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平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激戰運鈔車》聲音技術分析
蔣 平
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在觀看一部影片的時候,人們往往更關注的是畫面,但是聲音也是很重要的,試想看一部完全沒有聲音的“啞劇”,勢必不會是一種享受。因此,聲音不僅重要,并且我認為好的聲音甚至能讓觀眾在不看畫面的時候就能明白正在發生什么。本文力圖通過這部影片的分析,以小見大,分析這類動作、驚悚、犯罪影片對聲音設計的規律。
整體把握;各聲音元素;設計者的角度
1.1 本部片子屬于動作、驚悚、犯罪影片
1.2整體上,本片中各聲音元素的總時長及所占比例
1)音樂:共出現22處,總時長共計27分9秒,占整部影片約30.6%。
2)音響:共出現108處,總時長共計38分27秒,占整部影片約44.7%。
3)人聲:共出現86處,總時長共計51分30秒,占整部影片約58.5%。
4)無聲:共出現30處,總時長共計4分50秒,占整部影片約5.7%。
1.3從表格中找到的規律
1)音響出現的次數遠超于其他聲音元素。因此,在這類犯罪類的影片中,不僅有我們老生常談的音樂發揮著重要功能,音響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覷的。
2)盡管每一處無聲的時長較短,但出現30處,超過了音樂的次數,同時占全片時長的比例約為5.7%。因此,在這類犯罪類的影片中,盡管要通過音樂營造影片的整體基調,通過音響營造氣氛,但無聲同樣不可忽視。
2.1劃分段落
2.1.1各段落時間結點及段落內主要內容
段落①:開頭至32分30秒:影片節奏相對舒緩輕松,主要交代男主角Ty的生活,窘迫但苦中作樂。
段落②:32分30秒至42分20秒:Ty迫于現實,無奈接受了Mike的搶錢計劃。
段落③:42分20秒至1小時21分40秒:Ty通過老人的死,內心驚醒,開始自我救贖,并搭救警察與弟弟。
段落④:1小時21分40秒至結束:一切歸于平靜。
2.1.2劃分這四個階段的分界點為:
分界點1:案發當天,眾人上路(通過音樂營造了緊張氣氛)。
分界點2:老人的死(通過槍殺老人的開槍聲,打破本段落某種程度上的平靜)。
分界點3:邁克的死(通過音響,交代了一切結束,生活終歸平靜)。
2.2具體各段落內各聲音元素的分布情況
1)全片共計87分20秒,音樂出現22次,音響出現108次,人聲出現86次,無聲出現30次。
2)段落①共計32分30秒,音樂出現9次,音響出現38次,人聲出現30次,無聲出現7次。
3)段落②共計9分50秒,音樂出現4次,音響出現16次,人聲出現10次,無聲出現6次。
4)段落③共計38分40秒,音樂出現8次,音響出現53次,人聲出現44次,無聲出現17次。
5)段落④共計6分20秒,音樂出現1次,音響出現1次,人聲出現2次,無聲出現零次。
2.3從表格中得出的結論
1)計算各聲音元素轉換的速度(計算方法:時間/次數)。
2)得出結論:
(1)除了音樂的轉化速度最快是出現在段落①之外,其他聲音元素轉換的最快、第二快都集中在了段落②和段落③,因此段落②和段落③節奏快。
(2)段落②+③總時長49分10秒約占總時長88分鐘的55.7%,因此可以說影片的一半以上的節奏是快的。
從數量以及時長上看,最大值主要集中在段落③,次之主要集中在段落①。而段落①在內容上沒有緊張之處卻同樣濃墨重彩的原因,在于段落①主要介紹的是男主角泰在得知搶錢計劃前的這一段生活,表面上僅僅展現了生活的拮據,但其實是在為后文做鋪墊。
2.4比較本片中重復出現次數最高的音響及不同作用
2.4.1槍聲6次
第一次,出現在段落①里,Baines在換衣間擺弄槍支,但沒有開火。是為了介紹Baines的性格特點——“槍越大的人越沒膽”。
第二次,出現在段落③里,Baines擊中老人,Ty通過看到老人的遇害,使得內心驚醒。
第三次,出現在段落③里,Mike徹底殺死老人,使得Ty與同伴們徹底決裂,展開自救。

表1

表2
第四次,出現在段落③里,破了眾人的嘈雜。
第五次,出現在段落③里,警察受傷,使得Ty開始展開他救——營救警察。
第六次,出現在段落③里,連續多聲槍響,同伴們發現警察沒死,并且被Ty轉移到他們無法觸碰的安全地帶——車內。展現了車外的同伴們此時的氣急敗壞。
2.4.2對講機的聲音5次
第一次,出現在段落①里,此處并沒有特殊的設計,對講機只是作為場景里的一個環境音響。
第二次,出現在段落①里,前半段介紹了一次“意外的事故”,在這場“事故中”車上的仨人正是通過對講跟公司聯系。但通過后半段的揭秘,我們不難看出這次意外表面上是跟Ty開玩笑,但其實是在為后面的搶劫案做的預演。
第三次,出現在段落①里,是警察局通過對講與警察Eckehart的對話。交代出了警察Eckehart的性格特點——負責。
第四次,眾人到達銀行后,銀行工作人員間通過對講進行的溝通。表面上是一處無關緊要的小細節。但在這段對講中我們看到眾人之間眼神的交流,他們心中懷揣著心照不宣的秘密。
第五次,出現在段落③里,Ty努力爬上天臺進行報警,終于與外界取得了聯系。在這一處對講之中,我們看到了Palmer的自殺,以及Ty與Eckehart的境遇終于出現轉機。
2.4.3警笛聲3次
第一次,出現在段落①里,警笛聲并沒有推動情節的發展,只是將警察與Ty和Mike在某種程度上建立起一種聯系。
第二次,出現在段落③里,警笛聲推動了故事情節發展,并且為后文作鋪墊。(正在吃熱狗的警察正是因為聽到了此時的警笛聲,后來趕到了這個廢棄的工廠)
第三次,出現在段落③里,警笛聲進一步推動了故事情節發展,正是因為這一處警笛聲使得原本要走的警察發現事情不對,打算進去一探究竟,進而也使得保安開槍、警察受傷。自此Ty開始展開對警察的營救。
2.4.4敲擊聲2次
第一次,出現在段落③里,是眾人在尋找可以用來砸螺絲的“工具”過程中產生的敲擊聲。凌亂出現、無節奏感。只是敘述尋找“工具”的這一個過程
第二次,出現在段落③里,眾人開始砸螺絲。自出現起,貫穿于段落③接下來的部分里,富有節奏感。與段落①當中,那段長達24s的鬧鐘鈴聲呼應。
如果一定要將其與段落①開頭的鬧鐘聲進行區別的話:段落①當中的鬧鐘鈴聲,不僅交代了主人公從睡夢中醒來的這一過程,同樣這種具有節奏感的音響帶給觀眾一種近似于炸彈臨爆炸前的讀秒聲,帶給觀眾一種緊張感。在段落③中的第二次敲擊聲,不是體現節奏感,更多的是帶給觀眾一種臨場感、緊迫感。仿佛此刻鎖在車里的人就是我們自己。
2.5片中出現的音樂
1)本片中,共計18首音樂,出現22次[其中有兩首出現次數較多,第一首出現兩次,第二首出現4次。其余的在片中只出現一次。1首×2次+1首×4次+(18 首-2首)×1次=22次]。
2)這18首音樂的整體特點:沒有歌詞。
3)逐一分析每一首音樂。
音樂01第一次,出現在段落①開頭。配合平行蒙太奇,介紹了正反兩派男一號;并且與鬧鐘聲配合,奠定了本片緊張的基調。第二次,出現在段落④結尾,作用:與片子開頭首尾呼應。
音樂02第一次,出現在段落①,此時畫面內容上沒有緊張的情節,配樂卻給人一絲隱隱的緊張感。通過片尾的解密——保安隊長的那句臺詞,細想這一干人等為什么計劃起初進行的如此順利,我們不難猜到——保安隊長才是這次計劃的幕后大佬。那么此處的聲音設計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了——看似沒有什么,其實是暗示后文的真相,并且在為后文做鋪墊。第二次出現在段落②,可以分為三段,第一段是以一類似腳步聲的音響逐漸疊加成旋律,突出Mike此時內心七上八下。第二段沒有腳步聲的音響,在換衣間內眾人不知道Ty是怎樣答復Mike的,內心緊張。第三段同樣是沒有腳步聲的音響,表現眾人緊張的上路。第三次出現在段落②,將原來的音樂放慢,加入新的旋律,展現內心又緊張又興奮。第四次出現在段落③,突出了音樂中的節奏,表現了弟弟被抓作人質這一事件的緊迫感。
音樂03出現在段落①,Mike第一次等Ty時的音樂,展現了此時二人關系融洽,內心輕松。
音樂04、05、06出現在段落①,畫面內容為3個部分:
(1)3個人以為遇到了搶匪。
(2)逃離的途中運鈔車出現了故障,此時搶匪已經步步緊逼,Ty認為死定了。
(3)最后發現是同伴們合伙跟自己開的玩笑。
那么與之對應的是,這一部分的音樂也是三首音樂的融合,作用分別如下:
(1)音樂04,體現懸疑感。
(2)音樂05,體現緊張感。
(3)音樂06,體現急迫感。
音樂07出現在段落①,前一個畫面是眾人在臺球廳里,由那次玩笑談到了多年以前的搶劫案,當Ty在得知多年以前的搶劫案之后,內心一時難以接受,選擇了沉默和離開。此處音樂聲音很弱,只有那幾聲撥弦聲音很大,配合了Ty此時的內心。
音樂08出現在段落①結尾,音逐漸增強,配合畫面上Mike的解密,以表現了Ty得知真相后的內心的難以接受。
音樂09出現在片段①,作為兩個相對輕松的情節之間的連接。在引入故事中的主人公門的工作地點的同時,時刻提醒觀眾:那根緊張的神經不要放松下來。
音樂10出現在段落②,表現了眾人上路。
音樂11出現在段落②,幾乎沒有什么旋律,只是節奏感很強。展現了老人從出現到遇害,都是一個意外。其中重點展示了追逐老人時的緊迫感。
音樂12出現在段落③,插入打擊樂的鼓點,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Mike痛下殺手,使得Ty終于忍無可忍,與同伴們徹底決裂。
音樂13出現在段落③,展現Ty力圖呼叫總部支援,以及Mike在勸說無用后,狠勁徹底爆發。
音樂14出現在段落③,展現Mike與Ty二人彼此追逐。
音樂15出現在段落③,烘托了眾人在尋找工具時的氣氛。
音樂16出現在段落③,出現在抓Ty弟弟的這一段,聲音由弱到強,最后將觀眾的恐懼推向高潮。
音樂17出現在段落③,Ty從車里爬出來,努力登上天臺向外界求救,展示事情出現轉機。
音樂18出現在段落③,展現了Mike與Ty的最后一次追逐的場面。
3.1段落①是怎樣為后文的緊張氣氛做鋪墊的
1)在這一段音樂之下介紹了正面人物Ty醒來、關鬧鐘、敲門、叫弟弟起床,反面人物Mike洗臉、出門、發動汽車等內容,這段音樂時高時低,營造了一種緊張的基調。并且配以具有節奏感的鬧鐘音響,帶給觀眾一種近似于炸彈臨爆炸前的讀秒聲,營造緊張感。
2)對于相同場景的不同聲音設計例:同為室外,Mike在車內等待Ty一起上班。
第一段中:Mike等到了Ty,并且二人有說有笑,因此配的是輕松的爵士樂。
此處,設計者的目的是介紹二人融洽的關系,以及Mike此時心理并沒有在擔心Ty是否會來。
第二段中:Mike沒等到Ty,獨自走向了換衣間。因此配的是緊張的音樂,并且畫面上對Mike看向后視鏡的眼睛的特寫鏡頭不斷抖動,更加加重了緊張感。此處,設計者的目的是介紹二人關系發生微妙變化,Mike此時內心焦慮、緊張,擔心等不到Ty,擔心Ty會拒絕參加乃至破壞他們的計劃。
3.2人物對比
3.2.1Ty(正面人物)性格前后對比
之前:被生活所迫才參加了這一次行動。
之后:因為老人的死讓Ty驚醒,從此開始自我的救贖,并搭救了警察與弟弟。
3.2.2警察Eckehart(正面人物)性格對比
之前:善良。之后:堅強,呼吸困難但努力堅持。
3.2.3Quinn(反面人物)性格特點
作為這個團隊中的爆破專家,Quinn 只是團隊中一個話少、追隨大多數人的形象。
3.2.4Mike(反面人物)性格前后對比
之前:道貌岸然,關心Ty以及弟弟的生活,甚至在吃熱狗的時候主動幫Ty的弟弟帶一份熱狗作為晚餐。
之后:內心陰暗。當Ty將自己鎖進車里以后,最為強烈,不惜派同伴把Ty的弟弟抓來做人質。失敗后更是對Ty痛下殺手。
3.2.5Baines(反面人物)性格特點
脾氣火爆,但正如在截取的第一段視頻中Ty所說的那樣,“槍越大的人越沒膽”Baines 的確是一個外強中干的大塊頭,在那個意外的目擊者——老人,以及意外引來的警察,這兩個人出現的時候,每一次他都是先人一步選擇開槍,選擇殺死可能會壞事的人。
3.2.6Palmer(反面人物)
在截取的第一段視頻中我們不難看出,他曾經是一個惡人,但最后停止了作惡。他雖然被生活所迫參與了這一次行動但是當看到同伴們接連遇害的時候,內心難以接受這樣的罪孽,選擇了自殺。
J9
A
1674-6708(2016)170-0087-03
蔣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電視藝術與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