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妙娥 馮慧艷 趙尊



[摘要]目的 探討多重PCR檢測在兒童肺炎細菌性病原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5年1~7月在我院就診的300例肺炎患兒,收集患兒呼吸道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并提取DNA,利用多重PCR擴增14種呼吸道病原菌靶基因,統計分析多重PCR檢測兒童肺炎細菌性病原敏感性和特異性。結果 從300例標本中,細菌培養出184株病原菌,陽性率為61.33%(184/300)。經多重PCR擴增檢測118例樣本呈陽性,陽性率為39.3%(118/300)。對14種病原菌多重PCR的敏感性為51.6%,特異性為68.6%,符合率為58.9%。多重PCR對SPN檢出率(15.7%,47/300)高于培養(5.7%,17/300)(P<0.05);聯合檢測細菌性病原檢出率為80.67%(242/300),聯合檢測顯著提高金黃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鮑曼不動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的檢出率。結論 多重PCR技術對肺炎鏈球菌檢測的敏感性較高,聯合檢測能提高兒童肺炎細菌性病原檢出率。
[關鍵詞]多重PCR;兒童肺炎;細菌性病原;臨床運用
[中圖分類號]R725.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05-169-04
在兒童肺炎的診治中,明確病原很重要。近些年隨著抗菌素的早期、廣泛應用,使細菌培養的陽性率大大降低,給細菌性肺炎的病原學診斷增加了難度。目前臨床中常用的細菌培養、免疫熒光、單PCR技術等檢測方法,一般往往只能檢測出一種或一類病原,無法檢測出其他病原或混合感染,因此需要尋找一個多重檢測或聯合檢測的方法來加強病原學診斷,指導臨床工作和用藥。本研究采用多重PCR技術檢測細菌性肺炎臨床標本,比較多重PCR、細菌培養、單PCR對各種病原的檢出率,探討該多重PCR技術對兒童肺炎細菌性病原的診斷價值,指導臨床兒童肺炎診治工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7月在我院就診的300例肺炎患兒,提取呼吸道分泌物,其中男204例,女96例,年齡1個月~9歲,平均年齡(5.6±1.2)歲,病程2~90d。均符合肺炎臨床診斷標準,并獲得父母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儀器與試劑
全自動微生物檢定儀(VITEK-32)購自法國Bio Merieux;懸浮點陣儀(Luminex 100)購自美國LUMINEX;PCR儀(ABI 5700)購自美國ABI;高速離心機(Allegra X-12R)購自美國BeckmanCoulter;肺炎支原體PCR檢測KIT購自廣州達安基因;HAII試劑盒和ResPlex Ⅰ細菌面板均購自美國GENACO;細菌基因組DNA提取KIT購自美國AXYGEN;普通血平板培養基購自廣州華鑫公司。
1.3方法
采集深部呼吸道分泌物后立即送至細菌室。(1)細菌培養及鑒定將采集的標本分別接種于普通血平板、流感嗜血桿菌巧克力培養基和肺炎鏈球菌培養基。流感嗜血桿菌接種后做革蘭染色及X、V因子鑒定。其余菌落應用微生物鑒定儀進行鑒定。(2)提取細菌基因組、設計14種細菌特異性引物及擴增靶基因14種病原菌及其靶基因:肺炎鏈球菌(SPN)靶基因LytA,金黃色葡萄球菌(SA)Nuc,流感嗜血桿菌(HINF)OmpP2,肺炎克雷伯桿菌(KPN)Khe,嗜肺軍團菌(LPN)Mip,銅綠假單胞菌(PA)AlgD,大腸埃希菌(ECO)Eac,鮑曼不動桿菌(ABM)Npol,奇異變形桿菌(PM)Topoiso,陰溝腸桿菌(ECL)AmpC,化膿鏈球菌(SPY)Mf,腦膜炎奈瑟菌(NMG)CtrA,屎腸球菌(EFCM)Ddl,肺炎支原體(MPN)MPN592,糞腸球菌(EFLS)Ddl。(3)多重PCR擴增:反應體系為35.8μL Rnase-freewater,5μL緩沖液,1μL dNTP,6μL引物,0.2μLHotstar Taq聚合酶和2μL DNA樣品。反應條件參考說明書(95℃變性15min,94℃設定30s,52℃設定1min,72℃設定1min,以上進行15個循環;94℃15s,70℃90s,進行6個循環;94℃15s,52℃15s,72%15s進行30個循環;最后72%維持3min)。(4)擴增產物檢測:按照懸浮點陣儀(Luminex 100)說明書進行操作。所獲熒光強度中位值高于250(或為陰性平均值加5倍標準差)判定為陽性。(5)肺炎支原體熒光定量PCR檢測:參考試劑盒說明書進行,同時將標本號、陰性質控及陽性梯度進行標記。循環反應條件為:93℃設定2min,93℃設定45s。55℃設定60s,循環數為10;93℃設定30s,55℃設定45s,循環數為30,分析結果。
1.4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0.0軟件包對統計進行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多重PCR與細菌培養結果比較
多重PCR檢測的總體的陽性率低于細菌培養,與細菌培養比較275例多重PCR敏感性為51.6%,特異性為68.6%,符合率為58.9%。見表1。
2.2多重PCR與5種細菌培養結果比較
多重PCR對SPN檢出率(15.7%,47/300)高于培養(5.7%,17/300)(P<0.05);對HINF檢出率(22.3%,54/300)與培養(203%,64/300)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5種細菌的多重PCR與細菌培養結果比較見表2。
參考5種細菌培養,多重PCR的特異性和符合率均高于細菌培養結果,對SPN、PA的敏感性高于細菌培養的,相關指標見表3。
2.3聯合檢測結果分析
聯合檢測結果細菌性病原檢出率為80.67%(242/300),聯合檢測提高流感嗜血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鮑曼不動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檢出例數。見表4。
3討論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5年公告,5歲以下兒童的死亡原因中,肺炎仍居于第一位,全世界每年死于肺炎的兒童大約有200萬,其主要病原為細菌性,其次為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等。在病原學診斷方法中,PCR擴增為目前應用最多的分子診斷技術,因其在敏感度、速度、安全性、準確性的優勢,在難以常規培養的病原體如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等的檢測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單PCR一次只能檢出一種病原或一類,在病原學的鑒別診斷方面存在缺陷,而多重PCR在一次檢測中可以同時查出多種病原,已廣泛應用于病原學診斷、耐藥基因檢測等研究領域。是病原學鑒別診斷未來發展方向,在病毒性肺炎病原學診斷方面,國內外均取得了比較滿意結果。近些年,隨著抗生素的早期廣泛應用,增加了細菌培養檢出率的難度,而采用多種方法進行聯合檢測可以相互補充,提高病原檢出率。
本研究顯示,總體看來多重PCR陽性率低于培養,可能因片段擴增的條件不一,難以均勻的對每種靶基因進行擴增,因此產物較少,從而導致敏感性的降低。而在肺炎鏈球菌的檢測方面,多重PCR對SPN檢出率明顯高于培養,說明多重PCR對肺炎鏈球菌敏感性優于培養。聯合檢測細菌性病原檢出率為80.67%(242/300),高于單獨細菌培養的檢出率,且聯合檢測提高流感嗜血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鮑曼不動桿菌檢出例數和銅綠假單胞菌的檢出率,可以體現聯合檢測的優勢,這與國內外其他專家學者報道一致。
綜上,多重PCR技術對檢測肺炎鏈球菌的敏感性較高,而對檢測其他細菌性病原的敏感性還有待提高。多重PCR技術聯合細菌培養能提高兒童肺炎細菌性病原檢出率。臨床工作中可以綜合考慮各種檢測方法的優勢,靈活運用,提高病原學診斷,促進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