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
【摘 要】分析學前教育專業游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闡釋微格教學及其特征,提出學前教育專業游戲教學中應用微格教學的具體教學步驟以及需要注意的方面。
【關鍵詞】學前教育專業 游戲教學 微格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7C-0161-03
游戲對于幼兒具有重要意義,在幼兒園活動占據主要地位,但目前許多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的學生在進入幼兒園工作后,還缺乏游戲教學能力,因而不能適應幼兒教學的需要。為此,本文嘗試將微格教學引入高職院校學前專業游戲教學中,探究其在學前游戲教學中的應用與作用,為培養合格的幼兒園教師提供借鑒。
一、學前教育專業游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著名教育學家杜威曾提出對幼兒而言,生活即游戲,游戲即生活。可見游戲在幼兒活動尤其是幼兒園活動中的重要性。為何所有的幼兒都喜歡游戲或者不排斥做游戲?推動其產生游戲行為的動因就是幼兒的需要,包括:身體、心理發展所產生的需求,如肌肉、骨骼的發展,使他們產生爬、走、跑、跳等的欲望;表征能力、想象力和思維的發展,使他們產生角色扮演、模仿成人、講故事和聽故事等渴望。而游戲正好滿足了幼兒這種身心發展上的需要,同時也更進一步促進了其身體和心理的發展,足見游戲對于幼兒發展的重要性。
此外,教育部2012年出臺的《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在專業理念與師德和專業能力兩大領域里均提出對教師指導幼兒的游戲行為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規范,如“重視環境和游戲對兒童發展的獨特作用,將游戲作為幼兒的主要活動”,“引導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獲得身體、認知、語言和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等等。該文件的頒布為幼兒園教師的為幼兒開展游戲活動提供了方針性指引作用。
盡管學前專業的學生能從理論上認識到游戲對于幼兒的重要性,但在實際的游戲教學中仍會存在不少的問題。具體表現為:
第一,游戲享樂化。受本體游戲論的影響,一些學前專業學生認為游戲應是幼兒自主自表現且樂在其中的活動,因此游戲活動的展開以使幼兒感到開心、愉快為主,多選擇幼兒喜歡、愛玩的游戲活動,或者是多個游戲的簡單堆砌。幼兒喜歡的游戲在一定時間里會固定不變或者多選擇自己比較拿手的游戲,這就導致其可選擇的范圍較小,同時由于準教師秉持自發自愿原則,對幼兒的指導相對較少,因此同一游戲在幼兒身上不易出現循序漸進、逐層深化的效果。這就容易導致幼兒游戲內容比較單一且有一定的重復性,弱化了游戲活動對幼兒身心發展的支架作用。
第二,游戲教學化。而另一些學前專業學生則非常重視游戲對于幼兒發展的作用,希望通過游戲對幼兒的發展有所幫助,因此所組織的游戲活動都是精心設計、費心挑選、對于促進幼兒身體和心理發展有良好促進效果的“好”游戲。但由于太強調游戲的教學作用,所以在游戲過程中,準教師也更注重教學效果是否達成,從而產生過多的指導或糾正行為,而過強的指導性往往會打斷兒童的游戲過程,同時也容易挫傷幼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降低幼兒游戲的興趣,使得幼兒在游戲中既沒有感受到輕松愉快,教學上的收獲也不大。
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面:
一是學前專業學生對游戲活動的認識不夠。對于游戲是什么這一問題,不少的研究者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這也使得人們對于游戲有不同的解讀。從本質上來說,游戲應該是由幼兒自主控制的、能帶來愉快情緒體驗的、反映或探索周圍世界的活動。游戲享樂化觀點強調愉快情緒體驗,但忽視了游戲反映、探索世界這一功能;游戲教學化觀點則重視反映、探索功能,但忽視了自主控制和愉悅體驗。因此,充分發揮游戲對兒童的促進作用的前提是必須對游戲活動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游戲中的自主控制,并非絕對的放手不管,而是相對地在游戲活動中發揮幼兒的主體性作用,以幼兒為主,教師為輔,在幼兒需要幫助時給予支持;同時,對于愉悅感的解讀,除了表情輕松愉快,也應包括幼兒在游戲中解決問題產生的勝任感、成功感及克服困難時對自我的肯定。唯有正確認識游戲,才能更好地開展游戲活動,對幼兒進行指導。
二是高職院校課程設置不合理,準教師對教學技能掌握不夠。許多高職院校學前專業的課程設置雖然延續以往中專課程的優良傳統,對于鋼琴、舞蹈、歌唱、板書等專業技能的實踐訓練非常重視,且對于教學相關的知識理論也足夠重視,但是對于具體的幼兒教學活動、游戲活動的開展所需技能如導入、現場指導、提問、反饋等的訓練則相對薄弱。這就導致學生雖然掌握了相應的游戲知識理論以及游戲涉及的技能,但是在真正面對幼兒時,對于選擇何種游戲、如何激發幼兒的興趣、何時入手對幼兒的游戲活動進行干預、如何通過提問或非言手段對幼兒進行支持等均無所適從,不知從何教起。
三是缺乏相應的實習、實踐經驗。不少高職院校甚至本科院校在學前教學課程設置上都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一些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到幼兒園見習的時間僅一周,教育實習的時間也僅有短短的六周時間,實踐的機會相對較少,對于幼兒心理與行為的把握都比較欠缺,更多的還是理論上的認識。這也是他們在進行游戲教學時難以掌控場面,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培養幼兒教師的主要陣地——高職院校里,提供相應的時間、場地和實踐機會,對幼兒教師進行游戲活動甚至其他教學活動所需的教學技能進行相應的、系統的訓練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微格教學正是最好的訓練方式。
二、微格教學及其特征
微格教學是一種縮小的、可控的教學方式,它通過借助現代多媒體技術和評價理論、對未來教師或在職教師在正常教學活動中的各種具體教學技能進行針對性的訓練,是一種將正常教學活動進行解構、系統訓練未來教師教學技能的有效教學方式。它于1963年由美國Allen博士首次提出,并于20世紀80年代引入到中國。微格教學方法自形成以來,日漸被各師范院校認可、采納,在培養教師的教學技能、訓練教師教學體態儀表等方面均受到各方好評。到目前為止,微格教學已經形成比較成熟的訓練流程,其一般步驟包括:(1)教學前對相關知識的學習;(2)提供相關的范例;(3)確定教學課題,即所需訓練的技能,編寫微格教案;(4)進行角色扮演,模擬上課;(5)根據攝像資料進行評價;(6)根據評價反饋,再次模擬上課。
微格教學具有如下方面的特征:一是細化的教學課題。傳統的師范教學法課程多以宏觀把握教學技能為主,更多的是原則要求式的理應學習,缺乏相應的實踐機會。而微格教學則將復雜的教學行為進行分解相對容易掌握的各種單一的技能,如導入、講解、提問、評價、結束、復習等。每次微格教學以其中的一項技能也主要研究課題,對該技能的訓練提出相應的學習目標和要求,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在該項技能的掌握情況進行評議,促進學生掌握該教學技能。二是縮小的教學活動范圍。微格教學的微,體現在還體現在兩個方面:教學對象和教學時間,一般進行微格教學以小組為單位,每組人數為5-10人,每人上課時間為5-15分鐘。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教學,更有利于學生與教師對某一技能進入有針對性的、深入、具體的探討;而簡短的教學時間設置則可使教學活動更具針對性、突出重點,同時也讓學生更容易將精力集中在專項技能的訓練上。三是及時、可察的教學反饋。由于在進行微格教學時使用聲像設備進行拍攝,學生可以通過攝像資料對自己的教學過程產生直觀的、鏡像的印象,獲得真實的反饋。同時,指導教師、上課教師與扮演學生的同學也可根據攝像資料對其優缺點進行真實、具體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更具說服力,也更容易被接受。四是不斷轉換的教學角色。微格教學中學生的身份在不斷地變化,在上課之前,學生作為學習者要學習相關的理論、專業知識,而在上課時,學生轉換為教師或授課班級學生的角色;上完課后,面對自己或同學上課的攝像資料,學生的身份又轉換為評價者。在整個微格教學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教學主體性作用,教師只起引導、輔助作用。
三、學前游戲教學中微格教學的應用步驟
(一)學習——學習相應的游戲理論知識、微格教學知識及觀摩優秀教師的示范課。進行學前游戲的微格教學,首先,須掌握相關的學前游戲的理論知識,了解游戲對于幼兒的意義、游戲的作用、分類,為日后組織游戲活動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其次,讓學生了解微格教學的原理、作用和組織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有利于微格教學的順利開展。最后,掌握游戲開展中的各種技能是進行游戲微格教學的最主要目標,因此,在進行訓練之前,對于游戲中涉及哪些技能及優秀教師是如何表現的,通過優秀的幼兒園游戲示范課視頻讓學生有一個直觀、具象的認識,對于他們開展游戲教學活動有一個導向、榜樣作用。
(二)準備——分組準備學前游戲微格教學教案。根據第一階段的理論學習和示范觀摹以及前幾屆學前專業學生實習所反映的教學問題,確定微格教學的教學目標——選擇目標游戲、準備道具、導入游戲、講解規則、開展和深入游戲、游戲中的觀察、游戲中的言語與非言語指導、對游戲的總結與延伸、結束游戲等教學技能。確定微格教學的研究課題后,由學生自由分組,每組5-7人。每個小組的同學在教師指導下就上述目標進行集體備課,主要對游戲目標、游戲時間安排、教師行為與幼兒行為組織等方面進行合理的安排、設計,準備相應的微格教案。
(三)模擬上課——進行學前游戲模擬教學。根據課程目標和微格教案,由同組成員輪流扮演教師和幼兒角色進行模擬游戲教學。為更好地闡述自己的游戲方案,每個成員準備3-5分鐘的說課,而正式上課時間則為7-10分鐘,并進行全程拍攝。在此過程中,每個同學均有機會體驗當幼兒園教師的感受、展示自己對游戲活動及相應教學技能的理解,同時也可通過扮演幼兒更好地理解幼兒的心理及行為表現。
(四)評價——上課教師、幼兒和指導教師進行反思性評價。根據攝像資料,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討論、評價,由指導教師、上課教師和扮演幼兒的學生分別對上課教師的優缺點進行客觀、具體的評議,集思廣益,使同學更好地掌握游戲活動中的教學技能。
(五)再上課——進行綜合的游戲模擬教學。反思總結后,再對各項技能進行綜合,還原原正常教學活動,這是進行微格教學所要達到的終極目標,因此在進行專題專項模擬教學與反思后再進行大班教學模擬也是微格教學的重要程序之一。完成小組模擬教學后,學生重新分組,以2-3人為一組,各組分別設計相應游戲活動方案,準備幼兒園不同班級的游戲教案,根據學前游戲論課程的課時安排,隨機抽取幾組作為代表,對全班同學進行游戲模擬教學,然后再進行評價反饋,總結得失。
四、微格教學在游戲教學應用中的注意事項
(一)提供進行微格教學的設備與場地。盡管微格教學在20世紀80年代已引入中國,但是不少高職院校仍缺乏相應的進行微格教學的教室和設備,而微格教學對于現代多好媒體技術信賴性較強,尤其是攝像技術,借助攝像技術,學生才能更清晰地以客觀者的身份來評價自己的教學活動、其他同學和指導老師的評價也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此外,學生在進行模擬游戲教學時容易束手束腳、產生畏難情緒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沒有相應的活動材料和足夠的活動場所。因此,學校應重視微格教室的建設,適當增加微格教學課時,并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幼兒園活動所需材料和場地,為學生進行游戲教學提供充分、高效的訓練機會。
(二)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初步接觸微格教學時,學生往往有各種顧慮:對上課信心不足,備課時不主動提出自己的主張,上課容易緊張忘詞;不愛發表意見,擔心獲得差評,或者擔心提出建議會影響同學關系,等等。因此,在進行微格教學前,消除學生的各種擔心,提高學生對于教學的信心和主動性,更有利于學生從微格教學中有所收獲。例如,對于緊張,可在開始前與學生多聊聊天,或讓學生先分享一個笑話、小故事,緩解緊張情緒;對于負面評價,可在上課前提醒同學們評價是對課不對人,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不管是表揚或建議都是為了大家共同進步。
此外,由于微格教學是模擬教學,上課教師所面對的是由自己同學扮演的幼兒園小朋友。由于幼兒的心理與正常成人心理有較大區別,有時扮演幼兒的學生往往會由于對幼兒心理把握不準確,跳脫幼兒的角色,以大學生的身份游戲,或用成人的視角來評價游戲的好壞,因此,加強學生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對于幼兒的心理反應提前做功課,也有利于游戲教學的順利進行。
(三)注意訓練技能選擇多樣化。學生在進行微格教學訓練時,由于游戲材料、游戲場地及自身能力的限制,往往多選擇簡單、易于完成或自己比較熟練的游戲活動來完成來自己的游戲教學,這樣一來,相似的游戲活動中使用的教學技能也會有一定的重復性,就導致有些教學技能不斷被重復,而有些教學技能則容易被忽略掉,因此,提供更多的包含多種技能的教學設計供同學們參考,并適當提供相應的游戲材料和相應的場地環境,更有助于學生從微格教學中實現提高游戲教學技能的目標。
五、結語
近年來,微格教學的教學效果卓見成效,對于缺乏實踐經驗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而言,更具有重要的意義。雖然仍存在不少問題,但總體而言,在學前游戲論課程中進行微格教學,對于學生掌握游戲教學技能效果良好。因此,在理論教學之余,進行微格模擬教學,根據教學進行集思廣益的討論評價,對于加強學生的游戲實踐經驗、掌握相應的游戲組織和指導技能、更好地適應幼兒教師角色均有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丁海東.學前游戲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2]李章瓊.關于幼兒游戲的教學價值及其實現研究[J].幼兒教育,2015(3)
[3]白燕. 淺析學前語言游戲教學的有效化[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9(2)
[4]謝應琴.談談微格教學在幼兒教師教學技能訓練中的運用[J].瀘州職業技術學報,2010(2)
[5]吳英.漸進式工藝設計的建構及操作——以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性教學為例[J].新課程研究,2012(5)
【作者簡介】張 瑋(1985— ),女,廣東梅州人,嘉應學院梅州師范分院講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學前心理。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