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英 黃莉珊 殷秀娥


[摘要]目的 探討母乳喂養評估量表(MBFES)在母嬰分離產婦母乳喂養中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4年10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160例母嬰分離產婦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采用MBFES量表評估后采取相對應護理措施,對照組采用路徑護理,比較兩組產婦出院時護理滿意度、乳房舒適度,并于出院后7、14、28d隨訪,比較母乳喂養成功率及乳房護理正確率。結果 觀察組產婦滿意度和乳房舒適度均高于對照組(97.50%vs 82.50%,95.00%vs 80.00%,P<0.05)。觀察組出院后7、14、28d母乳喂養成功率均高于對照組(83.75%vs 55.00%,90.00%vs 66.25%,92.50%vs 76.25%,P<0.05)。觀察組出院后7d、14d乳房護理正確率均高于對照組(68.75%vs 40.00%,83.75%vs 56.25%,P<0.05)。結論 母乳喂養評估量表應用于母嬰分離產婦可提高產婦乳房舒適度和滿意度,并提高出院后母乳喂養成功率和乳房護理正確率。
[關鍵詞]母乳喂養;評估量表;母嬰分離;母乳喂養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05-1 15-04
約有10.0%~21.1%新生兒出生后即轉入新生兒病房,造成母嬰分離。研究指出,高危新生兒純母乳喂養率為55.51%,混合母乳喂養率為17.55%,人工喂養率為26.94%。母嬰分離使產婦產后未能正常護理照顧新生兒,不能正常哺乳,同時擔心新生兒病情易產生焦慮情緒。負面心理情緒的出現,母嬰分離產婦PRL水平降低、泌乳始動時間延長、乳汁量減少,嬰兒護理缺乏動手機會,出院后母乳喂養的依從性差,后期母乳喂養率降低。MBFES量表對母嬰分離產婦進行全面評估,預測母乳喂養行為,為探究其在母嬰分離產婦母乳喂養中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0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160例母嬰分離2周內產婦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入院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80例。觀察組中年齡20~33歲,平均(26.4±2.7)歲;初產婦69例,經產婦11例。對照組中年齡21~35歲,平均(26.6±2.8)歲;初產婦70例,經產婦10例。觀察組年齡與孕次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分組具有比較性。本次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認可,兩組產婦均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自愿參加本調查;無認知障礙及行為異常;自愿選擇母乳喂養無母乳喂養禁忌證;新生兒住院2周內,可自行完成量表。(2)排除標準:非自愿參加本調查;非母乳喂養產婦;有母乳喂養禁忌證的產婦;有精神病史,新生兒住院2周外。
1.3方法
1.3.1對照組干預方法 對照組采用臨床路徑護理:(1)產后當天:①熱情接待產婦,安排住無嬰兒的病室。②講解母乳喂養的優點及模擬早吸允。③指導產婦及家屬乳房理及擠奶手法,1次/3h,每次雙側乳房擠奶時間持續約20min。(2)產后第1天:①產婦的飲食、活動、會陰部護理、用藥指導;②提供新生兒健康狀況的信息。(3)產后第2~3天:①模型示范指導產婦及家屬學會正確的哺乳姿勢和嬰兒含接姿勢;②指導判斷奶量是否充足的方法和說明按需哺乳的重要性;③模型示范或現場參觀指導有關新生兒護理技能,并鼓勵家屬參與護理等。(4)產后第4天:①指導堅持產后4~6個純母乳喂養的重要性;②指導產后功能鍛煉的技巧;③告知院內母乳喂養咨詢熱線電話。
1.3.2觀察組干預方法 觀察組采用MBFES量表進行評估,量表包括3個維度:產婦滿意度、嬰兒滿意度、產婦生活方式。共30個條目,所有條目均采用Likerts5級評分,其中11個條目為反向計分,總分30~150分。87分為量表總分理論中值,若>87分為高于中等水平,若<87分為低于中等水平。總分過低時為早期停止母乳喂養預測因子,分析得分來源選擇下列護理措施:(1)產婦的飲食、活動、會陰部護理、用藥指導;(2)指導緩解疼痛的方法,包括呼吸調節、活動調節、用藥鎮痛等;(3)講解母嬰分離時如何保持泌乳,包括人工擠奶、機器擠奶等;(4)提供新生兒健康狀況的信息,將新生兒檢查結果及時傳遞與母親;(5)告知充足的睡眠的重要性,緩解產婦緊張、焦慮心理,保證病房舒適、安靜,保證充分睡眠;(6)模型示范指導產婦及家屬學會正確的哺乳姿勢和嬰兒含接姿勢,每周定期采用模式親自向產婦及家屬進行示范;(7)指導判斷奶量是否充足的方法和說明按需哺乳的重要性;(8)模型示范或現場參觀指導有關新生兒護理技能,并鼓勵家屬參與護理等;(9)護送產婦探視新生兒,病情許可的情況下將嬰兒抱出NICU進行母乳喂養練習;(10)指導奶水保存方法,送至新生兒病房喂養新生兒;(11)發放母乳喂養指導手冊;(12)乳房脹痛的處理方法;(13)告知新生兒生理特征,使其理解實施順利的母乳喂養可能需要一段時間,堅持和耐心,比什么都重要;(14)指導判斷嬰兒吸吮是否有效的方法;(15)飲食催奶方法;(16)指導堅持產后4~6個月純母乳喂養的重要性;(17)告知院內母乳喂養咨詢熱線電話。對于上述內容掌握部分標準(+),未掌握標注(-)。
1.4觀測指標
(1)滿意度:采用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在產婦出院時進行評估,內容包括護理質量、護理方法、護理技術、護理態度等10項,總分100分,根據得分規定:非常滿意:>80分,滿意:60~80分,不滿意:<60分。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2)乳房舒適度: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0分表示非常舒適,10分表示非常不舒適,讓產婦自身多乳房舒適度進行評定,根據得分規定:非常舒適:<3分,舒適:3~6分,不舒適:>6分。舒適度(%)=(非常舒適例數+舒適例數)/總例數×100%。(3)產婦出院后7、14、28d通過電話隨訪統計母乳喂養成功率和乳房護理正確率。
1.5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包分析,滿意度、舒適度、母乳喂養成功率和乳房護理正確率采用率表示并用x2檢驗,檢驗標準α=0.05,P<0.05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產婦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產婦滿意度為97.50%高于對照組82.5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兩組產婦乳房舒適度比較
觀察組產婦乳房舒適度為95.00%高于對照組80.0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3兩組產婦出院后7、14、28d母乳喂養成功率比較
觀察組產婦出院后7、14和28d母乳喂養成功率均高于對照,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2.4兩組產婦出院后7、14、28d乳房護理正確率比較
觀察組產婦出院后7d和14d乳房護理正確率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3討論
母乳喂養為自然生理過程,但同樣需要學習。大量研究證實,母親和其他照護者在開始和持續進行適宜母乳喂養時需得到積極支持。產科中對于弱視群體、特殊群體易發生母嬰分離,母嬰分離后產婦不能正常照顧新生兒,也不能正常哺乳。研究表明,產后不進行不如可反射引起泌乳時間延長、乳汁量減少,同時產婦缺乏實際動手護理能力,在出院后影響母乳喂養依從性,導致后期母嬰喂養成功率降低,不利于嬰兒健康成長。各級產科醫務人員對母嬰分離產婦身心、心理、社會發展日益灌注,戴紅霞等采用質性研究法,母親在出院后的母乳喂養存在困惑:直接母乳喂養的困難、哺乳不確定性的困惑、母乳不足的煩惱以及哺乳知識的缺乏。
臨床中對產婦護理干預提出許多措施,楊懷潔研究在護理過程實施關愛護理,從護理服務態度,嬰兒護理及喂乳技能模型示范及實例參觀,有效地滿足產科母嬰分離產婦對高質量護理服務的需求。羅琳雪對剖宮產術后母嬰分離產婦進行健康教育路徑表式宣教,由責任護士按健康教育路徑表的時間和內容對產婦產后當天直至出院期間實施健康教育,利于產婦和家屬掌握更全面的健康知識。產婦產后住院時間較短,常規臨床路徑護理并不能提
高產婦產后護理知識,在產婦住院期間進行預測性評估并針對性宣教、護理極為重要。
MBFES為Ellen等于1994年編制,包括產婦滿意度、嬰兒滿意度、產婦生活方式3個維度,后經翻譯、修改為適合我國產婦中文MBFES量表,可對母乳喂養方式、喂養時間等進行預測。本次研究觀察組采用MBFES量表評估并實施針對性護理,相對對照組采用常規臨床路徑護理,在產婦出院時滿意度和乳房舒適度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通過MBFES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對應護理措施,在相應護理措施中進行逐條比較,對于未掌握標注后再次進行護理,指導產婦掌握正確護理措施和方法,對出院后自行護理有重要意義。出院后7、14和28d分別對兩組產婦進行隨訪,得出觀察組產婦出院后7、14和28d母乳喂養成功率均高于對照組,且出院后7、14d乳房護理正確率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MBFES量表評估母嬰分離產婦,根據評估結果實施針對性護理措施干預,可有效提高產婦對相關護理知識、母乳喂養知識掌握,出院后產婦自行提高母乳喂養和乳房護理質量,有利于保障母嬰健康。
綜上所述,母乳喂養評估量表應用于母嬰分離產婦可針對性實施護理,提高產婦母乳喂養、產后護理知識,從而提高產婦滿意度和乳房舒適度,提高產婦出院后母乳喂養成功率和乳房護理正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