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倩倩,李新然,施永成
(云南農業大學,云南 昆明 650201)
民族特性對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
梁倩倩,李新然,施永成
(云南農業大學,云南 昆明 650201)
民族特性是一種民族差別、特征的體現。本文從民族特性的定義出發,深入分析了民族特性的具體表現、民族特性對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進而提出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對策措施。
民族特性;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馬克思主義民族觀認為,民族性(格)是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方式的綜合反映,不同的民族,因其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不同,因其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民族性(格)。費孝通認為,“一個民族總是要強調一些有別于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上的特點,賦予強烈的感情,把它升華為代表本民族的標志?!辈还苁腔谀姆N學科上的定義,歸根結底,民族性就是一種民族差別、特征的體現。在多民族的國家,民族性是長期存在的,而民族性的存在決定了民族間差異的存在。本文所指民族特性,是指能夠反映出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特性的各個方面,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語言、生產和生活方式等。
在歷史發展中,由于各個民族的生存條件、生活環境的差異,各自表現出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的語言文字,不同的宗教習俗等。但就整體少數民族來說,又具有共性。
1、社會發育程度存在著較大差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50多個少數民族分別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在我國少數民族中,大約有近3000萬人口的地區還保持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約有400萬人口的地區存在農奴制,有100萬人口尚處于奴隸制階段,60多萬人口的地區尚處在結繩記事、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
2、自然條件特殊
從歷史發展來看,少數民族大多分布在牧區、山區、邊境、高原地帶,氣候惡劣、交通閉塞,人口稀少,居住相對分散。惡劣的居住環境、艱苦的生存條件造成各個民族的自給自足、自我封閉的狀態,幾乎斷絕與其他民族的交往,這些都導致了本民族經濟發展緩慢,也減少了接受外部支援的機會,自身的發展受到局限,進入發展的惡性循環。
3、社會生產力相對落后
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生產力得以解放和發展,為少數民族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條件。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如自然條件、社會條件、勞動力資源等,與其他地區的差距也是顯而易見的,經濟水平仍處于自給自足階段,生產經營的社會化程度很低,科學技術推廣慢,普及程度低,應用的廣度、力度和深度不大。所以總體上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低,貧困面大。
4、少數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在中華民族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包括知識、語言、信仰、藝術、道德、風俗、習慣等方面。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長處與優點,又都有自己的本質特點,呈多層次、多元性的文化特征,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的歷史背景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一個民族的文化直接影響這個民族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傳統文化如何向現代化轉化、發展,以適應時代變遷、社會進步,是少數民族發展問題中一個重大問題。
1、導致區域發展不平衡,東西部經濟發展差距大
由于民族地區分布的地域情況,即西多東少,東部依其沿海、地勢平坦、交通便利等優勢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速度快,效率高;西部民族地區地處內陸,交通、通訊不便,經濟發展速度也相對較慢,效率也較低。根據《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2014》,在2013年,東部10省(市)國內生產總值合計322258.9億元,占全國比重51.2%;西部12?。▍^、市)國內生產總值合計126002.8億元,占全國比重20.0%,只占東部10省(區)的39.1%。由此可見,東西部經濟發展差距明顯,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
2、形成地區內部經濟發展不平衡
民族特性的存在,致使各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方式、手段、水平等也不盡相同。內蒙古、廣西、貴州、云南、西藏5省依據各自的資源,有的發展工業、建筑業等第二產業,有的發展特色旅游、服務業,都達到了顯著的經濟效果。在5省中,內蒙古和廣西的第二產業是三大產業中產值占比例最多的,貴州、云南、西藏3省的第三產業產值最多。根據表1可以明顯看出,2013年,在5個省份中西藏自治區生產總值最低,內蒙古最高,前者是后者的20.84倍,差距可見一斑。

表1 5個省份的地區生產總值
1、調整民族地區扶貧標準,轉變扶貧方式
2015年國家確定的解決溫飽的標準為人均收入2800元。對于大多是民族地區而言,這個標準是可以實現的。缺少收入已不足以成為貧困的主要原因,問題在于高額的家庭債務償還困難。通過發放救濟金的方式不能真正幫助群眾脫貧,扶貧最關鍵還在于扶智。因此,政府部門應通過幫助貧困戶找尋工作,或是自主創業等穩定其收入來源。對于高山山地、干旱地區來說人均收入2800元的標準也是不足以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的。根據有關省區的調研測算,農牧民解決基本溫飽問題,牧區人均純收入要達到3500元。國家應針對民族地區的特殊自然、地理環境,調高扶貧標準,轉變扶貧方式。
2、進一步加強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是經濟發展的基礎。通過整村推進項目、中央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如水、電、路、通信等較過去有了極大的改善,有效地使資源優勢變成現實的經濟優勢,但是仍存在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交通、通訊不暢的情況。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國家的幫助和上級有關部門的扶持,更需要靠各少數民族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依靠自身的力量來改變家鄉貧窮落后的面貌。
3、加強民族地區法制建設,充分利用好優惠政策
黨和國家為了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制訂了自治法和許多優惠政策。少數民族地區的干部群眾,特別是領導干部,一定要增強民族法治觀念和民族自治意識,發揮主觀能動性,靈活運用好自治法,用好用活用足各項民族優惠政策,加速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
4、從民族地區實際出發,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
發展經濟,關鍵是要從本地實際出發,發揮自己的優勢,走出一條切合?。▍^)情、縣情、鄉情的路子,如發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一般來說,少數民族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發展前景廣闊??梢砸虻刂埔?,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旅游業等。云南省的多個少數民族地區通過大力發展民族旅游業,提高自己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帶動民族地區其他產業的發展,進而推動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
5、繼承傳統、弘揚民族文化
對于那些包含著封建統治階級腐朽思想的文化和包含著某些建立在小生產方式基礎上的狹隘性和保守性,如宗法觀念、男尊女卑、家長制作風、因循守舊,缺乏商品經濟意識和創新精神等與現代化要求發生尖銳沖突的落后觀念應予以拋棄。要繼承和發揚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統一、穩定有利的優秀民族文化,如整體觀念、國家民族統一的政治觀念、和諧的人際關系、刻苦耐勞、自強不息、英勇奮斗等民族精神和愛國精神。此外,民族性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問題也要正確對待,因為在民族性中最關鍵的、也是最為有價值的正是一個民族的民族文化,保存優秀民族文化可以充分照顧到民族情緒,讓少數民族感受到社會對其民族性的認同和肯定。因此,在對待民族文化上我們應該繼承和尊重優秀的民族文化,對即將消失的優秀民族文化應該及時挖掘搶救,特別是那些瀕于失傳的民族優秀文化。
現在中央、省、市、自治區都相繼成立了民間文藝研究會、民間文學調查組等,對各地進行民族文化搜集整理工作。特別要注意的是,對少數民族古籍的整理和規劃,同時在法制、經費、結構設置上做好配備工作,調動民間民族文藝活動和團體的發展,使民族活動在經濟發展中活躍起來,體現出一種積極向上的現代化的民族性。
6、發展民族地區的科技教育
要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進步,就必須發展科技教育。首先,要大力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事業。對民族省區不同階段的教育采取不同的方針政策,全面推進義務教育,不讓任何一個孩子無法讀書;調整或改革高校的教育結構、專業設置、師資力量等,為民族地區培養適應經濟發展的管理人才和實用人才。
其次,培養和引進人才。縱觀全國,人才多的地方經濟文化發展就快。少數民族地區不僅要培養、用好當地的人才和技術,更要注意引進人才,通過提高福利待遇吸引、激勵外地各種專業人才到少數民族地區工作,尤其是按照地域、項目和人才一體化的原則,吸引和培養一大批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1]陸惠君: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民族性的正向選擇[J].湖南民族職業學院學報,2007(3).
[2]梁祝平:抓住特點 促進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1,12(4).
[3]羅樹杰: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導論[M].民族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郭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