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蔓
2月19日,證監會預披露了廣州金域檢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金域檢測)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公司擬發行6868萬股募集不超過11.38億元的資金,用于投資實驗室產能擴充建設、營銷物流網絡擴建、信息化升級等三個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金域檢測與A股市場上的達安基因以及迪安診斷同為第三方醫療檢測企業。自上市以來達安基因及迪安診斷受資金持續青睞,股價均獲得十倍以上的漲幅,令投資者收益頗豐。從市場份額上看,金域檢測的收入規模位居行業第一,遠超排名第三名的迪安診斷以及排名第四名的達安基因,因此市場對其上市也是充滿期待。
但通過閱讀公司招股說明書可以發現,公司的注冊資本在IPO申報前大幅增長近20倍,其中有不少為機構投資者,且機構的入股價格定價偏低,缺乏定價依據及標準,大有突擊入股之嫌。再者,公司在費用管控方面表現也并不出色,遠高于迪安診斷、達安基因及行業平均水平,同時,公司的凈利率也僅為上述兩家公司的三分之一,規模似有“大而不為”的跡象,在大幅擴張的背景下盈利能力未來存在下行風險。另外,公司旗下子公司業績分化嚴重,其中上海及杭州地區虧損較高,作為迪安診斷的傳統優勢區域,公司異地擴張或存在較大的阻力。機構大舉入資
IPO前股東股權轉讓本是常事,但類似金域檢測在上市前一年大幅擴增注冊資本似乎有些不合情理。
公司招股說明書顯示,公司成立于2006年,彼時注冊資本為807.8萬元,股東僅有梁耀明等三人,2014年10月公司進行了第一次增資,總資本也才擴增至1974.86萬元,股東人數擴大8人。但進入2015年,公司的增資行為變得十分頻繁,2015年1月由國開博裕、君睿祺、辰德惟敬及安盛嘉實、國創開源等五家機構出資,公司資本擴充至3942.1萬元。同年8月,鑫鏝域增資入股,注冊資本達到3.5億元,9月各路股東繼續增資,同時新引入鼎方源和君聯茂林兩家機構股東,總股本提升至3.89億元。短短一年的時間,公司股東擴充至14人,注冊資本擴充達20倍,速度之快令人生疑。
更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給予上述股東的入股價格均十分之低,其中1月份和8月份的增資價格為每股1元,9月份的增資價格也僅有12.85元/股。公司對此并未給出合理的定價標準或依據。按照公司發行6868萬股募資11.38億元計算發行價,每股約為16.5元,僅僅半年不到時間資本便毫無風險增值近30%,如此來看,這樣的入股方式似有利益輸送之嫌。
雖然對于這種上市前突擊入股的現象監管部門已有所察覺,也出臺相應的政策,如發行前一年入股的股東會延長鎖定期至36個月,但政策依然存在漏洞。究其原因在于申報稿到發行日之間的期間延長。等到發行之日時,大部分在預披露前半年突擊入股的機構已過了一年這一政策規定期限,因此鎖定期依然是12個月。尤其是在當前A股市場,數據顯示,證監會受理的IPO就已達700余家,排隊期在不斷延長,這讓突擊入股的機構越發容易獲利。即便最終機構被認定鎖定期為36個月,以金域檢測的行業地位及標的稀缺性,上市后股價翻兩番完全不在話下,3年賺錢數倍利潤,投資可謂豐厚。
盈利能力存疑
招股說明書顯示,2014年公司收入達到17.3億元,2015年1-9月為16.2億元。而2014年同行業已上市公司達安基因的收入僅有10.8億元,迪安診斷只有8.2億元,金域檢測的收入規模要遠高于上述同行業其他企業,規模優勢頗為明顯。
不過,從毛利角度看,2012-2014年公司的毛利率分別為39.43%、44.05%和45.48%,雖呈現逐步上升趨勢,但除了14年外,其他兩年不僅低于同期迪安診斷和達安基因的毛利率,同時也低于行業水平,而14年之所以能高于達安基因,主要在于后者從事低毛利率的體外診斷試劑產品所致,作為行業龍頭企業,本該享有規模優勢,但如此來看,其成本控制能力實屬一般。
從費用角度看,招股說明書顯示,公司過去三年的銷售費用率在19%上下波動,管理費用率達到21.1%,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公司解釋原因:一是業務規模擴張,二是可比公司迪安診斷和達安基因除檢測業務外,也從事體外診斷產品銷售。但公司收入規模本身要高于上述兩家公司,費用率理應更低。另外,公司2014年凈利率也僅為3.84%,大幅低于迪安診斷同期表現(9.33%)。綜合來看,上述數據似乎昭示著公司糟糕的費用管控能力。若無法有效解決,隨著未來全國擴張戰略的推進,成本費用將成為公司盈利能力下降的潛在因素。
競爭環境或加劇業績惡化
從業內競爭格局看,公司似乎也面臨著競爭環境惡化的風險。首先,隨著國家政策扶持以及醫改的推進,近幾年來第三方醫學檢測機構迎來了發展良機。市場預計到2020年第三方獨立醫療實驗室的規模有望達到250-300億元。不過高昂的檢測費用使得目前這類機構的渠道只能下沉至一、二線城市。而且第三方檢測機構很大一部分業務來自于醫院的檢測服務外包,但國家實施醫藥分開政策以來,醫院的藥品收入下降,只能從檢測服務方面來彌補。實際的市場規模或許沒有想象中那么大。
其次,當前第三方檢測機構的布局也是極具地域性,比如迪安診斷的優勢區域在華東(該區域收入占其比重高達80%),而達安基因則在華南(占比達36%),至于金域檢測,其最大的優勢區域是西南片區(占比為28%)。有業內人士認為,第三方檢測本身需要具備一定的成本優勢,醫院才會將檢測服務外包,在檢測技術相近的背景下,成本成為了市場進入的唯一壁壘。
從招股說明書也可以看到,公司各子公司的業績分化頗為嚴重,如廣州金域2015年前三季度凈利潤為2648萬元,而上海金域以及杭州金域卻虧損1642萬元和592萬元,華東是迪安診斷的優勢區域,這似乎預示著在市場擴張方面壓力不小。
對于上述問題,記者曾向金域檢測發函詢問,但截至發稿,仍未收到任何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