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中,古人對于“水”是懷有敬意的,首先水是五行之一,而五行在古人眼中則是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老子《道德經》中也有“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的詞句,將水與偉大無私的品格聯系到了一起;“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又是對水的“堅韌”和“持久”的歌頌。水成為姓氏的年代非常久遠,大致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
水姓起源
一是源于姒姓,據古籍《百家姓》:水姓“系出姒姓,其先氏以禹王庶孫留居會稽,以水為氏,科第甚蕃”。這一支留在會稽山的大禹庶孫的后代便以“水”作為姓氏。
二是源于五行,屬于以圖騰為姓。中國古人認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組成,遠古時代產生了水氏和金氏、木氏、火氏、土氏五大部落。其中水氏部落的人即以“水”為姓氏,相傳至今。
三是源于共工,屬于以官名為姓。史籍《索引》認為,水氏的祖先是共工。共工實際上是古代神話中的人物,自稱水德,相傳為水氏之祖。遠古時代負責治理水利的官員也稱為“共工”,在共工的后世子孫中,多有以“水”為姓氏者,稱為水氏。水氏族人大多尊奉共工氏為得姓始祖。
四是近水取姓。上古時期傍水而居之先民,以水名為氏。據《百家姓·姓氏起源》:從上古到戰國期間,經過多次的戰爭和內亂,大多數諸侯被吞并。有些諸侯的后世子孫只好逃往民間,自謀生路。其中有些以水為圖騰的便傍水而居,就以水為姓,稱為水氏,其中尤以浙江省一帶為多。
五是源于“水丘氏”改姓。據《姓氏五書》和《姓范》記載:“浙江省吳興縣、鄞縣多水氏。或水丘氏所改。”
遷徙與分布
水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以官為氏、以地為氏者遠遠多于血緣水氏,如今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地區水姓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據清朝人徐士業考證:“明鄞縣有水民,其先世以禹王庶孫,留居會稽,以水為氏。”而水姓人,至今大多還是生活在會稽一帶。浙江省鄞縣以前有古姓水丘,在清朝有很多人改姓為水。今天水姓多聚集于浙江一帶,尤以浙江省吳興縣、臨安縣為盛。在古時,這兩個地方都曾發展成為水姓望族,世稱吳興望和臨安望。
水氏名人之水梓
水梓是甘肅近現代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集教育家、革命家、社會活動家、詩人和書法家于一身,有“隴上第一名流”之譽。
1915年,水梓籌辦甘肅教育學會,引進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東南沿海諸省先進的教育經驗,促進了甘肅教育的發展。在任甘肅省立第一中學校長期間,改革創新,銳意進取,廣納人才,整章建制,為學校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遠渡重洋,赴歐美考察,開辟了甘肅教育的新氣象。在任甘肅省教育廳廳長期間,推行新制度,創辦新學校,重視體育、藝術教育,普及科學技術教育,保護文物古跡,促進城鄉教育發展。
早在京師政法學堂求學時,水梓就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參加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活動,成為在京同盟會的積極分子。民國建立之初,他在蘭州聯絡隴上革命者和進步人士擁護共和,倡導民主,反對專制,雖歷經艱險和磨難,但革命意志始終不移。
水梓還曾參與籌建蘭州市貸款委員會和甘肅省銀行,以此為甘肅擴充資本,促進甘肅經濟發展。他曾擔任甘肅省中蘇文化協會會長,為促進中蘇友好,保障蘇聯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支援做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