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蘇州,古稱吳,是吳文化的發祥地。同學們,一提及蘇州,你們腦海中是不是自然就浮現了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鄉畫面?不僅如此,如今,水鄉蘇州又添了一張世界級的新名片——蘇州博物館。
2006年10月建成的蘇州博物館新館,是建筑大師貝聿銘為家鄉蘇州精心設計的一件作品,現代幾何造型中體現了錯落有致的江南特色,深灰色的屋面和墻體邊飾,和白墻相搭配,清新簡潔。因為貝聿銘,蘇州博物館的知名度甚至高過了館藏品,這在博物館中并不多見。貝聿銘是誰?為什么他的建筑作品能擁有這樣的影響力?讓我們先來看一組照片。
這些幾乎成了城市名片的美輪美奐的建筑都出自貝聿銘之手,而蘇州博物館被貝聿銘稱為“人生最重要的挑戰”。
博物館精彩一瞥
新館緊鄰著名的園林經典拙政園和獅子林,貝聿銘認為,傳統園林的假山已經做到了極致,后人是無法超越的,為此,他選擇了另辟蹊徑。以和拙政園相鄰的一面白墻為背景,在前面以石片作為假山。“以壁為紙,以石為繪”,在朦朧的江南煙雨籠罩中,將其喜愛的米芾山水畫加以立體呈現,遠遠望去就像連綿不絕的山巒將新館與拙政園相連。
在內部構造上,貝聿銘使用了他最擅長的玻璃和鋼結構,由幾何形態構成的坡頂,既傳承了蘇州城內古建筑縱橫交叉的斜坡屋頂,又突破了中國傳統建筑“大屋頂”在采光方面的束縛,充分體現了“讓光線來做設計”的理念。
鎮館之寶驚艷
這么漂亮的博物館,里面到底有哪些值得一看的藏品呢?告訴你吧,來蘇博,一定不能錯過一件國寶精品——真珠舍利寶幢。
真珠舍利寶幢是北宋一件珍貴的佛教藝術品,用來存放佛祖舍利,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通高122.6厘米,自下而上共分為三個部分——須彌座、佛宮以及塔剎。
真珠舍利寶幢造型之優美、選材之名貴、工藝之精巧都是舉世罕見的。制作者根據佛教中所說的世間“七寶”,選取名貴的水晶、瑪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銀等材料,運用了玉石雕刻、金銀絲編制、金銀皮雕刻、檀香木雕、水晶雕、漆雕、描金、穿珠、古彩繪等十多種工藝技法精心制作。整個真珠舍利寶幢用于裝飾的珍珠差不多有4萬顆。塔上17尊檀香木雕的神像更見功力,每尊佛像高不足10厘米,雕刻難度極大;然而,天王的威嚴神態,天女的婀娜多姿,力士的嗔怒神情,均被雕刻得出神入化。
從真珠舍利寶幢身上,人們可見五代、北宋時期蘇州工藝美術的繁榮和精美,同時也可見那時吳人較高的審美水準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館藏書畫豐沛
以蘇州為中心的吳地,自古就是我國的書畫重鎮。歷史上,全國三分之二的畫家都集中在這一地區。他們或生于吳地,或在吳地游歷,留下過讓后人津津樂道的軼事趣聞。明代開始,這些畫家形成了一個著名的畫派——吳門畫派。他們較全面地繼承了宋元、明代初期的優秀繪畫傳統,并形成各自的獨特風格。他們往往自作題畫詩以點明畫面主題或寄寓思想感情;筆墨上剛柔并進,形成淡雅、秀麗、明快、清新的藝術特點。
王寵是明代著名的書法家,他博學多才,工篆刻,善山水、花鳥,他的詩文在當時聲譽也很高,而尤以書法名噪一時,書善小楷,行草尤為精妙。王寵的《春山圖》,是其一幅極其少見的繪畫作品,在圖左上角有一首題詩:“媚眼風光恰似春,白沙黃荻水粼粼。軒窗遍啟拋書坐,猿鶴襟期土木人。”委婉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清閑的生活和恬淡的心境。
明代米萬鐘擅長書畫,作品氣勢浩瀚,運筆流暢。米萬鐘愛石成癖,時稱“友石先生”。他一生走了很多地方,收藏了大量奇形怪石。他的《紅杏雙燕圖軸》,虬枝紅杏,勾勒圈點,下一湖石,瘦皺玲瓏,畫法古怪。圖中黑白雙燕相互顧盼,黑燕以紅杏為襯景,白燕以拳石為烘托,別具新意。
在蘇博,除了我們走過的“吳塔國寶”“吳門書畫”,還有“吳地遺珍”“吳中風雅”兩個常規展廳,一個特展廳和一個現代藝術展廳,非常值得一去。
如果你有時間的話,蘇博旁邊還有兩個免費的博物館也值得一看,蘇州民俗博物館和蘇州園林博物館,特別是蘇州園林博物館,讓你能夠對蘇州現存的古典園林有個大致的了解,同時也了解蘇州園林的前世今生。
如果你想挑選一兩個蘇州古典園林一游,旁邊的拙政園和獅子林無疑又是最好的去處,拙政園是蘇州園林之首,獅子林是乾隆皇帝至愛,兩園都是世界文化遺產。游覽蘇州,這些地方去過了,蘇州的精華也就看了一半了。
責任編輯 鄭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