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關梅+李蔓
摘 要:幸福感是衡量人們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心理指標。本研究以四川文軒職業學院學生為研究對象,對其幸福感現狀以及旅游行為進行調查,并進一步分析高職院校學生幸福感與其旅游行為之間是否存在相關關系。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旅游行為;主觀幸福感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旅游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我國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促使旅游在人們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幸福感是衡量人們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心理指標。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在為追求幸福的生活而努力著,然而在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許多人的幸福指數卻沒有隨之增高。對幸福的渴望與“不幸福”的現實使得關于幸福的話題討論越來越多。
(二)研究思路
國內分析高職學生主觀幸福感和旅游行為之間關系的文章很少。因此本文以四川文軒職業學院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旅游行為問卷,生活滿意度量表的填寫,運用SPSS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了解高職院校學生幸福感與旅游行為之間的關系。
(三)數據收集與分析
本次調查總共發放問卷300份,其中網上發放100份,收回有效問卷90份,實地調查發放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85份,總共收回有效問卷275份,有效率91.6%。篩選回收的所有問卷,剔除無效及失真的問卷后,將所有數據錄入SPSS19.0數據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二、結果分析
(一)幸福感總體狀況
主觀幸福感采用生活滿意度量表測得。生活滿意度是一個認知因素,它是指個體對生活的綜合判斷,是衡量主觀幸福感的有效指標;通過調查研究,我們可以看到四川文軒職業學院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得分最低的為7分,得分最高的為34分,平均得分為21.13分,標準差為6.351,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學生的平均生活滿意度為少許滿意,同時大家對于生活滿意的程度存在比較大的差距。
(二)旅游行為總體狀況
1.偏好的旅游產品
根據分析,自然景觀類,休閑娛樂類點擊率分別排在第一,第二,其中選擇自然景觀類的人群占了總人數的83.3%,遠遠超出其他類產品;另外選擇文化遺產類和自然文化兼顧型的人群也比較多,相比較而言,驚險刺激類和科技知識類產品的選中率比較低。
2.偏好選擇的交通方式和出游方式
根據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排在前三名的交通方式分別是火車,公共汽車和飛機三種方式,選中率都超過了百分之三十,其中火車的選擇率更是達到了62.2%,另外16%的學生選擇徒步出游。出游方式即外出旅游選擇的形式。從數據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高職院校學生偏向于和朋友同學結伴出游,以家庭為單位出游,這兩種出游形式的選中率分別是65.5%,44%,同時,我們發現個人出游的選中率占到21.1%,比跟團游比重高,這充分說明現在的大學生獨立,個性鮮明,勇于追求屬于自己的生活。
3.旅游決策時考慮的主要因素
從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高職院校學生在旅游決策時會依次考慮一個景點的旅游價值,景點知名度,交通是否方便,花費多少,親友推薦和媒體的宣傳介紹,其中選擇景點旅游價值的人次為62.9%,而媒體宣傳介紹僅占7.3%,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由此可以看出現在的大學生大部分都是理性消費,不會盲目的根據宣傳廣告,或僅從別人口中得知做出決策,他們更關注的是一個景區是否值得去。
(三)主觀幸福感與旅游行為之間的關系
1.出游意向(出游次數,出游目的地)與幸福感的關系
首先,對出游次數、出游目的地、生活滿意度進行了兩兩相關性的分析。根據SPSS軟件分析可得出如下結論:首先,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上,生活滿意度和出游次數P=0.00<0.01,生活滿意度和出游目的地P=0.010≤0.01,出游次數和出游目的地P=0.00<0.01,所以說明變量之間兩兩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277,0.11,0.229,其中生活滿意度與出游次數的相關系最大,說明幸福感高的學生更愿意出去旅游,反過來,經常出去旅游的人群一般熱愛生活,有一顆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因此她們能夠感受到更強烈的幸福感;其次,生活滿意度與出游目的地選擇也存在正相關,人們幸福高越高,就會傾向于選擇距離更遠的旅游目的地;第三,出游次數與出游目的地的選擇有相關性,從數據分析結果來看,隨著人們旅游次數的增多,他們在選擇旅游目的地上也會考慮更遠距離的旅游景點。
2.出游偏好的產品,旅游決策,出游方式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
首先,從旅游產品來看,大部分人喜歡自然景觀類,休閑娛樂類的旅游產品,其中選擇自然景觀類的人遠遠超過其他類產品。通過多重對應分析,我們看到自然景觀類產品各幸福程度的人都比較忠愛,不幸福的這部分被調查者更愿意選擇休閑娛樂類,文化遺產類產品;總的來說,不幸福和非常不幸福的人們更愿意選擇能讓她們完全放松的風光類,文化類景點;認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在選擇旅游產品上比較隨性,被調查者中幸福的人們占了50.6%,我們發現在驚險刺激類和科技知識類產品的選擇上,她們明顯高于處在其他各個幸福感階段選擇此兩項的總和,由此我們發現平時生活幸福的人偏愛刺激,心胸開闊,能夠容納多種不同的事物,適應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普遍高于不幸福的人群。
其次,從旅游決策來看,幸福感低的人更多的是通過自己平時接觸到的信息來判斷是否做出某旅游決策,她們很少會接受親友的推薦,也不太會考慮花費,她們在意的是能否快速方便的到達,能否讓自己暫時逃離現實的生活;而自我感覺幸福的人則會綜合各方面的信息,充分整合各渠道資源,然后比較分析得出一個最有說服力的理由來支持自己做出某項旅游決策。
第三,從出游方式來看,我們發現非常不幸福和不幸福的被試者在出游方式選擇上,更愿意選擇個人單獨出游,從分析來看兩項的比重占到所有選擇個人單獨出游人數的59.24%,可見不幸福的人是比較封閉的,他們不愿意與別人分享喜悅和快樂,喜歡自己一個人消化情緒;自我感覺幸福的人則剛好相反,他們在選擇出游方式上,更多的是集體出游,不管是與朋友同學也好,與家庭親人也好,甚至是跟團出游,他們都非常樂在其中,他們愿意與別人交流,一起分享自己的快樂。
三、結論、討論
人的幸福感與旅游行為之間確實存在某種關系,我們以四川文軒職業學院學生為例,研究發現他們的幸福感不同,選擇出游的旅游行為會有所差異。因此旅游景區在接待游客,設置旅游項目以及營銷宣傳的時候,可以適當的加入與幸福感有關的話題,這樣可以引起旅游者的興趣,增加景區的人氣,為景區帶來利潤;同時,人們的幸福感提高了,也更愿意旅游消費,如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實現雙贏。今后研究的重點可以放在旅游景區如何把幸福感與景區的營銷宣傳,經營聯系起來。
參考文獻:
[1]E Diener,EM Suh,RE Lucas,L Smith.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9,125(2).
[2]鄧芳.高職院校學生旅游市場的概況及對策[J]職業教育,2015,(5).
[3]文進榮.高職院校學生主觀幸福感研究[J]時代教育,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