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志友 楊成英 陶中一 覃艷引
【摘 要】分析當前高職教育地勘專業所面臨的困難,提出發展高職地勘專業的途徑,從而創新地勘專業教學模式和優化教育資源,實現教學與市場結合的現代教育發展理念。
【關鍵詞】高職教育 地勘專業 人才培養 發展創新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7C-0152-02
一、當前高職地勘專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
(一)師資力量需進一步提升。高校發展的關鍵在于師資力量,師資力量是高職教學的核心問題。近幾年,國家鼓勵發展應用型職業教育,對于地勘專業建設來說,師資力量至關重要,特別是地勘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有待加強。各高校引進了高層次人才和優秀青年教師,但是合理的教師梯隊并沒有搭建完善,導致當前地勘專業實踐和教學還不夠細化。同時,青年教師科研水平和野外實習機會少,影響到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二)實習實訓面臨不少的困難。高職院校由于生源問題,在人才培養模式定位上往往處于矛盾的地步。目前受國家經濟下行壓力,地堪行業不景氣,學生報讀地勘專業的積極性不高。地勘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在實踐性地勘人才,實訓科目占30%以上,但是對學生的實習時間、實驗指導上還不夠,同時學校為學生提供的實習地點和實驗室配置也相對不足。目前校企合作實習場地不夠,因為地勘專業實習地點具有分布廣、距離遠、位置偏等特點,給學校的實習工作增加了成本,同時管理上也增加了難度,因此學校在人才培養中的實習實訓方面面臨不少的困難。
(三)實驗室建設需進一步加強。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地勘專業技術的全面發展,地勘專業實驗室建設定位還需更加明確。目前實驗室建設無法同國內一流高校相提并論,技術技能訓練體系和實驗實訓實習環境不能與真實生產、服務相匹配,產學研教育體系體現得還不夠。隨著行業的起伏和波動,野外實習基地建設、校企合作建設得不到鞏固,學校大多安排學生自主實習,對地勘專業而言,失去了高等級實驗室、真實企業工作環境作為教學支撐,理論與實踐就會脫離,教學成果得不到檢驗。
(四)教學模式有待進一步創新。高職學校地勘專業教學模式仍然沿用傳統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上相對落后陳舊。隨著實際中淺地表資源的消耗和分析測試技術的更新,地勘專業理論有了較大的改革和升級,對當前教學模式的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當前的教學模式無法反映出最新理論和技術,同時教學模式中對實踐性教學和綜合素質的要求無法滿足用人單位日益提高的要求,所以高職地勘專業教學模式科學性亟待加強。
(五)就業途徑需進一步拓展。隨著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地勘行業面臨諸多困難,學生就業形勢嚴峻。一是學生自身原因,不能吃苦,缺乏遠見,不主動就業。二是引導力度不夠,就業渠道單一。應從思想上向“大地質”觀念轉變,學會專業相通,積極面向多方面就業。三是創新創業意識還不夠。應樹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先就業,再擇業,積極創業。
二、發展高職地勘專業的途徑
(一)創新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高職地勘專業教學模式的轉變,一是要結合社會需求和專業發展,在鞏固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符合社會需要又適合目前學生所接受的教學模式。在教育全面改革關鍵期,地勘專業教學要建立以提高實踐能力為引領的人才培養流程,建立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流程對接。二是要擴大學生的學習自主權,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啟發式、合作式、參與式教學,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地勘專業行業競賽、國賽等賽項,達到“以賽促訓、以訓促學”的目的。三是要重視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從而提升職業能力。實現“雙證”融通的教學創新模式,將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內容相融通,鼓勵學生不僅要拿到學歷證書,還要拿到一個或多個職業資格證書,在課程設置上、教學過程中將科技開發應用其中,科教結合,從而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
(二)深化人才培養方案。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一方面要結合高職學校自身發展水平,確立學生“工程師”、“實干家”的實踐目標。從學生大一入校起,就開始進行職業規劃,培養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由“應試”目標轉變為“解決工程問題”目標,要符合社會或者企業的市場化需求。另一方面要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社會責任感、有生活熱情的人。一是注重學風,抓養成,開展多元化的講座論壇,使學生參與到這些講座、論壇中去,汲取更多的地勘前沿知識。二是將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有機結合,加強校企合作,把企業一線需要作為學生畢業設計的來源。可以邀請地勘行業野外一線的技術人員談工作感受,也可以邀請地勘企業高層次人才到校為師生開展講座,通過講座和交流讓學生對現實工作有正確的認識,并對地質事業充滿信心。同時,讓學生領悟世界觀、價值觀和職業操守等,還可以通過“校校合作培養、校企合作培養”等多種培養模式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加強實驗實訓實習基地建設。高職院校地勘專業實驗室是教學的重要場所和工具,也是地勘專業必需的硬件設施。針對高職地勘專業實驗室建設的問題,筆者認為可從兩方面進行解決。第一,加強自身實驗(實訓)室建設。通過引進企業定向投資,購置實驗設備,同企業產學研相結合。例如,更加完善“巖礦鑒定試驗室”,不僅讓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得到提升,而且能發揮專業優勢更好地服務于企業,同時還能提高教師科研水平。第二,進一步加強野外實習基地建設。野外實習是地勘專業學生重要的實踐環節,一方面要重視野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利用本土地域與資源背景,建立多類型、多礦種的礦山生產實習基地,為學生的礦山生產實習提供更多的實習條件;另一方面借助成熟企事業單位,重點建立實習基地,進一步把校企合作培養落到實處,構建功能集約、資源共享、開放充分、運作高效的地勘專業實習教學平臺。
(四)強化“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是提升人才培養水平的核心問題。一是在調整教師結構、改革教師聘任制度的評價方法的同時,積極引進行業內知名專家,聘請企業優秀的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才和高級技能人才作為兼職教師,也可作為專業建設項目的帶頭人。二是有計劃地選送教師到企業接受培訓、掛職工作和實踐鍛煉,讓教師了解企業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從而更好地運用到教學中去。三是借力企事業單位的教育、科研資源,不斷提高其科研和實踐能力,從而增強教師提高綜合能力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總之,目前高職地勘專業存在不少的問題和困境,但是隨著國家發展改革進程和“一帶一路”建設的穩步推進,我們也要對地勘專業的發展充滿信心,要在地質事業改革的過渡期,利用和發展好教育資源,將師資、實驗室、教學模式、人才培養目標和實習基地建設等方面加以創新和優化,實現人才培養高效化。
【參考文獻】
[1]胡修池,劉子婷.當代大學生就業指導[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
[2]孫中義,劉仁三,等.高職地勘類專業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認證對接研究——以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高職教育研究,2015(1)
[3]馮佐海,繆秉魁,王葆華,等.資源勘查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改革與實踐[J].中國地質教育,2012(1)
【基金項目】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課程改革與建設項目資助(2014KGB17)
【作者簡介】鄒志友(1984— ),男,湖北宜昌人,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工程師,研究方向:地質礦產勘查與評價。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