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平+于丹丹
【摘要】作為黨的喉舌,黨刊在宣傳黨的政策方針、指導各級黨委工作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文章從廣東省委黨刊《南方》入手,選擇發展穩定的2015年《南方》為研究對象,選取2015年1月至10月刊的內容為數據樣本,統計分析其發展特色及成功啟示,對其發展中存在的不足進行探析,為未來省級黨刊的辦刊思路提供一點思考。
【關鍵詞】《南方》;省級黨刊;辦刊思路
【作者單位】陳宏平,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于丹丹,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南方》是中共廣東省委機關刊物,2004年1月正式創刊,前身是《廣東支部生活》《文明導報》《黨風》和《粵海同心》四份刊物[1]?!赌戏健返脑掳l行量占整個廣東省級黨刊發行量的12.5%,發行量不容小覷?!赌戏健返拈L足發展肯定有其獨到之處,本文以改版穩定之后的《南方》為研究對象,選擇2015年1月至10月刊為樣本進行數據收集,從其欄目設置、稿件來源、主題策劃等多角度分析《南方》辦刊思路的“變”與“不變”。
一、《南方》辦刊思路創新之變
1.欄目設置機動性強,論題多樣
欄目設置是讀者了解刊物內容的窗口和捷徑,是影響讀者選擇刊物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為滿足不同讀者的不同口味,《南方》把握住受眾的心理訴求,在欄目設置上精心設計,獨樹一幟,特色鮮明。
《南方》的讀者定位是高級黨政領導、各級公務員、基層黨員干部群眾、參政議政人士、社會各界精英等,他們是政策的決策者、執行者和監督者。《南方》針對讀者定位,將欄目設置成兩大類:月刊欄目和季刊欄目,月刊有相應的固定欄目、機動欄目和臨時欄目,主要有開卷、時評、時政、視界、經濟、社會、文化、廉政、黨建、天下、論壇、關注、特稿、鉤沉等;季刊欄目有南方社評、理論學人、前沿話題,黨課參考、黨史鏡鑒、科學領導、飲茶粵海、行思專欄。從季刊的欄目設置來看,編輯部把“南方社論”放在首位,凸顯了《南方》“深度凝聚力量”的辦刊理念和品牌特色;特稿、鉤沉等月刊欄目則會根據每期內容的不同增加或省略,機動性強,欄目設置靈活。《南方》每期設置欄目十余種,在數量上遠多于其他省級黨刊,使讀者有更多的選擇。此外,欄目內容涉及面廣,品種豐富。不僅有當下的時政、經濟熱點等重點欄目,而且有文學、評論、藝術、漫畫等綜合性欄目;不僅強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而且著眼于讀者的日常生活需求,報道讀者關心的問題。
2.稿件來源更加注重原創,凸顯“三貼近”原則
縱觀《南方》2015年1月至10月的稿件來源,該刊記者的發稿量(除季刊外)絕大多數在50%,這說明《南方》十分注重稿件的原創性。在組稿上,《南方》打破了傳統黨刊“等、轉、靠”的組稿方式,主動出擊,派出了許多優秀的記者實地采訪,更多地采用深度報道和調查性報道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組稿,更加注重稿件的原創性、新聞性。
3.專題策劃以點帶面注重“三性”
期刊專題策劃的過程就是媒介制造議題的過程,這種過程能夠讓讀者產生一種“先入為主”的引導力和影響力。在這種引導力的影響下,期刊策劃的專題(議題)首先能夠引起更多讀者的關注,隨著關注度的不斷提高,期刊的傳播效果也會隨之增強。《南方》的專題策劃就體現了通過議題設置吸引受眾注意力的傳播特性,通過統計和分析,這種轉特策劃呈現以下兩種特色。
(1)專題擔綱,注重前瞻性、延續性和完整性。
從2015年4月份的第二期開始,《南方》的封面策劃就開始涉及“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相關內容,足見《南方》對做“大事記”專題的前瞻性。
為吸引讀者的持續關注,《南方》從2015年4月份到8月份每期都有增加“特稿”欄目——以廣東視角敘寫抗戰70周年,從東江縱隊到港九奇兵再到華僑大義、星海之聲??箲饘n}的策劃以廣東為出發點,以小見大,輻射全國。此外,《南方》是半月刊,每月只出兩本,而在8月增加了刊期,在增加的8月第三期里再次出現抗戰勝利70周年的專題策劃,是由于《南方》每月第一期出版時間在10號左右,而勝利日大閱兵在9月3日,如按照以往的出版時間發刊,消息滯后,對讀者沒有吸引力。這種增加刊期提前出版的方式不僅注意了時效性,而且實現了專題的完整性。
組稿形式從專題到特稿,敘述視角從廣東到全國,整個主題策劃歷時四個月,“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專題整體呈現一種前瞻性、延續性和完整性,不得不說,《南方》的專題策劃相當成功。當然,這種主題策劃的特點并非2015年獨有,比如從2011年11月開始,一直延續到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的召開,《南方》對“十八大”的專題策劃報道就長達一年之久。
(2)專題策劃點面結合,主題出新意
我們可以從《南方》2015年1月到10月的專題策劃中獲取以下關鍵詞:“創新”“縣委書記”“消費”“政商關系”“公務員”“老百姓”“書記黨課”等?!赌戏健返膶n}策劃涉及政治、經濟、民生、創新等諸多方面,專題內容不僅面向政府官員等精英階層,而且貼近百姓生活,關注民生熱門,彰顯社會關懷。此外,與模式化的主題相比,“奔跑吧,消費”“書記黨課——我在上黨課時,我談些什么”“‘城市地道戰系列”等專題,在主題的策劃上有的借用時下流行綜藝節目的標題模式,有的與名家名作相掛鉤,在保持黨刊特有的政治性、嚴肅性的基礎上靈活變通,體現新意,給予讀者一種舒適的閱讀體驗。
4.媒體融合重塑新刊之路
針對黨刊的媒體融合發展,有學者提出,在“互聯網+”的洪流中,有沒有一種可能叫“黨刊+”的全媒體實現方式[2]?
在實際的操作中,《南方》敢為人先,2011年,南方雜志社成立了全媒體發展部,以適當投入、穩扎穩打、積累經驗、鍛煉隊伍、摸索經驗的工作思路展開全媒體發展工作的探索性嘗試[3]。隨后,政壇網誕生了,由中共廣東省委南方雜志社主辦的政壇網著眼于全球政壇動態,主要構建政壇人物簡歷數據庫和公務員招考信息庫系統,著力為廣大公務人員提供查詢服務,滿足用戶的實際需求。此外,《南方》還設有公開的獨立電子雜志網站、微信公眾賬號,方便用戶閱讀往期刊物以及接收每日的信息推送。
新媒體的迅猛發展離不開科技這個強大后盾,技術的發展為雜志的呈現方式提供機遇和保障。南方雜志社瞄準和利用新技術,與國家科技部火炬計劃立項的高新科技企業合作,借助當前具有代表性的新技術——云計算,共同開發輿情監測云平臺服務,更好地支持黨刊的線上網絡輿情等服務。與此同時,為應對“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南方》正著手打造手機客戶端和PC客戶端以適應受眾多元化、個性化的信息需求。
二、《南方》辦刊思路堅守之不變
1.黨性不變、辦刊宗旨不變
黨刊在特殊體制下被賦予了特殊的性質,它永遠不可能像時尚雜志那樣吸引受眾眼球,只能在堅持黨刊特有嚴肅性的基礎上適量增添有趣性和活潑性。雖然《南方》也需要“生存”,需要提升知名度,需要擴大傳播范圍,需要提高發行量,需要增加閱讀量,但首先必須要做的就是堅持黨性為中心不動搖,堅持以宣傳中央和省委的政治觀點、方針政策、決策部署,宣傳廣東人民的偉大實踐為辦刊宗旨不動搖。
《南方》始終圍繞黨性這個中心軸做文章,開篇點題,凸顯黨性。以《南方》的重要欄目“開卷”為例,“開卷”始終把黨的思想作風建設擺在首位,高屋建瓴;重點解讀國家的政策法規,鞭辟入里;關注百姓關心的熱點話題,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始終為人民服務。
2.內容質量不變、品牌意識不變
面對全媒體時代、碎片化閱讀、快餐文化的侵襲,內容的質量至關重要。內容的載體在變化,發行的渠道在變化,閱讀的方式也在變化,但唯一不變的是內容本身。《南方》以“深度凝聚力量”為辦刊理念,凸顯了其對做有質量的內容的堅持和態度。
此外,傳播者的形象及其“權威性”和“可信賴性”對傳播效果的影響不可小覷?!吧疃饶哿α俊笔恰赌戏健返霓k刊理念,也是《南方》的品牌定位?!赌戏健肥冀K秉承這一辦刊理念,堅持打造獨有的品牌特色不動搖。通過對大事件的報道、專題的策劃報道等,《南方》將其擅長深度報道的品牌發揚光大;與此同時,《南方》堅持線上線下雙措并舉,有效開展各種活動,增強自身的社會影響力,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例如,2007年《南方》聯合廣東省委組織部舉辦“怎樣當好支部書記”論壇,以及與《人民日報》聯合開展征文活動等。
3.改革與創新的精神不變
市場經濟在發展,文化體制改革在深入,文化政策在逐步放開,媒介融合的步伐在加快,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黨刊的生存環境在變化,面臨的挑戰也在增多,但黨刊發展過程中改革和創新的精神不能變,要時刻保持清醒頭腦,適時而變。
在內容上,為適應讀者需求的多樣性,《南方》提出要突破傳統黨刊的刻板模式,向綜合性黨刊轉型,內容涵蓋時政、黨建、經濟、文化、社會等多領域。在針對傳統黨刊內容枯燥乏味、缺乏可讀性的問題上,《南方》向綜合性時政類刊物轉型后,在內容上注入圖片、漫畫、文摘、人物傳記等新鮮血液,增強黨刊的有趣性和生動性,借之擺脫以往嚴肅、沉悶的“官方發言人”角色,增強黨刊的可讀性,提高黨刊的閱讀量。
長期以來,我國省級黨刊的辦刊資金主要依靠財政撥款,延續機關行政運行模式。如今,這種“背靠大樹好乘涼”的日子已經不在,集團化經營使黨刊走向市場,面對這種情況,《南方》積極與廣東移動、三星電子等大品牌合作,借助廣告經營,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在呈現方式上,《南方》在全媒體時代的浪潮中激流勇進,不僅開設網站及專門的電子雜志閱讀平臺,還打造微信公眾號、手機客戶端和PC客戶端,聯合高科技公司構建網絡輿情監測系統等?!赌戏健肪o隨時代潮流,秉持改革和創新的精神,一直在路上。
三、《南方》辦刊思路變與不變之反思
在辦刊思路的變與不變中,《南方》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使其在眾多省級黨刊中脫穎而出。但仔細來看,《南方》仍然有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其一,新媒體利用不充分。新媒體時代,順應時代潮流已是不爭的事實,《南方》也像其他省級黨刊一樣,開網站,提供電子雜志,設微信公眾賬號,但并沒有利用好微博這條宣傳推廣的渠道。其二,發行量與閱讀量不成正比。紙質黨刊的實際閱讀量我們不能統計,但通過統計《南方》微信公眾號的具體信息就不難發現,每篇稿件的點擊次數剛剛過百,在巨大的發行量背后是少得可憐的閱讀量,這種差距也是《南方》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其三,廣告投放量少,經濟效益低。期刊想要盈利,就需要依靠“第二次售賣”的概念,即將凝聚在《南方》版面上的受眾打包賣給廣告商來獲得利潤,畢竟雜志社的正常運轉仍然需要依靠經濟收入。其四,品牌的影響力弱,延伸力不強。同是南方報業集團旗下的產品,《南方》的知名度遠不及《南方周末》和《南方人物周刊》,為何差距如此之大?當然,這與其自身的性質、讀者定位的特殊性和傳播范圍的局限性有一定關系,但與其自身的品牌意識、推廣宣傳等也不無關系。這樣的問題并不是《南方》獨有的,包括《南方》在內的各省級黨刊應如何應對,如何走出困境,值得我們思考。
總而言之,我國省級黨刊的發展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宣傳性和可讀性之間的矛盾,品牌擴張和體制局限之間的矛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之間的矛盾,都是道路上需要解決的矛盾。有特色也有不足,有發展也有停滯,我國省級黨刊的發展仍然在路上。
[1]趙媚夏. 黨刊如何找準市場定位——以廣東《南方月刊》為例[J]. 新聞知識,2007(10):51.
[2] 楊蕾歆,楊樹弘.“黨刊+”全媒體探索的中國地方黨刊透視[J]. 中國記者,2015(5):35.
[3] 鄭誠. 黨刊怎樣發展全媒體——以南方雜志社的探索為例[J]. 中國傳媒科技,2012(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