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咸璞天津市大港一中,天津 300270
基于半導體溫差發電的便攜照明裝置
李咸璞
天津市大港一中,天津 300270
本文研究了半導體溫差發電模塊輸出功率與冷熱面溫差的關系,在實驗的基礎上設計了一種無需電池的便攜式照明裝置,裝置主要包括半導體溫差發電模塊、小功率LED發光模塊、穩壓電路模塊。半導體溫差發電模塊利用體溫與環境的溫差發電,經過穩壓電路的穩壓整流,為小功率LED發光模塊提供穩定的電流。
溫差發電;半導體;LED
便攜式照明裝置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傳統便攜式照明燈需要電池作為電源,此類產品有以下兩個問題,一是需要頻繁充電或者更換電池,尤其在不方便充電的戶外時,會給用戶帶來極大不方便;二是廢電池污染環境。目前半導體溫差發電技術日趨成熟,其利用體溫與環境的溫差即可滿足小功率LED的供電需求,并且溫差發電不受地點,天氣等條件的影響,隨時可以工作,能夠滿足應急情況下的照明需要,此裝置也不需要電池作為儲能,減少了電池的使用,符合國家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
1.1塞貝克效應
在兩種不同材料的導體組成的閉合回路中,若兩種導體材料的溫度不同,分別為(T1,T2),在接觸點存在溫差時,此閉合回路中會產生電動勢,溫差與產生的電動勢在一定范圍內滿足以下公式[1]:
1.2溫差半導體片
如圖1所示,溫差半導體片由導熱陶瓷基片、金屬導電層、P(N)型熱電材料等組成。其一端處于高溫狀態,另一端處于低溫狀態下,因為熱激發作用,P型材料高溫端空穴濃度會高于低溫端,在濃度梯度的作用下,空穴將會擴散到低溫的一端,因此P型材料低溫端帶正電,高溫端帶負電[3];N型材料由于熱激發作用,高溫端的自由電子擴散到低溫端,因此N型材料低溫端帶負電,高溫端帶正電。同時,高溫與低溫端會在導體中建立起一個靜電場,阻止帶電粒子的擴散運動,當達到靜電平衡時,半導體兩端就會形成有一定大小的電動勢[4-7]。
2.1溫差發電模塊
溫差發電模塊整體設計為正六角柱筒,如圖2,6片溫差半導體片鑲嵌在正六角柱筒的6個側面上,冷端朝內,熱端朝外,正六角柱筒的材質為硬質塑料,溫差半導體片型號為TEP1-097T200,尺寸為20mm×40mm×3.4mm,最大耐溫200℃。由于溫差半導體片熱端和冷端相距較近,容易發生熱傳遞,因此維持兩端的溫度差是發電的關鍵技術。為獲得最大發電功率,溫差半導體片冷端通過導熱硅脂膠黏貼在鋁制散熱塊上,鋁制散熱塊可以帶走溫差半導體片熱端傳遞到冷端的熱量,使冷端始終保持環境溫度[8-10]。熱端作為正六角柱外側面的一部分,當用手掌握持本裝置時,直接與手掌接觸,充分吸收人體溫度。
半導體溫差發電模塊在實際應用中相當于一個隨著外界環境溫度變化的有內阻的直流電壓源,其串并聯特性與電壓源一樣,即串聯時電流不變,電壓為各個串聯模塊輸出電壓之和,總內阻為各個串聯模塊內阻之和;并聯時電壓不變,電流為各個并聯模塊電流之和,總內阻按照并聯電阻計算。無論是串聯還是并聯,其總功率都為各個模塊輸出功率之和[11]。生產廠家提供的TEP1-097T200溫差半導體片的參數如圖3,根據圖3所示參數,本文采用串聯的方式發電。
2.2穩壓電路
根據賽貝克效應的發電原理可知,如果溫差半導體片兩端的溫差變化時,其輸出的電壓也是不穩定的[12],為了保證LED的正常工作,需要一個穩壓電路,本文采用可調集成穩壓器LM317,其電路圖如圖4。
圖4所示穩壓電路最大輸出電流為2.2A,電壓的輸出范圍為1.25~37V,1、2腳之間為1.25V電壓基準,改變R2阻值即可調整穩壓電壓值,為了使得穩壓器的輸出性能穩定,R1需要小于240Ω。輸出電壓Uo可由(2)式計算得到[13]。
本裝置正常工作時,熱端吸收手掌溫度,穩定在32℃左右;考慮到本便攜式照明裝置冷端與環境溫度相近,且本裝置主要在野外夜間使用,我國野外夜間溫度一般低于10℃,為保證裝置的環境適用性,實驗中冷端取環境溫度為10℃[14,15]。在溫差固定的情況下,多次測量1片TEP1-097T200溫差發電片的輸出特性,結果如表1。

表1 溫差半導體開路電壓、電流數據表
本文采用3顆相同的LED并聯組成LED照明模塊,每顆功率為60MW,額定電壓為3V,溫差發電模塊輸出的電壓經穩壓模塊后,穩定輸出3V電壓給LED照明模塊供電。本裝置正常工作時,LED照明模塊兩端電壓、電流數據如表2。

表2 LED照明模塊兩端電壓、電流數據表
根據表1和表2的實驗數據可知,溫差發電模塊利用體溫與環境溫度的溫差發電功率為0.3W左右,LED照明模塊的額定功率為0.18W,所以溫差發電模塊可以很好滿足裝置正常工作的需要。
根據上面的設計,溫差發電模塊利用手掌溫度與野外夜間環境溫度的溫差發電,其輸出電壓經穩壓電路穩壓后,可以滿足LED正常工作需要。本便攜式照明裝置使用方便,充分利用了綠色能源,可以很好地解決野外工作人員應急的照明需要。
[1]周子鵬.半導體溫差發電裝置的研制[D].天津:河北工業大學,2008.
[2]柳長昕.半導體溫差發電系統實驗研究及其應用[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3.
[3]黃興洲,薛德寬,劉雪林,等.基于單片機的自供電供暖溫度智能調控裝置[J].大學物理實驗,2015(2):73-76.
[4]賈鶴鳴,李敬源,楊明,等.半導體溫差發電裝置的研究[J].新型工業化,2015(1):34-37.
[5]姜曉麗.半導體溫差發電裝置的研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9.
[6]薛永瓊,宋向波,殷紹林,等.半導體溫差發電性能的實驗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1):21-24.
[7]張歡,靳寶安,寧鐸,等.基于STM32的半導體溫差發電裝置的研制[J].電源技術,2016(2):326-328.
[8]陳國慶,寧鐸,梁棟平,等.半導體溫差發電實驗儀器的研制[J].電子器件,2014(2):275-278.
[9]崔紅雨.半導體溫差發電器控制與試驗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2.
[10]陳國慶.半導體溫差發電實驗裝置的研制[D].西安:陜西科技大學,2014.
[11]陳允成.半導體溫差發電器應用的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6.
[12]屈健.低溫差下半導體溫差發電器設計與性能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6.
[13]陳允成,呂迎陽,林玉蘭,陳忠.一種半導體溫差發電系統[J].儀器儀表學報,2005(S2):198-200.
[14]黃學章,徐冰,張韜,等.基于半導體溫差發電的數碼設備充電裝置[J].電源技術,2010(8):835-838.
[15]吳郅俊,廖承菌,廖華,等.半導體溫差發電器件應用探討[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5):23-26.
TM6
A
1674-6708(2016)170-0188-02
李咸璞,天津市大港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