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話,秀才人情紙一張。這個人情,或輕如鴻毛,或重于泰山。聰明的中國人,賦予了一張薄紙太多的內涵和外延,且不說前文提過的價值連城的紙質法書繪畫依托紙張創作,紙誕生以來,就已經成了人們生活的必須,甚至成了財富的符號。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紙張進入流通領域,搖身變成紙幣的前世今生。
說起錢,有好多有趣的別稱。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有句詩很有趣:“管城子無食肉相,孔方兄有絕交書。” 大意是,我一介書生僅靠一根筆桿子,做官與我無緣,錢財也與我絕交。“管城子”指毛筆,“食肉相”用的古代典故,“食肉”即指做大官;“絕交書”借用三國文學家嵇康的名篇《與山巨源絕交書》。誰跟我絕交呢?“孔方兄”,古代的銅錢圓形方孔,所以叫孔方兄,孔方兄與我絕交,當然是指沒錢了。除了孔方兄,錢還有布泉、阿堵物、沒奈何、上清童子等好多有趣的別稱,還有“腰纏”“銅臭”“鈔票”,都與錢有關,從側面也反映了貨幣材質演變的過程,而其中只有“鈔票”是真正的紙幣。
貨幣是商品經濟中的重要交換媒介,中國最早的貨幣形式是貝殼,隨著貨幣制度的成熟,金屬鑄幣成為長期的貨幣形式。貨幣上的文字往往書法精美,如古刀幣、秦漢錢上的銘文多是清代篆書家取法對象。
“腰纏”跟杜牧一句詩“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有關,不過如果土豪腰上真纏了十萬貫沉重無比的銅錢,除了顯擺,恐怕沒有任何幸福感,更別提騎鶴了。因此才有了紙質貨幣的誕生。有趣的是,紙質貨幣的誕生居然和古代一些特別的風俗有關。中國古代葬禮和婚禮同樣隆重,所以在先秦和秦漢時,是將生活用品、真金白銀、金屬貨幣一起隨葬的,希望供死者地下享用。到了南北朝、尤其隋唐以后,由于紙的普及,人們開始用紙制成鞋、帽、衣、車馬等代替實物,或火化,或放墓內,這是一種進步,同時也開始用紙制成金屬貨幣代替物,免得將真正的銅錢埋到墓中。于是有人就受此啟發突發奇想,干嗎不用紙做成真正的貨幣?
到了唐代,隨著商業和經濟發展,貨幣交往日趨頻繁,為避免把笨重的金屬錢幣帶來帶去,各地商賈在京城出手貨物后,把貨款存入長安的機構,換取一紙證明,到指定的外地去兌現,這就是作為紙幣雛形的“飛錢”,之后逐漸演變為真正的紙幣。
宋大觀、紹興年間,銅錢上的文字為宋徽宗、宋高宗等一流書法好手親筆,之后的“交子”等各類紙幣上書法亦出手不凡。在四川,人們把錢存入錢莊,用其紙質收據來作交易,到了1023年,政府在益州(今成都)設了官方機構“交子務”,政府授權十六戶私商發行一種叫“交子”的紙幣。
南宋紙幣通行于全國更廣泛的地區,最普遍的要數“會子”。最初發源于臨安(今杭州)民間,1160年由戶部接辦。到南宋末年,由于政府開支日益龐大,而無休止地發行紙幣,遠遠超出了原來的定額和流通限期,造成了驚人的通貨膨脹。
南宋孝宗年間發行的紙幣,是用彩色印在特制的紙張上的,圖紋異常精美,紙幣的兩面加蓋藍、紅、黑三色圖案的印章。最初印制紙幣的紙張是從民間紙坊購得的,由于需求量和偽造者日增,政府就在徽州和成都設立了自己的紙坊來生產印紙幣的特殊用紙。造紙原料是楮皮,因而紙幣最初就叫做“楮幣”或“楮鈔”。原料中還攙入了絲及別種纖維和成分,使之難以偽造。紙幣的印刷在戶部會子庫進行,用木版、銅版印刷。
北方金朝的女真人效法宋朝發行了一種名為“交鈔”的紙幣,面額有大有小,用壞了的紙幣只要付印刷費用就能換成新的。起先還能遵制流通,但是到了后來,由于軍費開支無度,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通貨膨脹,紙幣貶值到原值的萬分之一。
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元朝發行了幾種紙幣,如中統年間發行的 “中統鈔”不僅通行于中國境內各地,也傳播到了波斯、朝鮮、日本、越南等世界其他地方。而直至17世紀后半葉以前,西方國家尚未開始使用紙幣(瑞典于1661年、美國于1690年、俄國于1768年、英國于1797年、德國于1806年首次發行紙幣)。歐洲的銀行、會計乃至存款憑單制度,都通過來華商人和旅行者受到啟發。
明代只發行了一種紙幣 “大明通寶”,上面加印的洪武年號一直沒有變更,和銅錢一并通行。明朝大約200年間,它是唯一通行的紙幣,但隨著它漸漸貶值,銀子成為主要的通貨,紙幣幾乎不再通行了。明末又想恢復紙幣,因通貨膨脹而以失敗告終,明代除了紙幣外,還發行了茶、鹽和別種商品的交換券。
清代的滿族統治者喜歡使用硬幣,除了作為應急措施以外,沒有大規模發行過紙幣。然而為商務貿易又時常用紙張印制官票。到了1853年,鎮壓太平軍的巨大軍事開支迫使清廷發行了“官鈔”“寶鈔”等紙幣,由于不能兌成硬幣,急驟貶值,短期內即停止使用。直到19世紀后半葉,受西方的影響,才有一家中國銀行發行了紙幣。到了20世紀,紙幣在中國才逐漸重新成為和世界其他國家一樣的主要流通貨幣。
我們現在使用的紙幣上,也有不少書法元素,你發現了嗎?
(程金蘭 南京林業大學輕工學院制漿造紙工程系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 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