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嵐 唐安冰
長江與嘉陵江在經過崇山峻嶺的漫長跋涉后,終于在朝天門交匯,并孕育出了美麗的渝中半島。渝中半島可謂是重慶的“母城”,3000年江州府、800年重慶城、100年解放碑,積淀了巴渝文化、抗戰文化、紅巖精神等厚重的人文底蘊,濃縮了江、山、都市的繁華。
這里,新城與老城共生,歷史與時尚交融。

解放碑商圈:摩天大廈與吊腳樓
重慶人常說的解放碑,是指碑體及附近的商圈和步行街,一橫一豎兩條街構成了著名的十字金街。不足十萬平方米的街道上,高樓鱗次櫛比、摩登時尚,商場、電影院、美術館、咖啡廳、奢侈品專賣店一應俱全,有“西部第一街”的美譽。
解放碑是重慶“吃貨”的聚集地,每到傍晚,外婆橋、老街坊、齊齊火鍋、胖子爛火鍋等數十家經典老火鍋總是人潮涌動、沸沸揚揚,風風火火的重慶人圍坐一爐,涮毛肚、涮鴨腸、涮耗兒魚,涮得熱火朝天、酣暢淋漓。如果想品嘗重慶小吃,八一路好吃街也是當地吃貨最鐘情的地方。
從解放碑往滄白路方向步行15分鐘,是著名的洪崖洞。它處于長江、嘉陵江相交匯的濱江地帶,以明清時代的吊腳樓為原型,依山就勢、沿江而建的巴渝吊腳樓群。你可以在這里觀洪崖滴翠、逛山城老街、賞巴渝文化、品地道小吃。
值得一提的是洪崖洞四樓的盛宴美食街,匯集了各地美食,麻辣小面、酸辣粉、韓國手卷、樂山缽缽雞、云南過橋米線在此相見甚歡。
兩江夜景:山水愈深,愈繁華
長江和嘉陵江從重慶穿城而過,臨江的地帶便建成了美麗的濱江公路。重慶的濱江路既有江河之柔,又有山城之壯,再加上餐飲娛樂文化的點綴,給這座山水之城增添無限生氣。
渝中半島的嘉濱路是重慶最早建成的濱江路,它猶如一條蛟龍盤臥在渝中區,江水從它身側奔涌東去,輕軌從它上空飛馳而過。沿途停泊著無數游輪漁莊,是重慶市民消夏聚餐的好去處。
夜晚的重慶素來有小香港之稱,人們常說“不覽夜景,未到重慶”。說到這,嘉濱路的夜景又是最迷人的。住江邊的人最幸福,每天晚飯后,拖家帶口沿著濱江路慢吞吞的散步,那長江奔流的姿態怎么都看不夠。還可以到朝天門乘船夜游兩江,游船在星月與漁火交相輝映的江面緩緩前行。憑窗而坐,看濱江路上的燈火撲朔迷離,男女老少在碼頭上戲水玩鬧;過江索道從頭頂凌空而過,江兩岸湖廣會館古文物建筑群、長江大橋、朝天門大橋、渝中半島、兩江匯流、重慶歌劇院、洪崖洞吊腳樓群等巴渝勝景逐一呈現,如同一幅幅流光溢彩的圖畫,令人沉迷。
重慶天地:重慶的“十里洋場”
在重慶,有這樣一個地方,它不像CBD商業區的喧囂繁華,但卻時尚與摩登俱全;它的店鋪設計不是千篇一律的死板和規整,而是個性獨具;它摒棄了車水馬龍的聒噪,讓人身處其中恣意慢行;路,是歲月沉淀磨礪的青石板路,建筑風格懷舊中不失現代感,每換一轉角都獨俱風情。 它就是“重慶天地”,顧名,坐享嘉陵江岸最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一個專屬于重慶人曼妙的“十里洋場”。
這個由國際知名設計師Benjamin Wood規劃設計的全新世界級風尚地標,汲取重慶濃郁豐富的山水文化,深厚的人文內涵以及綿長的歷史肌理,將古老的山地村落、舊時的工業建筑以玻璃和鋼結構的元素相結合,表達重慶高深、包容、開放的國際大都會氣質。同時,也鑒證了東方與西方的藝術融合。
它的總建筑面積約84000平方米。由高低村落、文化劇場、吊腳樓、商業主樓及精品酒店組成,實現了購物與休閑的極致融合。
中山四路:重慶最美的街道
從上清寺轉盤一拐彎,就是重慶最重要的歷史街區——中山四路。這里的時光和別處明顯不一樣,灰色復古的磚墻、濃郁的綠樹蔭、若隱若現的百葉窗、爬滿青藤的陽臺,透著上世紀30年代的氣味,安靜、復古。
中山四路承載著中國近現代史上的諸多重要文物,也是中國抗戰文物最集中的區域之一。所有的樓層都不高,外立面均為灰色,搭配大塊的青石仿古面磚勾勒墻角,使整個街區顯得樸素而清雅,既融合了巴渝建筑特色,又反映了時代進程的重慶城市風貌。
中山四路走到底是50號周恩來銅像,街道全程只有短短800米,中間散落有桂園、特園、周公館、戴公館、張驤公館、國民政府總統府舊址等眾多抗戰遺址,每個門牌背后,都記錄著重慶一個時代的風云。它濃縮了地域建設特點,將沿街的眾多建筑、泱泱大國風雨如晦的歷史記憶,承改為青磚黛瓦、拱窗拱廊的中西合璧風格。
厚重的人文歷史積淀、個性鮮明的文化特征和古樸典雅的街區面貌,使中山四路獲得了“重慶最美街道”的美譽。
郭沫若、老舍、柳亞子、陶行知、徐悲鴻等藝術界名流在中山四路定居創作,他們從中山四路了解并傳播重慶,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其中不乏名篇佳作。譬如老舍先生膾炙人口的經典著作——《四世同堂》,部分內容就是在重慶創作完成的,它刻畫了風雨中國一個時代的家族興衰。
東水門、湖廣會館:一覽江河壯美
重慶有“九開八閉” 十七座老城門,其中一座便是“東水門”,是目前僅存的古城門之一。東水門位于重慶老城的正東大門,城門向北。城墻現保存從芭蕉園到東水門下巷的古城墻約230米。
20世紀30年代,這里是來往江南江北的主要航運碼頭,人們到南岸去,唯有通過東水門,那時,東水門商賈云集、人頭攢動。直到在上世紀之初城垣拆除,到處可以出城,東水門的渡江功能漸漸被望江門代替,昔日的客棧、酒肆、商號消失,曾經的繁華和熱鬧也被歲月帶走。如今東水門老城墻的一段被保留下來,沙石壘砌的城墻,以及古老的大榕樹,記錄著重慶走遠了的碼頭文化。
與東水門相臨的湖廣會館,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系廣東公所、齊安公所、禹王宮等清初古建筑群及住房古新建筑群的統稱。
重慶湖廣會館繼承了徽式建筑的結構特點,在園林造景上多采用江南南式園林手法。會館院落之間反復出現高大的封火墻把空間分割成若干小院落,會館中也可以看見重慶的建筑特色,例如吊腳樓,整個會館背靠高山,直面滾滾長江。
通遠門:靜佇城市一角的歷史見證者
“九開八閉” 十七座老城門中,還有一座“通遠門”,是通往外界的唯一陸路通道,因此也成為重慶這座歷代兵家必爭的歷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一道大門。
很多人慕名去通遠門,卻常誤以為那兩個通車的隧道就是通遠門,但其實旁邊那座拾階而上的小門洞,才是正宗的通遠門洞子。以崖為墻,是通遠門的雛形,以后的千年歲月中,在這簡陋的舞臺上,有無數的人間悲喜劇在此上演。無石筑城就以崖為墻,這是重慶地理使然,也是重慶人剛硬血脈的體現。
在《重慶歌》里人們這樣描述通常遠門:“通遠門,鑼鼓響,看埋死人?!倍潭?0個字,凝聚了通遠門所經歷過的血雨腥風!如秦良玉救渝、1886年重慶教案、“三·三一”慘案等。
如今的通遠門如同一個飽經滄桑的傳奇老人,靜佇在城市的一角,默默注視著重慶的日新月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