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峰
摘 要: 教育事業不斷變革以求教育進步可以跟上技術發展步伐。教育部在教育理念上積極推出“個性化教育”與“個性化學習”。在教學方式上,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規模私人在線課程,又稱私播課)應運而生。SPOC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模式,如何實施才能最好地實現教育目標?由此,本研究建構了SPOC環境下的個性化學習模式,解構SPOC學習的過程和支持條件,以及根據學習者的“個性”即“學習者的需求”,培養學習者的創造性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求分析SPOC的學習環境與過程,不斷完善SPOC,使之發揮出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SPOC 個性化學習模型 個性化學習過程 實踐共同體
隨著云計算、網絡媒體等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跳躍性的變化帶來了教育事業的變革,促成了教育事業的信息化發展。教育部在理念上積極推出“個性化教育”,強調根據學生的需求,為不同學習者提供不同的學習方式與內容。“個性化教育”與“個性化學習”是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核心。在教學方式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以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教育部發布《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摒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的提法,提出信息技術應與教育全面“深度融合”的全新理念。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規模開放課程)與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規模私人在線課程,又稱私播課)應運而生,帶來了一場教育方式上的革命,成為目前研究的熱點問題。本文試圖在SPOC環境中建構出個性化學習模式,為不斷完善SPOC,盡可能發揮出SPOC的最優效果提供經驗。
1.問題的提出
SPOC最早是在2013年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多·福克斯教授提出的,它是MOOC的進化體。2012年,“MOOC海嘯”席卷全球,給高校教育帶來了一場革命。近年來,MOOC的一些弊端逐漸顯露,一方面,MOOC是面向大眾的公開的在線課程,具有極高的自由度,沒有設置學生選擇課程的先修條件,造成學習者眾多,難以有效管理,同時學習者水平良莠不齊,導致高輟學率和低完成率。另一方面,從學生學習行為來看,學生學習行為是基于個體行為的群體學習,學習者之間存在一個信息(知識)交互、相互傳遞的過程,學習者水平良莠不齊導致信息傳遞效率低下。
SPOC則以小規模、特定人群、在線開放等特點彌補了MOOC的缺陷,SPOC讓MOOC更好地發揮效果,同時又對MOOC進行了補充,是MOOC的超越體和改良體。SPOC的申請者要滿足準入條件并經歷某種篩選,因此,SPOC具有小規模性(Small),通常在10人至百人之間。小規模的成功申請者才能免費使用包括核心資源在內的全部資源,申請未成功者可以作為旁聽生使用課程的部分資源,從課程資源上講,SPOC具有私密性(Private),小規模性在較大程度上可降低學習管理復雜度、增強學習互動,私密性讓學習者產生一種占據優質資源的緊迫感,激發較高的參與動機,增強課程實施效果。同時,SPOC一般具有“線上線下”相融合的特點,融入了MOOC線上課程資源的優勢和線下校園課程不可替代的特點。
那么,SPOC作為一種新型學習模式,如何實施才能最好地實現教育目標?“最好地實現教育目標”一直是教育者們研究的問題。經過研究,人們不再把目光只停留在“教”的方面,對學習者個性及相應學習過程的研究日益加以重視,滿足學習者個性需要的個性化學習則被認為是最好的學習方式。SPOC若想長期發展,必須重視和滿足個性化學習。個性化學習指根據學習者的發展需求和個性特點,采取適合的方法和手段滿足學習者需求的學習。個性化學習強調因人而異,突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獨特性、主動性和進取性,是以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和學習興趣為中心的學習方式。
對于SPOC的研究從2013年開始興起,目前主要研究點在于SPOC與MOOC比較的優劣勢、應用平臺及如何應用于各個學科。沒有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本文試圖通過對SPOC環境下學習者個性化學習模型的建構,分析SPOC學習的環境與過程,進而不斷完善以支持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更好地發揮出SPOC的教學效果。
2.模型基礎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復雜社會中,教育與學習同樣具有社會屬性。學習者學習行為是存在于復雜學習網絡中的。有效學習的設計不應該是學習資源的堆積,而是幫助學習者在資源和共同體成員之間建立聯系和協作。本研究從理論基礎和環境基礎兩方面介紹建構個性化學習模式的基礎,幫助理解學生學習環境及需求,如何更好地學習,從而合理構建SPOC環境下學習者個性化學習模式,達到幫助學習者實現個性化學習的目的。
2.1理論基礎
理論基礎主要包括關聯主義和實踐共同體兩個理論。兩個理論都說明學習是一種復雜的、靈活的行為,無法單獨完成。關聯主義說明學習是一個將復雜環境中的知識主觀能動地連接在一起的過程;學習中的實踐共同體是學習者組成的一個學習群體,群體中的學習者相互學習補充,共同創造性解決問題。兩項理論分別從“知識”的微觀角度和“學習者”的宏觀角度為如何更好地學習打下理論基礎。
2.1.1關聯主義
George Siemens(喬治·西蒙斯)于2005年提出的關聯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一個人的舉動,是一個連接專門節點和信息(知識)源的過程。學習是各種核心要素在一個復雜網絡中不斷移動的過程,這個復雜的網絡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學習者等。即學習者可以影響學習,但學習不是由學習者完全主動。同時西蒙斯認為,學習不僅存在于學習者的頭腦之中,還存在于人體之外的信息源中,學習的本質是將網絡中的不同知識源連接在一起,這些學習鏈接的重要性遠遠高于知識的重要性,一個人掌握的知識鏈接越多,則具有學習到更多知識的可能性。
2.2.2實踐共同體(Community of Practice,簡稱COP)
“實踐共同體”的概念最早由wenger和Lave在研究情境學習時首先提出。COP是基于共同關注點而建立起來的一個人群,所有成員分享各自的經驗和知識,共同致力于解決一組問題。他們共同投入,發揮各自專長,通過持續的相互作用,以一種獨特的方式、獨特的視角解決問題。在學習中創造性地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
2.2環境基礎
學習者不是以個人行為為基礎的“個人學習”,而是存在于學習網絡中的“整體學習”。復雜的學習網絡環境是培養學生 “個性化學習”的基礎。在SPOC學習環境下,SPOC在環節、模式上都為“個性化學習”提供實施基礎。
2.2.1學習者學習環境
現有理論和實踐表明,教育活動同樣具備社會網絡的社會屬性。學習者的學習之間存在一個學習的社會網絡。社會網絡是個人同其他人形成的所有正式與非正式的社會聯系,包括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和通過物質環境和文化共享結成的非直接關系。劉軍認為社會網絡指社會行動者及其間的關系集合。社會網絡的眾多概念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聯系,這些聯系或多或少,或遠或近,或強或弱,從而形成了一個網絡。學習網絡中信息源存在的載體即節點,主要有兩類:人和物。通過節點之間的交互行為,形成了節點間的連接,正是通過這些連接,知識才得以傳遞。知識流通過連接在節點之間傳遞,從而發生學習行為。連接分為無向連接和有向連接,學習關系屬于有向連接。人與人之間的連接通常為雙向連接,人與物之間的連接為單向連接。
學習者的學習不是“個人學習”而是在學習網絡中的“整體學習”。學習網絡的學習環境是研究如何培養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基礎。
2.2.2 SPOC環境
由于SPOC環節上的一些特點,包括學生篩選、學習課程和成績管理等環節都體現出了個性化學習的可能性,同時限制了個性化學習的發展。學生篩選環節,大量學生具有各自的個性特點,課程難以顧到學生的培養。SPOC經過篩選后的“小規模性”則使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使一些項目、活動得以高質量實施。SPOC又稱為“本土化”的MOOC,在課程設計中加入“個性化學習”是可能的,如專業學校可以根據學校的特色,打造學生的專業優勢。將“個性化學習”融入課程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作用尤為重要,如何啟發學生、訓練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是教學的重點。在SPOC學習評價系統上,網絡會記錄學習者的學習數據,呈現學習者的學習動態,可以及時調整SPOC課程,在作業、測試方面更好地訂制學習者“個性化學習”,提高學習者的效率和質量。
SPOC模式的特點“線上線下教學相融合”同樣為“個性化教育”提供平臺。在線下學習中,學習者處在積極交流與協作的環境之中。學習者可以根據個人遇到的問題進行討論和交流,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到學習者的問題,從而個人的個性化問題得以解決。
3.SPOC環境下個性化學習模型
模型主要包括個性化學習過程和支持條件。核心部分是個性化學習過程,支持條件是個性化學習過程實施的保障。需要SPOC的技術功能輔助。
3.1SPOC環境下個性化學習的過程
3.1.1學習者選擇課程
學習者根據自身學習經歷和興趣選擇課程。雖然,要成為SPOC課程的學習者還需要進行條件篩選,保障學習者有學習課程知識的基礎,提高效率。不是所有人最終都可以上課,但是上課的學生都是根據自身學習意愿而成為SPOC課程的學習者。
3.1.2學習者自主學習管理
學習者根據自身個別化的目的、時間和條件等因素決定學習目標,控制學習進程。根據自身資源、時間和精力合理安排時間、完成多種事情,是學生需要培養的素質能力之一。因此,學習者需要個性化地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并按時實施。
3.1.3將知識概念化
根據關聯主義學習理論,將知識網絡中不同知識連接起來,才能稱做學習。因此,學習者需要一個原有知識與新學習知識之間的鏈接,將新知識融入自身知識網絡中,即知識的概念化。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通過環境基礎得以實現。可以通過學習的網絡、SPOC學習環境等獲取知識,并對知識進行加工處理,將新知識與以前學習經歷獲得的知識取得聯系。若處理知識中遇到困難,可以通過學習者間的相互交流、分享與協作,交互理解知識,從而融入自身知識網絡中。
3.1.4個性化學習評價
個性化學習評價是培養學習者創造性的重要步驟,對教師來說是教學活動中的難點。對于不同學生進行不同個性化學習評價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對于SPOC小規模教學來說,工作量相對不大。教師評價可以通過計算機技術實現。一方面,計算機技術可以將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況記錄下來,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測試題確定學習者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計算機技術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分析,從而幫助教師評價個性化學習。對于學生來說需要進行自我評價,主要包括評價是否實現學習目標和進行學習診斷。對于是否實現學習目標,學習者根據自身學習經歷對學習課程有一個預設目標,并且制訂計劃。那么學習者是否達到學習目的,是否完成任務,完成效果如何。若未實現學習目標,尋找原因,并完成學習任務。在學習診斷方面主要診斷學習過程中是否遇到問題、遇到的問題如何解決。解決問題要基于學習環境和實踐共同體的幫助。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學習者的專業素質之一。
3.1.5知識創造
根據個性化學習評價結果進行反思,找到問題所在進行改正。并對整理的知識進一步升華理解,從而創造出融入自身理解的新知識。在知識創造中,學習者通常借助實踐共同體的反饋、學習分析、學習評價等工具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分析、反思和評價,以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或者通過實踐共同體對知識新想法的刺激,創造出新知識。
3.2SPOC環境下個性化學習的支持條件
SPOC環境下個性化、自主性、反思性和創造性學習需要一定的條件支撐,才能增強學習者的學習存在感(包括社會存在感、認知存在感和教學存在感),即盡可能感受到在真實問題情境中的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實踐共同體成員之間的團隊協作是增強社會存在感的方式之一,共同體之間的信任與成員之間的積極參與均會造成更高效的學習。認知存在感體現于共同體通過交流與反饋最終達到統一的方案,成員的觀點達到一致。認證存在感需要通過學習者組成的實踐共同體之間的經驗交流、分享和協作而實現。教學存在感則包括課程的設計和組織、課程支持和促進及直接教學等,需要通過SPOC交互學習環境與技術功能實現。交互學習環境包括課程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和學習者構成的實踐共同體幾個要素,這些要素受課程平臺的技術功能的影響。SPOC的技術功能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借助各種技術與其他學習者進行知識交互作用,同時借助分析工具和評價工具分析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而進行創造性和反思性學習。總之,SPOC交互學習環境與技術功能是學習者個性化學習的基礎,學習者的實踐共同體成員之間的協作是學習者個性化學習的條件。
SPOC作為一種新型學習模式,為我國教育事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但是SPOC還不夠完善,只有不斷研究完善,才能長久發展。“個性化教育”和“個性化學習”是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的根本訴求,在教育事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研究SPOC環境下的個性化學習是SPOC發展完善的必經之路。本研究中建構的個性化學習模型符合創新教育與素質教育的要求,培養學習者的創造性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為SPOC個性化學習提供經驗,促進SPOC更好地發揮出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賀斌,曹陽.SPOC:基于MOOC的教學流程創新[J].中國電化教育,2015,03:22-29.
[2]鄧霄云.從MOOC到SPOC的教學改革思考[J].亞太教育,2015,19:132-133.
[3]尹合棟.“后MOOC”時期SPOC教學平臺的設計[J].江蘇開放大學學報,2015,04:44-50+90.
[4]林曉凡,胡欽太,鄧彩玲.基于SPOC的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5,10:46-51.
[5]王曉輝.一流大學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6]楊玉芹.MOOC學習者個性化學習模型建構[J].中國電化教育,2014,06:6-10+68.
[7]史龍珍,韓小飛.基于MOOC的個性化學習模式研究[J].軟件導刊,2014,06:185-187.
[8]史璐.虛擬學習社區實踐共同體的教學行為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3.
[9]Siemens,G.Leatning and Knowledge Analytic-Knewton-the future of education?[EB/OL].[2011-04-14].http:∥www.learninganalytics.net/?p=126.
[10]Dawson,S.A studu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 social networks and sense of community [J].ducational Technology &Society,2008,11(3):224-238.
基金項目:中國藥科大學教改重點項目《醫藥市場營銷專業課程改革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編號:305003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