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寧濤++金校宇
【摘 要】 為有效提升我國在國際海事組織(IMO)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分析當前我國在IMO中存在的問題:我國在IMO中的決策層參與度和影響力不足;我國議案數量和議題內容與其他典型國家存在較大差距;我國國際組織參與IMO有效性不足;我國與周邊國家合作深度有待提升。借鑒國外典型國家的經驗和啟示,提出5點建議:(1)加大參與IMO事務人才隊伍建設力度;(2)加強我國參與IMO事務的前瞻性研究;(3)積極引導和培育我國相關組織參與IMO事務;(4)以國家海事高端人才培養戰略為基礎,有效整合國內相關機構部門資源,共同發力;(5)培養國與國之間的“圈子”文化,實現從局部話語權到全面話語權。
【關鍵詞】 國際海事組織(IMO);航運;話語權;海運強國戰略
0 引 言
國際海事組織(IMO)作為聯合國負責海上航行安全和防止船舶造成海洋污染的專門機構,是海事領域進行國際治理的最重要平臺,現有理事國40個,成員國171個,聯系會員3個。[1] 當前,IMO已促使約60項公約和議定書得以通過,并制定和通過了1 000多個有關海上安保、防止污染及相關事宜的規則和建議書。IMO通過的對國際海事界具有重要影響的5個公約獲得絕大多數會員國(或地區)認可并納入其本國(或地區)立法。
如何增強本國在IMO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不僅是世界老牌航運強國一直關注并積極研究的重要課題,也受到世界新興航運強國的高度關注和投入。
我國現已是世界海運大國,港口吞吐量和集裝箱裝卸量連續幾年排名世界第一,海員數量也居全球第一;我國船舶運力規模居世界第四,造船行業的新船訂單連續3年居世界第一。但是,與英國、日本等國相比,我國在IMO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尚有不小差距,與我國的航運規模和體量相比仍有較大提升空間。[2]
1 我國在IMO中影響力不高的具體表現
1.1 我國在IMO中的決策層參與度和影響力不足
IMO由大會、理事會、5個委員會、9個分委員會及秘書處組成。IMO日常事務由秘書處承擔。IMO秘書處共有來自50個國家的265名編制員工。我國在IMO秘書處的職員不足10人,職務級別均低于司局級,不能很好地參與IMO秘書處決策。
1.2 我國提出的議案在數量和議題上與其他 典型國家存在較大差距
我國在IMO議案方面的引領性和前瞻性不高,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
(1)數量方面。近幾年我國提出的議案數量有所增加,從平均每年幾份到現在平均每年30多份,并在2014年達到了50份,在IMO成員國中位居前五,但與美國、英國或者日本相比尚有不小差距。
(2)議題方面。當前發達國家重點關注IMO成員國審核機制、目標型新船建造標準、反海盜和武裝搶劫、北極水域船舶航行操作規則等議題,而我國提出的議案、議題主要集中在國際海運溫室氣體減排、船舶遠程識別和跟蹤等方面。
1.3 我國國際組織參與IMO有效性不足
國際組織是IMO重要的組成部分。雖然國際組織在IMO不具有投票權,但在議案審議過程中具有發言權,對于議案走向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通過IMO參會人員來源分布以及關鍵議案來源分析,國際組織能成為本國政府在IMO爭奪話語權的有力支撐。我國相關國際組織數量少、影響力弱,截至目前我國加入IMO的國際組織僅有1個。
1.4 我國與周邊國家合作深度有待提升
近年來,日本和韓國在國際海事立法、標準制定等方面的能力不斷增強,提交議案數量也在大幅增加,并逐步超過美國等西方國家,與傳統海事強國英國和挪威不相上下,在國際海事界的影響力也在逐步擴大。不論從現實航運實力排名,還是地理位置來看,我國理應與日本和韓國保持良好合作關系。但是,從提出議案的參與成員情況看,我國基本是獨立提出議案,尚未與日本、韓國合作提出議案。
2 典型國家的經驗和啟示
IMO自1959年成立以來,共產生9任秘書長,其中,5位來自歐洲,3位來自亞洲,1位來自北美洲。近兩屆IMO秘書長來自日本和韓國,標志著東亞海事力量的崛起及這兩國海事實力的提升。繼歐美主導國際海事界話語權多年之后,隨著世界造船中心及航運市場的東移,亞洲國家開始在IMO事務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相較于個人能力的體現,在IMO秘書長選舉的背后,國家力量的角逐才是根本。由日本和韓國的經驗來看,增強本國在IMO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的具體表現在:
(1)時間跨度長。從第一次進入IMO,到最后出任IMO秘書長,時間跨度一般在30年左右。日本的關水康司歷時32年,韓國的林基澤歷時30年,才最終當選IMO秘書長,兩人都在相關領域不斷輪崗、鍛煉。
(2)國家推動和支持。國家長期持續地給予支持,以國家力量重點“運作”,如日本為促成關水康司成功當選,不惜投入重金在IMO有關技術領域開展合作項目,用以提升日本聲譽和影響力。韓國的林基澤成功當選的背后是韓國國內主管部門海洋水產部與外交部通力合作、總統為其造勢的成果。
(3)積極引導候選人創造影響力。在國際舞臺上,引導候選人參與重要議題研究或處理地區相關事務,提升其在多方會談中斡旋和協調的能力,培養其在相關領域的公共影響力和權威性,確保做出政績,贏得同行尊重。日本的關水康司作為海運安全司司長,在打擊索馬里海盜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并受到了贊譽;在其就任IMO秘書長期內,推動《船舶壓載水管理公約》生效和《極地規則》(Polar Code)獲批,在業界贏得很高聲譽。韓國的林基澤積極參與討論研究海上安全和環境保護相關議題,與亞洲其他IMO成員國積極推動踐行IMO公約,加快海上安全管理相關議案進程。
3 建 議
3.1 加大參與IMO事務人才隊伍建設力度
將培養參與IMO工作的人才納入交通運輸人才建設總體規劃,適時制定國家海事高端人才培養戰略。明確參與IMO事務人才隊伍素質要求,建立參與IMO工作后備人才庫;繼續通過世界海事大學、國際海商法學院等學歷教育渠道培養人才。
3.2 加強我國參與IMO事務的前瞻性研究
加大對IMO公約和規則的制定和修訂工作發展趨勢的研究力度,重點關注海運溫室氣體減排、IMO成員國審核機制、目標型新船建造標準、反海盜和武裝搶劫、北極水域航行船舶操作規則等IMO重大議題。適度超前籌劃,部署相關部門單位細化和明確具體研究方向,深入開展專題研究,適時提出議案,爭取引導討論方向,維護我國國家利益和行業利益。
3.3 積極引導和培育我國相關組織參與IMO事務
借鑒一些國家通過其在IMO中的非成員組織席位來展現話語權的經驗,不必拘泥于組織性質和形勢,建立國內政府、機構與IMO之間順暢的“旋轉門”機制。引導相關組織加入IMO,鼓勵其與政府部門精誠合作,在IMO中相互支持配合。
3.4 整合優勢資源,共同合作,提供組織保障
以國家海事高端人才培養戰略為基礎,有效整合國內相關機構部門資源,共同發力,利用優勢資源,為建立我國在IMO中的高級官員隊伍和提升話語權,提供便利和有效手段。
3.5 培養國與國之間的“圈子”文化,實現從局部話語權到全面話語權
借助“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借鑒我國在WTO中的做法,通過必要手段(如:倡議擴大IMO技術合作基金適用范圍,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支援),在IMO重大意見表決和提交議案時,尋找共同利益的國家一起發聲。模仿歐盟做法,加強與日、韓等周邊國家的交流和合作,增加議案提交和審議通過的概率。
參考文獻:
[1] 李睿.當前我國海運業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J].水運管理,2015(9):13-16.
[2] 姜波.高質量提案對國際海事組織立法的影響力[J].水運管理,2014(6):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