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斌
今天,我們從歷史長河里再次審視五四運動,對比五四運動前100年和后100年的中國,對比屈辱沒落的舊中國和走在民族復興道路上的新中國,我們會更加清楚五四運動對社會重大轉型的意義。
“五四運動與社會轉型”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課題。
社會轉型的內涵
社會轉型是指社會經濟結構、文化形態、價值觀念等發生深刻變化的過程。影響社會轉型的主要因素是文化因素、經濟因素、政治因素,特別是政治因素,即政治組織、政治人物的核心作用因素。大多數學者認為,近100年來,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社會轉型有三次。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結束了長達兩千年的封建帝制;第二次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大陸實行了社會主義制度;第三次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以來的改革開放。38年來,我們國家對外開放,對內改革,經歷著一個令世人矚目的社會轉型過程,我們正處在中國第三次社會轉型期。有學者提出,社會轉型就是從農業的、鄉村的、封閉的、半封閉的傳統型社會,向工業的、城鎮的、開放的現代型社會的轉變。社會轉型實質是社會結構的轉型。我國的社會轉型和社會現代化是同義的,即,中國的社會生活和組織模式從傳統走向現代、走向更新現代的過程。也可理解為中國的社會轉型是社會實踐結構不斷從傳統走向現代、走向更新現代的變遷過程。
自1978年以來,我國社會轉型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在經濟體制改革的帶動下,社會結構轉型和經濟體制轉軌兩者并進、相互交錯,相互推動。這里的社會結構主要是指一個社會中各種社會關系的制度化和模式化的體系。社會結構轉型就是各種社會關系體系從傳統型向現代型的轉變;經濟體制轉軌則指的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換。社會結構的轉型不可能在一個短時期內完成,而是一項貫穿于整個現代化過程的長期任務。而體制轉軌并不是社會結構轉型的全部內容,與整體的現代化過程相比較,體制轉軌應當在一個相對不長的時間內完成,這是降低改革成本之必需。相對于結構轉型,中國的體制轉軌并非是從一種傳統體制向另一種現代體制的過渡,而是從一種缺乏效率的現代體制向另一種更有效率的現代體制轉變,這是解讀中國社會轉型之內涵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
上述兩個轉換同時并進, 一方面形成相互推動之勢, 另一方面也相互制約, 引發了結構沖突和體制摩擦相互交織,增加了改革與發展的成本和難度。
社會轉型的向度問題是學術界的焦點問題之一。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逐漸確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和發展模式。當前中國正在進行的一切都離不開這一社會轉型的方向:中國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正在建立的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在進行的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所以,向度是很明確的。我們始終認為:市場不等于資本主義,計劃不等于社會主義,它們都是資源配置的手段。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實質是新型社會主義的成長壯大、創新發展。當代中國正在崛起的是一種新型社會主義,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此我想引用一位學者的話:“也許由于社會主義實踐的快速發展,甚至超過了人們的思想速度和想象力,許多人還沒有意識到,我們的最新實踐已經超越了以前那種在實踐中失敗了的社會主義舊模式。一些人還習慣于把別的社會制度視為成長的,把社會主義視為僵化的。有的人甚至不善于把自己已經取得的成績歸于我們的創新性實踐、歸于我們的社會基本制度、歸功于社會主義,仍然習慣于讓新的實踐經驗來適應舊的理念框架?!北臼兰o美國發生的次貸危機、金融危機禍及全球,使其不得不違背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邏輯,采取國家行為救市。這再次證明了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本質和趨勢的根本觀點的無比正確。
五四運動的歷史啟示
五四運動作為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樹立了一座推動中國歷史進步的時代豐碑”。
首先,五四運動啟示我們,社會發展和轉型需要以思想解放為先導。歷史哲學家柯林伍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比祟惿鐣拿恳淮螝v史跨越,都伴隨著一場偉大的思想運動。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戰亂頻仍,圣人先賢紛紛著書立說,思想領域呈現百家爭鳴的空前繁榮景象,推動中國由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14至18世紀,歐洲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相繼興起,推動了西方資產階級革命。
1840年以后,封建中國日益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華民族再次來到社會轉型的十字路口。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續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但勝利的果實卻被封建殘余勢力竊取。北洋政府賣國喪權,百姓民不聊生,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社會變革一觸即發。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形成了極為頑固僵化的封建專制制度,迷信盛行,舊文化、舊思想根深蒂固,成為束縛人們思想的枷鎖、阻礙社會前進的絆腳石。此時,中國的社會轉型迫切需要一場思想解放運動作為先導,新文化運動應運而生。
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民主與科學精神成為五四時期反對封建主義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最有力的武器。毛澤東同志曾指出:“五四運動所進行的文化革命則是徹底地反對封建文化的運動,自有中國歷史以來,還沒有過這樣偉大而徹底的文化革命?!蓖ㄟ^徹底的批判精神,五四新文化運動從思想上動搖了封建主義的腐朽統治,在全社會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氛圍,促進了國人對改造中國問題的反思和探索,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和人才基礎。
其次,五四運動啟示我們,社會發展和轉型需要先進思想的引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具有相對獨立性。先進的社會意識是超前的、有預見性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洞見社會發展趨勢,成為社會實踐的向導。今天,我們從歷史長河里再次審視五四運動,對比五四運動前100年和后100年的中國,對比屈辱沒落的舊中國和走在民族復興道路上的新中國,我們會更加清楚和確信五四運動對社會重大轉型的意義。而這個轉折的觸點就是五四運動中馬克思列寧主義傳入了中國。
先進思想總是早于社會變革而產生。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為挽救民族危亡,曾掀起過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等大規模反帝反封建斗爭,紛紛以失敗告終,根源之一就在于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直到五四運動為中國帶來了先進的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工人階級才有了科學的理論武裝,才拉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中國革命和社會轉型由此確立了正確的發展方向。
最后,五四運動還啟示我們,社會發展和轉型需要廣泛的民眾參與。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實現什么東西。為了實現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比嗣袢罕娛菤v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與轉型的決定力量。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等失敗的共同原因就在于沒有發動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普通民眾。而五四運動中,首先是愛國憂民的學生群體舉行罷課,“一大批先進知識分子站在潮頭,同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進行了徹底的不妥協的斗爭,發揮了先鋒和橋梁作用。”繼而帶動大城市工人罷工、商人罷市的“三罷”運動。年輕的中國工人階級為青年知識分子先鋒隊提供了可靠而強大的后盾,對五四運動取得最終勝利發揮了決定性作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開始與中國實踐相結合,工人階級作為20世紀推動中國社會轉型的主體登上歷史舞臺。
改革是中國
第三次社會轉型的原動力
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認識現在、面向未來。進入21世紀,改革作為中國第三次社會轉型的原動力,作為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需要,其成效如何直接關系著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成敗。結合五四運動給我們的啟示,為更準確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義,在此談兩點學習體會。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38年前,一場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帶來了思想大解放,改革開放由此拉開了序幕,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釋放和激發了社會活力。30多年后的今天,在改革開放取得巨大發展成就的同時,我們仍然要繼續堅持解放思想。
鄧小平同志說:“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每前進一步都需要解放思想。”改革開放走到今天,原有的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社會轉型期矛盾交織疊加,思想多樣化與利益多元化錯綜復雜,改革進入了逆水行舟、爬坡過坎的攻堅期,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改革已走到一個全新的歷史節點,要向縱深推進,就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正確理解高壓反腐與全面深化改革的關系。習近平同志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說:“現在,改革到了一個新的重要關頭,推進改革的復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一點都不亞于30多年前。有的牽涉復雜的部門利益,有的在思想認識上難以統一,有的要觸動一些人的‘奶酪,有的需要多方配合、多措并舉?!泵鎸χT多矛盾,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五大理念是針對改革中暴露的突出矛盾提出來的,貫穿著鮮明的問題導向,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關于發展理論的又一次重大創新,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要凝聚最廣泛的共識和力量。改革從來都是人民群眾的共同事業。過去搞革命需要人民群眾,今天搞建設和改革仍然需要人民群眾,并非只需要資本。推進改革需要中央與地方、執政黨與參政黨、政府與民眾同舟共濟,才能激發出強大的改革正能量。
一是通過改善民生增進利益認同。馬克思曾經說過,“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绷袑幷f:“利益觸動每個人的神經?!庇^念的東西不能僅靠觀念去實現。30多年來,我國社會事業有了很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與經濟高速發展相比,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就業、教育、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等仍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當下,廣大群眾支持和參與改革,不是因為過去獲得的利益,也不是因為將來可能獲得的利益,更不是因為抽象的利益,而是因為具體的、眼下的利益。如果改革僅惠及少數人,要啃的骨頭就會越來越硬。因此,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指出,必須加快社會事業改革,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為社會提供多樣化服務,更好滿足人民需求,以共同的利益訴求為依托激發最廣泛的改革動力。市場機制、政府干預、群眾需求,只有做到三位一體,改革才不會迷失方向。習近平在安徽調研時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刀刃向內、敢于自我革命,重點要破字當頭、迎難而上,根本要激發動力、讓人民群眾不斷有獲得感。”他又引用毛澤東的詩:“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笨梢?,全面深化改革還需要披荊斬棘、愚公移山精神。
二是通過推進城鄉一體化與區域協調增進身份認同。我國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和區域發展差距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羈絆。必須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打好扶貧攻堅戰,讓貧困地區群眾生活不斷好起來。否則,農民就會看不到希望,我們也會痛失改革的主體力量。習近平近日在安徽調研時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加快農村發展,要緊緊扭住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三大任務。
毛澤東同志說:“我們應當相信群眾,我們應當相信黨,這是兩條根本的原理。如果懷疑這兩條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今天的社會轉型,一是要依靠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二是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二者缺一不可。只要我們始終堅持這兩條基本原則,中國的社會轉型就一定能夠成功,“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一定能夠實現。
(作者為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