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月
“創新必須以花費非常的代價為前提,但是,回過頭來看到自己的成果帶來如此大的社會效益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感到無比的欣慰。”
朱志平,2013年加入九三學社,南京市人大代表、南京市溧水區政協常委,工學博士、教授級高工,南京都樂制冷設備有限公司的創始人之一。2012年初入選首批“南京市科技創業家”,2012年底入選首批“江蘇省科技企業家”,2014你去年底入選首批國家“科技創新創業人才”,連續兩年被九三學社南京市委評委“參政議政先進個人”。
毅然辭職,開啟創業人生
朱志平曾經是一家大型國營企業技術開發公司的負責人,但這家國營企業改制后,一些產品開發方面的決策明顯滯后于市場,朱志平心中的那些創新方案難以實施,這讓作為第三大股東之一的他陷入了迷惘。朱志平認為,制冷技術有很多新的應用領域,像環保、太陽能等應用方面的,有許多充滿魅力的研究課題,同時更具有廣闊的產業化前景。他覺得時間不能等,于是和銷售部門另二位同事一道辭職開始了艱難的創業之路。因為是主動從公司走出來的,所以在索回股份權益的問題上阻撓重重,最后也沒有按照企業凈資產折算獲得股份資金,得到的是低于股份數額的資金,致使他一個人就損失數百萬元。但他并不后悔,既然選擇了創業,就會有舍棄。
“我不適合過那種一眼就能望到頭的平淡生活。”朱志平說,他是從事技術研發的,想出來從事創新的研究領域,“不管成功與否,都要試一試”。當2007年國家剛剛頒布儲油庫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他們敏銳地捕捉到其中的商機,毅然將公司的研發實力全部押注在冷凝式油氣回收機組重大項目開發上,希望利用低溫制冷技術將油氣的熱量置換出來,實現油氣從氣態到液態的直接變換,減少汽油裝卸過程中的損耗,減少對大氣的污染。而當時國內普遍采用吸附式油氣回收方式,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和資源回收的問題。
創業最重要的就是目標的確定,他們為自己的選擇倍感自豪。一群懷揣夢想的科技精英雷厲風行,2008年底在溧水購置土地,2009年建造標準廠房和研發樓,2010年開始投產,目前油氣回收機組的銷量已經達到全國第二,油氣回收率為全國第一。隨著項目的落地,將汽油儲運、裝卸過程中跑掉的油氣及時“抓”回來,不僅“抓”出了環境效益,更“抓”回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創業之路充滿荊棘,甚至可能頭破血流,但是我們非常享受這個過程,而且自己的很多想法可以很快付諸實施。”朱志平說。
攻堅克難,追求科技創新
對于一個創新型民營企業來說,沒有技術創新的先行就不可能有企業的生存。朱志平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于是,他首先帶領研發人員努力在技術創新上攻堅克難。
多少年來,作為科技工作者,朱志平嚴于律己,始終堅持參與重大方案的設計、評審,并親自到試驗現場和有關人員一道進行實驗研究,對實驗項目進行檢查。在油氣回收樣機研發過程中,他帶領研發人員連續一個多月吃住在車間現場,24小時不停地觀察和分析,從而掌握了第一手試驗數據。
在試驗過程中,如何解決潤滑油的回油問題,成為擺在他們面前最棘手的難題。按照原理,潤滑油應該只在壓縮機內部運行,但它經常會隨著制冷劑一塊跑到制冷系統中,這不僅降低了制冷系統的傳熱效率,還直接影響壓縮機的可靠運行。“當時我們所有能想到的辦法都用盡了,也沒能解決這一問題,大家一度感到非常沮喪。”朱志平說。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們跨行業尋求幫助,最終在精細化工領域找到一種特殊的高分子材料,才得以破解這一難題。
朱志平已經獲得包括10項發明專利在內的78項國家專利證書,主持起草國家標準兩項,主持起草行業標準4項,獲得省級、部級、軍隊等科技進步獎7個,承擔科技部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基金、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發展專項、江蘇省科技支撐項目等省級以上項目8個,是省“333人才”和省“六大人才高峰” 培養對象,還是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去年又被市委市政府評為第二屆“紫金科創”十大先鋒人物。
“注重科研的投入,在研發的硬件和軟件方面花大力氣,加強企業‘三站三中心建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靠加大投入來推動企業的科技創新”,朱志平如是說。
身為東南大學產業教授的朱志平,一貫注重產學研合作,公司與東南大學合作,在廠區建成了全國唯一的大型油氣回收機組試驗室,建有江蘇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公司投產3年就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稱號,5年獲江蘇省著名商標,2014年還被南京市委市政府評為“南京市優秀民營企業”。
朱志平說:“創新是企業永恒的主題”。
公司獨家起草的《冷凝式油氣回收機組行業標準》已經正式頒布實施,作為第二起草單位起草的國家標準也已進入報批稿階段。作為油氣回收行業的引領者,他們又將眼光瞄準更加廣闊的應用領域,公司正在引進高端人才,并投入大量資金開發應用于鋼鐵、化工、電子、制藥、光伏、石油或天然氣開采等行業的揮發性工業廢氣回收設備,信心滿滿,立志為環境保護、資源回收利用、安全生產、職業健康保障做出更大貢獻。
“創新必須以花費非常的代價為前提,但是,回過頭來看到自己的成果帶來如此大的社會效益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感到無比的欣慰。”朱志平說。
企業家的社會責任
朱志平作為九三學社的一名社員,他在全力發展自身企業的同時,不忘帶動周邊企業,經常抽出時間去調查了解一些企業的發展情況,注重走訪、調研,圍繞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焦點、熱點問題認真思考,了解其他企業存在哪些困難,需要什么幫助,對政府部門的工作有什么意見和建議等,緊扣黨政中心工作,站在區域整體發展的高度,超前思考,使選題更具前瞻性、預見性和指導性,幾年來匯總后形成了關于支持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培養、企業兩化融合、建立企業信用體系、支持民營總創空間等方面的十幾個提案,都得到相關部門的重點回復,提案還多次被評為優秀提案。
他把積極參加政協和人大組織開展的各種會議以及各項視察、調研、民主評議活動,當做自己履行民主黨派職能的必修課,他說:“這些都是自己開闊視野、加強與政府行政部門溝通、整合資源的大平臺,只有踴躍參加才能更好地建言獻策,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朱志平曾說“民主黨派人士更應該熱心公益”。2012年以來他先后5次利用科協或科創家平臺在區內和區外開展企業科技創新轉型升級方面的講座;利用民營科協沙龍輔導區內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三站三中心”建設以及各類科技、發改、經信、人才等項目的申報;作為科普專家在科協網站為廣大網民答疑解惑。
他經常倡議身邊的人群參與公益活動,在“千企幫千戶”活動中,公司每年都拿出數萬元資助孤寡老人或困難家庭,并資助新區小學的40名外來務工子弟安心學習。去年還響應社省委號召到貴州偏遠山區參加助學活動。 今年“六一”兒童節到來之際,朱志平先后到永陽街道新區小學、東廬中學、社區教育中心開展捐資助學活動,給貧困學生送去10萬元助學款。近幾年來,朱志平積極參加千企幫千戶活動,通過多種渠道為留守兒童、孤寡老人、貧困學生共計捐款60多萬元。
朱志平站起來望著遠處一排旗幟,面帶微笑地說:“我們公司還處在不斷創業的過程中,與許多企業大佬相比貢獻微薄,政府卻給了我們很高的政治待遇和榮譽,我深知,這不僅僅是一種榮譽,更重要的是一份責任,我定當盡心盡力盡職,為建設強富美高新南京多做貢獻。”
(作者為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政協副巡視員、九三學社南京市溧水支社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