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素梅 鄭木周 黃建雄


[摘要]目的 探討常規超聲與聲觸診組織量化技術診斷甲狀腺結節的臨床價值對比研究。方法 應用常規超聲檢查方法及VTQ技術對2013年6月~2015年8月在廣州市番禺區石暮人民醫院就診并超聲科檢查的750例患者共752個甲狀腺結節進行檢測評估,并對照病理及細胞穿刺學檢查結果,根據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及結節內剪切波速度(SWV)診斷甲狀腺結節良惡性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來對比兩者的診斷價值。結果 以病理檢查為金標準,常規超聲診斷甲狀腺結節惡性敏感性、特異性、正確率分別為82.4%、76.7%、79.8%。甲狀腺惡性結節SWV值2.12~9.00m/s,平均(4.55±2.20)m/s,良性結節SWV值1.03~2.68m/s,平均(2.03±0.36)m/s;甲狀腺惡性結節SWV高于良性結節。當SWV截值=2.45m/s,VTQ診斷甲狀腺結節惡性的敏感性、特異性、正確率分別為86.8%、84.8%、85.0%。對于診斷甲狀腺惡性結節的ROC曲線下面積,常規超聲為0.792,與VTQ相比明顯較低(VTQ為0.90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5.02,P<0.05)。結論 VTQ技術在甲狀腺結節良惡性鑒別診斷效能高于常規超聲。
[關鍵詞]超聲檢查;聲觸診組織量化;甲狀腺結節;敏感度;特異性
[中圖分類號]R445.1;R581.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05-180-04
甲狀腺結節發生率逐年上升,結節良惡性的診斷密切關系臨床的治療方案的選擇,超聲影像學檢查因無創、可重復性高作為常用的檢查方法,因而有必要選擇優勢更明顯的診斷方法。在臨床工作中常規超聲檢查是基礎,超聲彈性成像在甲狀腺結節的鑒別診斷中已顯示出較高的應用價值。近來超聲彈性成像新技術VTQ(virtual touch tissues quantification)在臨床應用使定量分析組織彈性成為可能。本研究旨在探討常規超聲與聲觸診組織量化技術診斷甲狀腺結節的臨床價值及可行性的對比。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3年6月~2015年8月期間以甲狀腺結節收住在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石暮人民醫院手術或細針穿刺術的患者750例為研究對象,共752個實性結節。所選病例中男155例(20.7%),年齡19~65歲,女595例(79.3%),年齡22~68歲。評斷標準:(1)常規超聲可疑惡性標準(符合以下兩者或兩者以上):實性結節回聲低、中心有液化,形態不規則、邊界不清,結節向周圍組織浸潤,有沙礫樣鈣化、結節內部血流豐富,結節橫切面縱橫比>1、周圍淋巴結腫大;(2)結節最大直徑≥5mm。
1.2儀器與方法
應用Siemens Acuson$200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內置VTQ技術,使用9L4探頭,頻率為4~9MHz,中心頻率為7.5MHz。
由同一醫師采用甲狀腺檢查條件,對患者先行常規超聲檢查,患者取仰臥位,充分暴露頸前區,確定病灶位置,清晰顯示病灶的最大切面,觀察并記錄甲狀腺結節的一般特征。然后啟用VTQ技術,探頭輕觸甲狀腺表面,將取樣框(大小5mm×5mm)置于病灶實性部分內,囑患者屏氣,待圖像穩定后,系統自動計算并顯示VTQ測值,即剪切波速度(SWV),分別測量5次,取其平均值,均在未知病理結果情況下分析。病灶較大時,取樣框置于可疑惡變區域;對于伴有粗大鈣化的結節,取樣框避開粗大鈣化,同時保證取樣框盡量置于病灶內。另外機器設定的SWV測值范圍為0~9m/s,將SWV測量值>9m/s統一記錄為9m/s。
1.3評分標準
常規超聲采用半定量評分法:4分及其以上為惡性,3分及以下為良性。采用VTQ定量測定結節內SWV。
1.4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l6.0軟件及Medlcac軟件進行統計分析,SWV以Youden指數最大的切點為最佳截斷值,計算常規超聲與VTQ技術對于診斷甲狀腺結節的良惡性的敏感性、特異性和正確率,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ROC曲線下面積比較采用z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常規超聲對甲狀腺結節惡性的診斷
甲狀腺結節有12例病理結果證實為惡性結節在常規超聲診斷為良性結節,有140例病理結果證實為良性結節在常規超聲診斷為惡性結節,常規二維超聲對于診斷甲狀腺結節的良惡性的敏感性、特異度、正確率分別為82.4%、76.7%、79.8%。見表1。
2.2 VTQ技術診斷甲狀腺結節惡性的診斷
甲狀腺68例惡性結節SWV值2.12~9.00m/s,平均(4.55±Z20)m/s,684例良性結節SWV值1.03~Z68m/s,平均(2.03±0.36)m/s。甲狀腺惡性結節SWV高于良性結節,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912,P<0.05),以SWV截值=2.45m/s為最佳截斷值。VTQ技術診斷甲狀腺結節惡性的敏感性、特異度、正確率分別為86.8%、84.8%、85.0%。見表2。
2.3常規超聲與VTQ對于診斷甲狀腺結節良惡性的價值比較
常規超聲診斷甲狀腺惡性結節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792,VTQ診斷甲狀腺惡性結節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90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5.5.02,P<0.005)。
3討論
甲狀腺結節惡性程度與組織的硬度相關,生物組織的硬度由其內部的組織結構決定。傳統的常規超聲檢查因其無創、經濟等優點常作為甲狀腺疾病的首選檢查方法,此次的研究結果中有140例病理結果證實為良性的結節,而在常規二維超聲被定性為惡性結節,結果提示常規二維超聲診斷甲狀腺結節惡性的敏感性、特異度及正確率分別為82.4%、76.7%、79.8%,此次研究結果提示常規超聲具有一定的鑒別甲狀腺結節的效能,但在對甲狀腺結節的良惡性的鑒別診斷尚存在不足。
Ophir等于1991年首次提出彈性成像概念,即依據組織間彈性的差別,對組織自身的彈性特征進行成像,組織彈性系數越大,表示其硬度越大,引起的應變相對越小,VTQ技術即是一種新型的組織定量技術,是聲觸診彈性成像的一種,應用VTQ甲狀腺惡性結節SWV均值為(455±220)/s,良性結節SWV均值為(2.03±0.36)m/s,表明甲狀腺惡性結節的硬度大于良性結節,此結果與多種文獻結果相似,這與其相應的病理學基礎有關。并且在應用VTQ技術診斷為惡性結節,最后病理結果提示為良性結節的為104例,相對于常規超聲減少36例,百分比降低4.8,表明VTQ技術對于甲狀腺惡性結節的診斷相對于常規超聲具有一定的優勢。
常規超聲與VTQ診斷甲狀腺惡性結節的ROC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792、0.906,VTQ技術診斷惡性甲狀腺結節ROC曲線下面積大于常規超聲,良惡性結節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本研究結果中共有52個結節反復測值均為高于9.00m/s,病理結果顯示43個為乳頭狀癌,9個為結節性甲狀腺腫,原因為出血后纖維化或鈣化導致質地變硬所致。對于這部分SWV測值重疊的結節,可結合超聲造影等檢查聯合診斷。此次研究漏診和誤差主要是由于其受操作者的手法、患者吞咽的配合程度、惡性結節內部回聲的不均勻程度、結節所在位置等客觀因素的影響。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提示,常規二維超聲是甲狀腺結節良惡性診斷的基礎,而聲觸診組織量化技術是甲狀腺結節臨床診斷新技術,是彈性成像技術的新發展,可以將組織的硬度定量,還可以獲取組織的硬度信息,減少了操作者的主觀影響及客觀原因干擾,如此取得更加客觀、可信的診斷結果。在實際的臨床應用中,基礎與新技術的完美結合即二維超聲聯合VTQ技術,診斷甲狀腺結節良惡性準確率高于單一方法的獨立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