韓啟德
目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面臨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壓力、收入分配改革阻力及人口老齡化提前等問題,應把社區治理與服務提升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不斷創新模式,以開放姿態廣納良策,協調部門力量整合社會資源,推進社區治理與服務綠色發展,保障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紅利。
社區是社會的基礎細胞,在服務人民群眾中發揮著平臺和載體作用,社區治理與服務無疑是其最重要的內容。多年來,在中共中央重視、政府部門協力和各界關注下,我國社區治理不斷完善,社區服務較快發展,體系建設已見成效,但相比民眾的需求和發達國家的水平,總體仍處于初級階段,治理水平較低、主體較少,服務供給不足、分布不均,提升的潛力巨大,發展任務也十分緊迫。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為衡量改革發展成效的最好標尺。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其核心是人的城鎮化,更加注重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這來自城鎮治理和服務能力的提升,來自農業轉移人口“進得來、留得下、過得好”的落到實處,來自民眾困有所助、病有所醫、老有所養、業有所成、乏有所供的切身感受。因此,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促進社區治理與服務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是利于惠民生,是廣納民意、改善民生的“晴雨表”。社區治理與服務貼近民眾,通過搭建平臺、暢通渠道,可向居民問需、問情、問計、問績,快速準確把握社情民意。相比大數據采集網絡輿情,社區服務獲得的民意更加真實理性,成為輔助決策、對接需求可靠的信息來源,政府、社會和市場積極響應、改善服務,顯著增強居民幸福感,營造社會和諧氛圍。
二是利于調結構,是發展經濟、促進就業的“催化劑”。在新型城鎮化不斷擴大社區面積、推升社區檔次、拓展服務消費新空間的同時,隨著公共信息平臺構建和“+互聯網”潮流到來,小而散的社區服務被物業、金融、物流、電子商務等領域企業視為極具潛力的市場,以信息化、規模化、智能化為方向,催生“O2O”、“社區金融”等快速發展,不斷釋放需求、豐富供給,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助力實現人的城鎮化目標。
三是利于促改革,完善社會治理的“助推器”。在新形勢、新需求和新技術的倒逼下,以往不少行之有效的治理和服務理念、制度、措施越來越難完全適應社區發展的要求。不少社區組織不同程度地邊緣化,公信力、凝聚力不足,迫切需要貫徹中共十八大關于改革創新社會治理與服務、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要求,以提升效能為目標推動基層改革和職能轉變,厘清權責邊界,加快治理方式改進,促進服務模式創新。
四是利于防風險,是維護穩定、化解矛盾的“減震器”。我國既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在社會矛盾凸顯期。作為社會的“細胞”,利益格局變化、人口流動加快、社會階層分化等帶來的沖突現象反映在社會,風口浪尖常常涌現在社區,各種矛盾在此發源、積累、交匯、爆發,都需將基層社區作為穩固民心的主陣地,以完善治理改進服務的方式及時發現、有力疏導、源頭化解。
我們注意到,發達國家在上世紀80年代,面臨現代化帶來的經濟社會結構變化、資源布局和收入分配調整等問題時,普遍將加強社區建設、增強社區功能作為應對挑戰的突破口之一。目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面臨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壓力、收入分配改革阻力及人口老齡化提前等問題,應把社區治理與服務提升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不斷創新模式,以開放姿態廣納良策,協調部門力量整合社會資源,推進社區治理與服務綠色發展,保障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紅利。
一是進一步完善社區治理體制。完善治理機制、理順治理結構,是發揮社區平臺載體作用的首要前提。因此,如何對社區居民自治組織定位,把社區減負放權落到實處,能否通過改革街道管理體制、完善社區工作準入和清單制度、改進考核評價機制等方式理順街道和社區的權責關系;如何在地方黨組織領導下,從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和矛盾著眼,探索形成政社協商共治、“三社聯動”的良好局面,增強社區工作者的群眾工作能力,培養居民有序參與的素質和能力,汲取古人“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中的傳統文化精華,等等,許多問題需要從體制、機制和法律制度層面深入探討。
二是界定和規范政府提供的社區服務。劃清政府、社會、市場服務的邊界已成共識,但如何邁出關鍵的第一步,能否克服政府在社區服務中“一供應百需”、全能卻低效的工作傾向,真正以居民需求為導向,明確向社會市場購買服務的內容、程序和評價監督機制,避免重蹈部分領域一提政府重視就變為簡單的增加投入、下派指標、亂撒胡椒面這樣的舊轍;如何進一步轉變基層政府職能和作風,歸并條線推廣“一門一站一網式”服務;如何破除部門壁壘協調步調,確保各項政策盡快落實;如何提升治理服務的信息化水平,整合資源構建社區綜合信息平臺體系;如何加快社區公共、志愿和便民服務跨部門的標準體系建設,等等,需在各地實踐的基礎上認真總結。
三是打造利于社會組織生長的環境。蓬勃發展的社會組織應是未來社區治理與服務的主力,但如何明確身份,分類配套扶持政策;如何建立培育監管長效機制,增強獨立性,避免應景而生、溫室培育,重政府要求輕居民需求,服務同質化、管理行政化、目標短期化等問題;如何提升社會形象市場價值、完善稅收政策、加快誠信體系建設,引導各界支持社會組織發展;如何完善社會工作者的培訓、招錄、崗位、職稱和薪酬制度,提升社會認知度;如何培育居民自助互助的意識、形成志愿服務的氛圍,等等,都迫切需要找準對策。
四是清除市場化社區服務發展的障礙。社區服務業覆蓋廣、需求大、增速快,成為服務業發展中的亮點。那么,能否將其提升到宜居城市與和諧社會構建的層面,明確主管部門、發展戰略和監管機制;如何從規劃修編、設施配套等方面,立足居民需求為常見業態留出空間;能否為具有需求大但起步慢、帶有準公共性質、利于農業轉移人口就業創業等特點的服務業,如廢棄資源回收、醫養幼托等產業通過稅收優惠、探索PPP模式等方式扶持;能否建設跨部門的社區數據開放平臺,為社區“+互聯網”相關業態轉型升級擴大空間;能否制定專門的統計指標,等等,都亟待仔細研究分類解決。
此外,如何更具針對性地推進農村社區治理與服務,也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課題。以上問題,僅是社區治理與服務宏大主題下的一部分。
(作者為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