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 漸
鉆石城之圍
鴻漸
地處非洲大陸最南端的南非歷來因出產優質的鉆石而享譽世界,英國女王權杖和王冠上的大鉆石就來自這里。據說,南非鉆石的傳奇始于1870年,一個名叫范·維克的布爾人農場主在他位于金伯利的自家農場里意外發現了幾顆小鉆。金伯利由是成名,迅速成為舉世聞名的“鉆石之城”,到1914年其主要礦洞被挖掘殆盡之時,已經出產2722千克的大量鉆石。
財富永遠是人類貪婪的一個重要根源,更何況是這樣一處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區,因此在19世紀末英國人和布爾人爭奪南非殖民地的第二次布爾戰爭期間,“鉆石之城”就迎來了戰火的考驗。
1899年,在南非特立獨行的布爾人和推行全球霸權的“日不落”帝國的抗爭在南非已經延續了60年,其中就包括第一次布爾戰爭。在那次并不具決定性意義的戰事之后,布爾人在南非原本鐵板一塊的控制范圍已然分為兩塊,也就是德蘭士瓦共和國和奧蘭治自由邦。
與此同時,英國人則不斷向南非投送力量、建立據點、擴大影響。經過布爾人和英國人之間一連串的相互敵視、談判破裂以及調兵遣將,德蘭士瓦和奧蘭治終于在1899年10月11日下午向大英帝國宣戰,第二次布爾戰爭由是爆發。
著名的鉆石之城金伯利一下子被推上了戰爭的舞臺。當時,金伯利處在英國人控制的南非殖民地范圍內,該地共有45000名常住居民,規模已經算是南非殖民地的第二大城市。金伯利的核心地帶就是德比爾士鉆石礦,以當年的幣值計算,這個大礦每年至少挖掘出價值500萬英鎊的上品鉆石,若以今日的幣值換算則更是驚若天價。
鉆石讓金伯利被西方世界認為是最富裕之地,然而就行軍打仗的戰略位置而言,金伯利也十分重要,此地距離布爾人的奧蘭治自由邦邊境僅有8千米遠,也是指向布爾人核心區域德蘭士瓦共和國的戰略要隘。
一直以來,鉆石之城就是布爾人攻略計劃中的重中之重,和英國人談判陷入困境之時,布爾人就在奧蘭治邊境地區集結起部隊,目標直指金伯利。在一些布爾人的軍官們看來,英軍并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金伯利的防務水平頂多就是“一個由小木屋和磚石堡壘構成的搖搖欲墜的前哨站”。
從某種程度上講,布爾人的判斷并非自大之辭。英國人雖然致力于開發金伯利的鉆石礦,但在此地配置的兵力卻難稱雄厚,負責駐守這座鉆石之城的是名不見經傳的皇家北蘭開夏團的第1營,要知道,當時許多在海外殖民地的英軍部隊都是有著“顯赫”經歷的知名部隊。
戰事開始后,第1營的營長喬治·凱克維奇中校手里可用的兵員只有420名志愿步兵和200名素質一流的騎兵,后來緊急將當地的警察整訓改編為一個輔助分隊,才使得守城兵力增加到了1100人,外加6門小口徑的野炮。

正在集結中的布爾人軍隊
金伯利的城區周長22.5千米,周邊地勢大體平坦,偶有山地突起,對英軍來說的一個有利之處在于他們設在山丘制高點上的觀察哨,從那里可以清楚地觀察8千米外奧蘭治邊界的敵軍動向,不致于被打個措手不及。
鑒于此地并沒有為戰爭準備的特別工事,凱克維奇中校很快就從開普敦調來了4個步兵連以及一支工兵隊,由他們負責加強城防工事,抓緊時間布設了大量地雷和鐵絲網。與此同時,德比爾士鉆石礦也為備戰做著自己的“貢獻”,礦區不僅通過自己的渠道搞來了額外的機槍、步槍和彈藥,還派出一位名叫拉伯蘭的美國工程師參與到城防工事中。這個美國人自告奮勇地在礦區頂部設計了一個高達47米的觀察哨,上面裝有5個探照燈,可以有效防備布爾人的夜攻,還架設有電話線通往各防區的英軍部隊。
這時,有一個人正在匆忙往金伯利趕來,他就是德比爾士礦的礦主和前任殖民地長官約翰·羅德斯。他認定一名中校和他的混成部隊不可能守得住金伯利,于是以礦上的雄厚財力臨時組建了金伯利輕騎兵團。雖然對這種舉動很不滿意,但凱克維奇不想惹惱這位大人物,他順勢建議由羅德斯出任騎兵團的榮譽上校,后者欣然同意。
雖已開戰,布爾人的集結和推進卻都非常緩慢,慢條斯理地在城外結陣之余,只是在10月14日切斷了金伯利通往外界的電話線。不過凱克維奇早有準備,他派出多路信使悄然潛出城外,成功地向外界傳遞著信息。倫敦很快就知道金伯利被圍困的情況,于是派軍解圍成了一時之急,不過城里的凱克維奇自己倒并不著急,他堅信自己的防線穩固,而且城內糧食、淡水儲備充足。

布爾人在圍攻金伯利時所用的火炮
幾天對峙下來,居然是城里的英軍搶先采取主動。24日拂曉,凱克維奇派出特納少校帶領300人奇襲布爾人,同時還從城北出動了一列裝甲列車以作支援。這次出擊頗為大膽,英軍給猝不及防的布爾人當頭一棒,然后主動停止交戰退回了城內。第一個回合下來,城里的緊張氣氛便大為緩解,大家開始覺得城外的敵人不足為患。
或許是忌憚地雷區和鐵絲網,城外的布爾人遲遲沒有對城區發動進攻,改而采取在城外結陣的穩固打法,打算困死鉆石之城。在11月4日的勸降被拒絕后,布爾人軍隊開始用他們的9磅炮和15磅炮轟擊城內,雖然英軍的小口徑野炮無法壓制布爾軍的炮兵陣地,不過布爾人的炮擊精度也非常一般。

金伯利人被圍期間的英軍偵察兵合影

整裝待發的英軍步兵
終于,在金伯利城下的布爾軍漸漸增兵到了5000余人,攻城戰終于開始了。一下子面臨重壓的凱克維奇仍力求變被動為主動,多次派小分隊出城襲擊布爾人,令攻城決心本來就不太堅決的布爾軍隊無法集中全力。
11月27日下午,突然傳來一路英軍正在趕來增援的消息,于是凱克維奇又向城外發動了一次較大規模的襲擊,以求與援軍的前部會合。參與此戰的英軍包括6個步兵連、金伯利騎兵團的600名騎兵、1個野炮連,再加上裝甲列車及其掩護部隊,是當時守軍最大的一次力量集結。
戰斗打響后,城外的布爾軍隊立即用速射炮和步槍的密集齊射來阻擊英軍,在極為猛烈的彈雨下,英軍的騎兵和步兵無法保持有效的陣形,彼此脫離而各自為戰。這場混戰一直持續到傍晚,最終以英軍的失利而告終,指揮著騎兵部隊的特納少校還在交戰中陣亡。
雖然出城交戰不利,不過有關援軍到來的消息倒并非誤傳。原來,在鉆石之城的形勢吃緊后,駐南非的英軍司令布勒爵士便從開普敦派出一支由梅休因中將指揮的部隊,要求他們盡全力解金伯利之圍。梅部共有8000余人,雖然由于一個騎兵團此前臨時調離,戰斗力打了折扣,不過全軍包括英軍第1近衛旅和幾個頗為知名的步兵團,士氣非常高昂。
這路援軍的出發位置距離金伯利差不多是100千米,因此城內守軍在11月27日的交戰后便盼著他們到來。一直等到12月11日清晨,終于遙遙聽到了炮聲,而隨著陽光照射,遠處的交戰情形依稀可見,看來久盼的援軍終于到達了。
可是直到這天白晝結束,都沒有任何英軍向金伯利城區靠近。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很快,從城外偵察返回的探子帶回了令人沮喪的答案,原來梅休因部在一個名叫馬格斯豐坦因的地方遇伏,在付出近千人的傷亡后潰敗,完全不可能前來解圍了。
這個糟糕的消息令金伯利城內的士氣跌到了開戰以來的谷底,人們對于堅守的前景產生了動搖,另外清查結果表明城內的糧食最多還可以維持到下一年的2月末,如果到那時局面仍沒有改變,鉆石之城的失守就在所難免了。
梅休因的失敗引發了英軍大換血,就在那一年的圣誕前夕,敗軍之將布勒被免職,代之以羅伯茨勛爵,出任其參謀長的則是精力旺盛的基欽納勛爵。羅伯茨和基欽納于1900年1月10日到達開普敦,一批在英國維多利亞女王麾下有著顯赫番號的部隊亦隨他們遠赴南非。到達開普敦后,羅伯茨立即組織起一支新的援軍,這一次,英軍集結了多達2.5萬人的部隊,由弗倫奇少將的騎兵師為前鋒,麥克唐納少將的步兵部隊隨后跟進。

表現英軍攔截布爾人運輸隊的畫作
而在這段時間里,布爾軍隊正加緊以更大口徑的火炮轟擊金伯利。凱克維奇下令宰殺軍馬以補充食物,而守軍的工事在炮擊下依舊最大限度地保持著完好,這也是圍城部隊遲遲沒有發動正面強攻的主要原因。
不僅如此,那位美國工程師拉伯蘭還發明了一種遠程火炮,他用了三周時間,以城內的鋼管為材料搞出了所謂的“長塞西爾”大炮,該炮口徑105毫米、彈重28磅、射程可達8千米,改變了守軍一直在火炮方面處于劣勢的處境。
這種秘密武器一經開火就把圍城者嚇了一大跳,布爾人不得不調整了自己的炮兵陣地。其實,“長塞西爾”的作用僅限于嚇唬敵人和鼓舞城內人心,它一共擊發了255發炮彈,幾乎很少能夠準確命中目標,因為這種趕制的大炮的身管沒有膛線,也就談不到精確射擊。
到了2月12日,馳援金伯利的英國騎兵全速前進,在38度的高溫下疾進,槍騎兵、輕騎兵有序展開,呈現出華麗的軍容。布爾人試圖阻擊這支騎兵,但是弗倫奇戰術靈活,一方面不斷擊退敵人,另一方面仍保持著高速前進的態勢。和之前的那些指揮官不同,弗倫奇并不滿足于從通信兵那里獲得的信息,他喜歡和一線騎兵一同行動,以便隨時發出修正的指令。
14日夜間,弗倫奇的騎兵已經在距離金伯利不遠的地方扎下營寨。附近的幾股布爾軍憚于英軍騎兵的戰斗力不敢發動夜襲。第二天天亮后,接到探報的凱克維奇率部殺出城外,弗倫奇亦揮動騎兵全力掩殺,而麥克唐納所部的12磅大炮更是第一次讓英國人在金伯利戰場上占到了火力的上風。經過夾擊,城下的布爾軍隊無心戀戰,只得解圍而去。
就這樣,經過4個月的圍城,鉆石之城在1900年2月15日宣告解圍,解圍部隊對于城內的人尚沒有陷于饑饉而感到驚訝。此戰中,金伯利城內軍民因為各種原因折損了1000余人,不過據統計,其中直接被布爾軍隊的炮擊打死的只有區區20人。
金伯利之戰是第二次布爾戰爭中的重要一役,此戰暴露了布爾軍隊的弱點,也確定了這場戰事的走向。照理說,指揮守城表現出色的凱克維奇在此戰中的沉著冷靜可以為他打開向上晉升的通道,而基欽納確實也向戰爭部做了推薦,可是倫敦方面僅僅在1902年將凱克維奇“特別晉升”為少將,此后卻從未讓他指揮過與少將軍銜相稱的部隊,終致這位鉆石之城的守護者后來郁郁而終。
責任編輯:劉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