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文君
摘 要:中國鄉村旅游雖初具規模,但呈現無特色、不規范、缺乏產業鏈的現狀。2016年,中國進入全域旅游時代,這為鄉村旅游轉型升級和全域化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本文分析了鄉村旅游面臨的機遇,提出鄉村旅游全域化發展的原則和思路。
關鍵詞:鄉村旅游;全域旅游;全域化
中國鄉村旅游已初具規模,內容也很豐富,但總體上缺乏特色旅游產品,處于初級階段。從結構上看,鄉村旅游以傳統的休閑觀光為主,通過農家樂和自然風光吸引游人。從產業角度看,沒有產業鏈的縱向整合,也沒有深層次的開發和橫向整合。2016年1月29日,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在《從景點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開創我國“十三五”旅游發展新局面》的工作報告中指出:“新形勢下,我們必須轉變旅游發展思路、創新旅游發展戰略、轉變旅游發展方式,推動我國旅游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1] ,全域旅游要求全新的資源觀,全新的產品觀、全新的產業觀和全新的市場觀[2],這為鄉村旅游的轉型升級和全域化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鄉村旅游全域化的內涵
針對鄉村旅游無特色、不規范、缺乏產業鏈的現狀,鄉村旅游的全域化即要通過整合鄉村旅游資源,以農業為基礎,推進產業融合,把旅游的產業鏈做長,把相關產業功能做寬,最后使其都服務于旅游產業的功能定位。圍繞旅游休閑產業,把各自的功能做大,讓每個產業都與旅游產業配套,實現鄉村旅游的轉型升級,形成特色化、規范化、全行業、全民參與的鄉村旅游全域化發展。
二、鄉村旅游全域化的機遇
(一)旅游產業是市場需求導向的產業
從市場需求的角度來看,到2020年,國內旅游差不多有80億人次的消費,其中休閑旅游、鄉村旅游占50%以上。此外,相關政策出臺以后,比如2.5天的休假制度,對鄉村旅游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推進作用。
(二)國家高度重視鄉村旅游發展
農業部與國家旅游局簽署了打造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經過“十二五”五年的發展,2015年,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游客接待量達到22億人次,營業收入4400億元,帶動550萬戶農民受益,從業人員接近800萬,每年的增長速度保持在15%以上,鄉村旅游快速發展。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提升農村旅游消費,對發展類型,扶持政策,包括土地政策都提出了明確要求。今年,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推出了“實施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相關政策,財政部撥款12億元,發改委撥款300億元,并要求這些資金50%以用于支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
(三)鄉村旅游符合大眾旅游時代游客需求
鄉村旅游不同于一般的大旅游、大休閑,它是一種近距離、短途、休閑游。對于上班族來說,一般周末遠距離出游是不可能的,只能去車程一兩個小時之內的地方,到鄉村呼吸無霧霾的空氣,體驗農村生活。因此,現有的休閑時間只適于開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
三、鄉村旅游全域化的原則
(一)因地制宜原則
鄉村旅游的全域化發展首先要挖掘出當地適宜發展全域旅游的優勢和特長,充分整合當地資源和要素,因地制宜,形成特色化的旅游產品。
(二)以民為本原則
鄉村旅游的發展離不開社區居民的支持。在土地問題、住宿、餐飲和接待服務等方面,難免會因處理不當與當地原宿居民發生沖突,此時需要“以民為本”,充分征求和尊重社區居民意見,做好利益分配和補償工作。除了經濟補償,可以給予其更多的人文關懷,充分調動社區居民參與到旅游中,為游人提供服務的同時,享受旅游,提高幸福感。
(三)產業融合原則
鄉村旅游全域化的關鍵是通過產業融合,做長旅游產業鏈,因此,產業融合是其必須要堅持的原則。鄉村旅游以農業為基礎,全域旅游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在鄉村發展全域旅游就是要實現“旅游+農業”、“農業+旅游”的全面融合。
四、鄉村旅游全域化的思路
(一)完善旅游服務設施
將全域旅游回歸本原,旅游首先要考慮的是一個地方的可進入性,這是一個區域發展旅游的前提條件。尤其對于鄉村來說,旅游交通的發展對旅游業的影響更為關鍵。交通作為旅游活動空間移動中必不可少的服務載體[3],直接影響旅游者的旅游決策。此外,改善水電氣,以及治安、醫療衛生、食品衛生條件,將會從整體上推動鄉村旅游的全域化,提升鄉村旅游的品質。
(二)推進“旅游+”產業融合
鄉村旅游是以農業為基礎,農村為載體,農民為主體的旅游方式,在發展鄉村全域旅游時,應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轉變其發展理念,讓其從過去發展農業生產向二產和三產過渡,最后實現農村的一二三產與旅游業的融合。首先,把農區變成景區,圍繞游客吃什么,玩什么,看什么,進行系統化的概念設計,實現“養眼”功能。其次,把勞動變運動,讓游客進行農耕體驗,把農產品的銷售從外銷變成就近銷售。最后,把產品變成商品、禮品,將農產品轉化成旅游特產,將水果采摘等活動變成可供游客消費的體驗。通過這些方式,對鄉村產業進行整合,實現農旅融合,文旅融合,商旅融合,還要通過產業集聚,形成特色。
(三)升級鄉村旅游產品
鄉村旅游全域化的核心在于升級鄉村旅游產品。鄉村應結合自身的資源特色,從旅游活動基礎六要素“食住行游購娛”各方面發展優勢進行產品創新。吃野味、住民宿、坐牛車、干農活、抓泥鰍,這些具有歷史文化傳承,能夠勾起美好童年生活,一解鄉愁的場景和活動均可將其升級打造成特色化的鄉村旅游產品。
(四)創新體制機制
在鄉村發展全域旅游,需要創新體制機制作為保障。在投資和運營體制上,要實行開放帶動,破除區域內外的體制壁壘,推進區域所有制和管理機制的改革,引入多元投資主體和經營主體,加快全域旅游的進程。在管理機制上,要改變“一個標準管天下”的現狀,根據景區轉型升級發展的實際,修訂景區等級標準,實現標準化和個性化的統一,引導和鼓勵景區向個性化、特色化、主題型、綜合型發展。此外,還要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補償和分配機制,切實保障農民利益,實現多方共贏。
參考文獻:
[1]李金早.在2016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的報告[R/OL]. (2016-1-29)[2016-1-29].http://www.cnta.gov.cn/xxfb/jdxwnew2/201601/t20160129_759445.shtml.
[2]厲新建,張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設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創新—以北京為例[J].人文地理,2013,(3):130-134.
[3]L.Lumsdon& S.J.Page(Eds).Tourism and Transport[J].Elsevier,2004,(4):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