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芳
慢養一株草,喚醒寫作的靈性
?陳芳

經常看到許多輔導班的宣傳傳單——“作文速成班”“×老師七招教你搞定作文”……這樣無疑是“催熟”習作,姑且不論苦吟詩人“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艱難與漫長,單講習作的素材與言語積累就應是聚沙成塔的過程。因此,我嘗試慢養習作,讓習作變為慢功夫,一段時間圍繞一個主題去慢慢吸收、體驗與表達。
我今年執教四年級,當我們打算寫植物時,很多孩子抓耳撓腮,不知如何寫,父母家人平日也從未有意識地引導孩子仔細觀察過一株草,或一朵花。于是我設想用一段較長的時間,讓孩子與一株植物慢慢成長,讓習作成為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
“如果有人愛上一朵花,天上的星星有億萬顆,而這朵花只長在其中一顆上,這足以讓他在仰望夜空時感到很快樂。他會告訴自己:‘在星空的某處有我的花。’但如果綿羊把花吃掉了,對他來說就等于所有的星星突然熄滅了!”這是法國作家安東尼·德·圣埃克蘇佩里《小王子》的一段話。
“正因為你為你的玫瑰花費了時間,這才使你的玫瑰花變得如此重要。”一只被小王子馴服的狐貍對他說。當彼此馴服時,才會產生依戀,才會變得重要。學生沒有真正接觸一棵樹、種植過一顆種子,他們對身邊的花草樹木就無法產生特別的情愫。
我讓孩子們也認一株植物。孩子與父母或在花卉市場,或在小區里,或在江邊的苗圃棚里找到了“那一株”。于是在班級QQ群中曬出自己認養的一株草、一盆花、一棵樹,共有17種之多,有秀氣纖長的吊蘭,有呆萌可愛的寶石花,有芬芳無比的繡球花,有腆著大肚子的發財樹,有樸實無華的蘆薈……
有個孩子的植物沒有名。“它是誰,我不知道,我把它命名為紅莖草,顧名思義,它的莖是紅色的。它的花語設定為紅紅火火。”命名與認養植物是一個彼此熟悉、有歸屬感的過程。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親密地接觸一種植物,讓這株草、這盆花屬于自己。
一株草、一朵花,它們靜然默立,沒有歡顏相迎,沒有噘嘴沮喪,因而不如小動物那般讓孩子迅速產生情感,因此要學會主動去了解、努力去發現,這是一個慢熱的階段。
我引導孩子了解自己的“那一棵”“那一朵”,可以從書本上查找相關資料,可以在網絡上搜索,還可以到花店去詢問……把自己的發現與小伙伴、與家人一同分享。
孩子們欣喜地發現吊蘭的花語是樸實、純潔、希望和寧靜;肉嘟嘟的虹之玉別稱竟然是“圣誕快樂”;還知道關于鐵樹的歌:“千年的鐵樹開了花,開了花;萬年的枯藤發了芽,發了芽……”
有的孩子天真地問:“老師,多肉植物們喜歡聽什么音樂?他們是不是喜歡聽節奏比較慢的優美的曲子?”面對這樣有趣的問題,我笑而不答,讓孩子自己去找答案。
一花一草皆有自己的語言,一樹一木都有自己的物形,如何有序有趣地觀察,我們還邀請科學老師,將關于植物內部構造的內容著重分步驟講述。從花蕊到根莖,從單瓣到復瓣,孩子們亦能對自己的那棵草說得頭頭是道了。但要從科學準確的表達走向優美、生動的描寫,還需要諸多語匯的積累。
小王子明白,盡管世界上有無數朵玫瑰花,但他星球上的那朵,仍然是獨一無二的,因為那朵玫瑰花,他澆灌過,給它罩過花罩,用屏風保護過,還傾聽過它的怨艾和自詡,領教過它的沉默……一句話,他馴服了它,它也馴服了他,它是他獨一無二的玫瑰。
讓孩子為自己的這朵花、這株草做些什么呢?是讓孩子學會用心付出。你看,孩子們是這樣做的——
前幾天,陽光充足,光線透過家里的窗戶直射在鐵樹上,我很開心。但沒幾天,土壤已經發白了,我趕緊把窗簾拉上,澆點水。(賈鳴然)
我用毛巾沾上一點水,在它的葉子上輕輕地擦著,直到它干凈得不能再干凈,像天空一樣亮晶晶的。我又把它的花盆擦得干干凈凈,哈!這下它們可般配了!我又找了幾顆五彩的小石子放了進去,讓它更美了。(石靜宜)
……
有位媽媽在班級群里笑談:“這娃,照顧那盆草莓,比對他小妹還關心,一天跑去看十趟,就怕被風刮著,被雨淋著。”
有的家長也慨嘆:“因為姑娘勤快,把好端端的肉肉澆得都沒精氣神了,她自個兒也在那傷心呢!”
從情感上慢慢走近,但言語的表達,描寫植物的方法,還有待文學的滋養。因為直接描寫植物的經典文章,尤其是適合中年級階段孩子閱讀的并不多。而在中長篇小說中,植物描寫的語段大都是作為背景襯托、環境描寫的一部分,孩子們平素較少接觸。
我選擇了宗璞的《紫藤蘿瀑布》、汪曾祺的《紫薇》、葉圣陶的《爬山虎的腳》、豐子愷的《梧桐樹》、黃蓓佳的《三顆水仙球》,還有前文提的《小王子》六篇文章,形成一份有主題的群文閱讀講義。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進行賞讀批注,圍繞作者重點描寫的內容,勾畫你認為描寫最有特色的語句,或者影響你最深的段落,然后進行賞析和交流。
漸漸地,孩子們體會到,想寫好一株植物,不是面面俱到,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有所側重,通過浮想聯翩,讓靜態的紫藤蘿變為一瀉千里的瀑布;通過一只大黑蜂拼命吮吸,感受到花的香甜……
從擁有了“那一株”開始,一次次地觀察,不要求成篇,只言片語記錄即可。閱讀品析隨興所至,讓孩子在安靜、自由、融洽的氛圍中,每一天都有新的發現,每一次交流都不無自豪地說起“我的銀柳啊”“我的那盆草莓開始結果了”“我的那棵鐵樹抽出新葉啦”……快樂心情溢于言表。
如何連段成篇,如何讓文章變得有條理,這需要有點睛的線索。讓學生細細揣摩每一株草、每一朵花,發現它們都是有靈性的,因為被照顧,因為被關心,因為被欣賞,“那一株”更會變得與眾不同。
我還與孩子們分享自己寫的《憶及鳳仙花》,這篇散文圍繞鳳仙花的葉、莖、花,生動地寫出鳳仙花的憨厚、實誠、不張揚的個性。
孩子們從作家的文章,從老師的文字,從自己侍弄植物的過程中獲益許多,尤其是自己內心生長出的情感,正如叔本華所言“只有自己本身的根本思想才具有真理和生命力。因為只有這些才是一個人能真正、完全理解的。”因此呈現出許多優秀的習作:
窗臺上的蘆薈正朝著陽光微笑呢!它的莖一節一節的,每一節都會伸展出一兩根細長的葉子,如同翠竹那般挺拔,高昂著頭。它的莖呈淺綠色,隱約可見的白色和淡綠色清爽無比。清晨,澆過水的蘆薈,葉子上留下的水珠晶瑩透亮,閃閃發光。它就是那么低調樸實,每星期只要澆一次水,只需一點土,就能安安靜靜地生長。葉子幽幽的深綠色,透出絲絲淡淡的憂傷之感,正如它的花語所說“自尊又自卑的愛”一樣。(侯昌杰)
在我的精心侍弄下,它長得非常茂密。遠遠地看,就像噴濺的飛泉,給我們帶來希望。吊蘭有無數細長的葉子,微微彎曲,宛如仕女舞動的衣袖。近看,葉子白綠相間薄如蟬翼,又如溫潤的玉片。湊上去聞聞,那股清香縈繞鼻尖。
吊蘭開花了,是乳白色的,空氣中立刻彌漫著令人心曠神怡的香味。開花的吊蘭依舊不張揚,就算是一陣風吹過,它只是隨風輕輕擺動,風一停,它也停了,靜靜地站在那兒。(江思雨)
孩子們從擁有自己的一盆植物,到寫完系列文章,過程歷時近一個月。在這段時間中,我們經常交流各自的那株植物,孩子對身邊的花與草多了一份留意,與家人交流多了一個話題,生活也變得更有趣。細膩的心思,優美的語言,不妨從慢養做起,作文在慢養中顯得滋潤豐滿且有生機。
(作者系南京市力學小學副校長,南京市學科帶頭人。)
編輯朱璐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