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志浩 六月
于文江,1963年生于山東煙臺,1984年畢業于山東師范大學藝術系,1988年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學習。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工筆畫學會理事,中國畫研究院專職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作品參加第六、七、八、九、十屆全國美展并獲獎。其中作品《小伙伴》獲第六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獎;《秋暮》獲首屆全國工筆山水畫一等獎;《蒙山秋》在紀念《講話》發表五十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大展中獲銀獎;《家園》獲首屆中國畫展銅獎;《大紅棗》獲第三屆全國工筆山水畫大展金獎。出版有《當代中國精品集—于文江》;《于文江作品集》;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并多次獲獎。
六月份的喀什噶爾是靜謐的。當清晨的第一抹陽光鋪滿喀什大地,“山東人游喀什”攝影采風團也開啟了新一天的創作。
在“山東人游喀什”攝影采風團中,有一位非常特殊的團員,他就是中國著名人物畫家于文江。1984年畢業于山東師范大學藝術系、1988年入讀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的于文江現在已是中國國家畫院國畫院的副院長,他的作品多次在國外展覽,部分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南海、臺灣及日本、美國的收藏家所收藏。
曾經,喀什是遙遠的,充滿著誘惑和向往,它遠在帕米爾高原的縱深,神秘而又散發著魅力。如今站在喀什城里,抬眼望去便能看到帕米爾雪峰的冰清玉潔,讓人想起了冰山上的來客和古蘭丹姆漂亮的容顏。
在喀什,一座座古居錯落有致,一條條巷道阡陌縱橫。于文江隨團員們行走過喀什民居的古道,穿越在馬爾洋大阪,走進了友好的塔吉克族牧民的家中,他總是會被熱情的牧民們拉著坐在家中的毯子上,大家一起熱鬧的交談,牧民給他講家中的家長里短,講他們的生活方式,講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于院長也熱情地給大家分享他的創作之路,此時,我們在場的每個人都能感受的到,藝術真的是不分民族、不分地域的,藝術是大眾的。
興起之時,他拿起畫筆,這一幕幕淳樸的畫面被一一記錄在畫紙之上。所創畫作極具意境,塔吉克族的老人經歷過歲月歷練的皺紋在畫作中顯得如此剛毅。他說,塔吉克族是一個堅強的民族,是一個了不起的偉大的民族,他將自身的情感賦予自己的畫中,真實而又有溫度,這大抵就是創作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精髓吧。直到現在,我再次看到相機中翻拍的于院長畫作的時候,飄飄然仿佛走進了畫里,又從畫中走進了牧民們真實的生活之中。
十天的時間,于文江院長隨采風團來到了喀什古城,走進了高臺民居,又一路直上到達塔縣,深入到大山深處民風淳樸的馬爾洋鄉。跟于文江院長在帕米爾高原創作數日,他的一幅幅作品充滿了寧靜、平和的調子,筆觸之中又充滿了力量。
所到之處,于院長總是會準備些糖果分給塔吉克族牧民的孩子,并且耐心地教給孩子們畫畫,一些小朋友還將簽有自己姓名的畫作送給了于文江院長作為禮物,小朋友們并不知道眼前的這位老師就是中國著名的人物畫家于文江,于院長對塔吉克族百姓的平近、親和深深地打動了我們在場的所有團員。
藝術素材來自生活,生活素材需要藝術家篩選,再創造,沒有生活原形或者現象就沒有藝術創作的源頭和靈感。于文江院長此番南疆喀什行,便是帶著藝術走進了生活。
在塔吉克族牧民的家中,他和牧民們坐在一起深切的攀談,去了解他們的故事、去感受他們的生活,他說:“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藝術作品附有靈魂,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情感孕育于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