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靜, 周 志 東, 林 芳 芳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 水電第三總隊,四川 成都 611130)
?
紅石巖堰塞湖成因模式分析對應急排險的指導意義
高靜,周 志 東,林 芳 芳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 水電第三總隊,四川 成都611130)
紅石巖堰塞湖是云南魯甸地震形成的最大的堰塞湖,對上下游造成的威脅也是最大的。其成因為:牛欄江右岸邊坡巖體在地震作用下,經過剪斷—崩塌—滑移—堵江—蓄水形成。根據其成因特點與模式,在應急救援過程中,可以適度調整泄流槽開挖的邊坡坡度;對泄流槽內孤石進行以裸露爆破為主的爆破方式以加快排險進度;對邊坡殘留的不穩定塊體進行監測與預防是排險安全的重要保證。
紅石巖堰塞湖;成因模式;應急排險;泄流槽
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左右,云南魯甸發生了里氏6.5級地震,震中位于魯甸縣境內,震源深度約12 km。引發牛欄江紅石巖村右岸山體崩塌,堵塞牛欄江,形成紅石巖堰塞湖(圖1)。該堰塞湖位于北緯23°2’1.1”,東經103°24’2.65”,高程1 100~1 250 m,堰塞體方量約為1 000萬m3。根據相關統計與計算,截至8月5日18時,堰塞湖的入湖水量為197 m3/s,下泄流量為80 m3/s,湖內水量約為4 960萬m3,并仍以0.16 m/h的速度上漲,在水位達到高程1 222 m時,堰塞湖總庫容將達到2.6億m3。蓄水到達1 211 m高程時,將淹沒其上游的水電站和大片民宅、土地,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根據水利部編制的相關規范,其屬于高危堰塞湖,需要進行應急處理。

圖1 云南魯甸地震形成的紅石巖堰塞湖遙感圖(據國家地理信息測繪局)
2.1物質組成特征
崩塌體主要為泥盆系中統曲靖組白云質灰巖(D2q),堰塞體與崩塌源區的物質成分是一致的,均為白云質灰巖形成的塊石、碎石以及巖粉或風化物、堆積物等。其中60%~70%為直徑1~4 m的塊石,個別塊石直徑在10 m以上,碎石約占總體積的20%,細粒的巖粉和風化土約占總體積的10%。物質結構主要表現為表層的架空結構、松散結構和堰塞體內的緊密堆積結構(主要是巖粉和風化土與塊石形成了緊密堆積,故堰塞湖體表現為弱滲水結構)。因此,牛欄江紅石巖堰塞湖是一個以塊石為主的弱透水堰塞湖。
2.2型態特征
堰塞體順河長度約750 m,頂寬320 m,高度為80~110 m。根據測算,堰塞體方量約為1 100萬m3。其表面起伏不平,主要為亂石堆。在順河流方向為一個不對稱的拱形,上游坡度較陡,坡度為30°~40°,下游坡度較緩,為20°~30°,頂部呈平緩形態。在垂直河流方向,整體表現為雙溝型,在其右側靠近中部有一溝槽,頂部高程為1 222 m,在其左側順岸坡有一 小 溝 槽,頂 部 高 程 為 1 230 m左右。
2.3滲透特征
由于白云質灰巖的脆性特征,在巖石崩塌滑落的運動過程中,產生了較多的碎石和巖粉,使堰塞體物質具備了一定級配,因此,堰塞體的滲透性能相對較差,在堰塞體壩后沒有發現大的管涌等滲漏,只有較小的滲漏點,總的滲漏流量約為0.03 m3/s。據初步判斷,物質滲透系數屬于弱透水到微透水。
3.1地形地貌
形成堰塞湖前,紅石巖段右岸崩塌區巖體陡峻,坡度在70°~90°之間,表現為基巖裸露,泥盆系白云質灰巖與奧陶系砂巖與泥巖互層,有小的臺階,植被較為發育(圖2)。右岸為老滑坡體,坡度為40°~50°,河谷呈不對稱的“V”字形。

圖2 紅石巖堰塞湖滑坡前原始地形地貌圖
3.2巖體結構
崩塌區巖層主要為泥盆系的白云質灰巖,其飽和單軸抗壓強度約為60~100 MPa,屬脆性巖石。下伏的奧陶系中厚層狀砂巖與泥巖互層,基本上沒有崩塌,處于穩定狀態。崩塌灰巖的產狀為N80°W/NE∠40°,有2組較為長大的裂隙切割,即 N60°~70°W/SW∠80°與N40°~50°E/SE∠70°,這兩組裂隙與巖層面、邊坡臨空面相互切割形成塊體,在卸荷與風化作用下裂隙具有一定的張開度,進一步弱化了巖體和結構面的穩定性。
3.3地震作用
魯甸“8.3”地震震級為6.5級,震源約12 km,屬于淺源地震。紅石巖堰塞湖距離震中僅10 km左右的距離(圖3),滑塌區與震中呈背坡,坡面與地震波的入射角基本上垂直,地震波傳播過程中,壓縮波在背坡的自由面形成倍增的反射拉伸波(圖4),導致巖體碎裂化并產生能量釋放,特別是表面波,其攜帶的能量約占總能量的67%(體積波P波和S波攜帶能力分別為7%和26%),故遇到臨空面時地震波能量釋放大,導致邊坡巖體結構破壞,邊坡失穩崩塌,亦為地震中的“背坡效應”,所以其右岸巖體的穩定性受到的地震破壞程度比左岸強烈,邊坡失穩。

圖3 震中與紅石巖位置關系示意圖

圖4 地震波傳播對邊坡的作用示意圖
3.4成因模式分析
其成因是邊坡巖體結構整體形成了不穩定體,但是局部仍處于鎖骨狀態,在自然狀態下,邊坡保持臨界平衡狀態;當地震發生時,地震波的作用促使巖體碎裂化并震松,鎖骨段在重力和地震應力作用下剪斷,在地震應力波的作用下發生高位推移拋射,導致邊坡崩塌失穩,崩塌體沿下方坡面滑移堵塞牛欄江,蓄水形成堰塞湖(圖1)。整個滑塌過程處于高速狀態,經測算,主體崩塌滑落時間約為9~10 s。
綜上所述,其形成模式可以概括為:剪斷—推移—拋射—崩塌—滑移—堵江。剪斷與推移主要是地震作用的結果,崩塌和滑移主要是重力作用的結果。
了解堰塞湖成因對應急排險具有以下指導意義:
一是排險方案為“堰塞體頂部開挖底寬5 m、深8 m、坡比1∶1.5的泄流槽”。對于開挖泄流槽,由于崩塌體的塊體級配較好,滲透性小,有利于開挖邊坡的穩定,故其坡度可以適度放緩;經初步計算,不大于1∶1的坡度開挖邊坡均可以穩定。
二是滑塌體巖性為白云質灰巖。在高速運動過程,經過9~10 s的相互碰撞,巖石損傷較大,加之巖石為脆性,巖塊體的強度下降較多,巖體會產生一系列的微裂縫,從而為裸露爆破創造了條件;對于較大的孤石,多采用裸露爆破進行孤石爆破,可以節約鉆孔時間,為排險贏得寶貴的時間。
三是由于其是因地震引起的剪斷—推移—崩塌—滑移型的堵江,邊坡殘留的不穩定塊體很多,因此,泄流槽不能設置在右側塌滑體之下,而應與塌滑體保持適度的距離。同時,在開挖初期,利用開挖的渣料在泄流槽右側開挖邊坡頂部修建擋渣墻,作為防護的手段。
四是較大的余震和大雨對邊坡的危巖體穩定性影響很大,所以,一方面要加強對巖體的監測;另一方面也必須加強對天氣預報和余震的預報,排險人員在大雨時有必要做適當的停工,避免造成人員傷亡;對于大的余震,要按照應急預案進行撤離或避險。
成因模式對應急排險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排險還需與交通條件、設備類型等結合起來,方能探討出有效的排險方式。
牛欄江兩岸為高山峽谷,梯級電站開發完成后,紅石巖堰塞湖位于 電站大壩的下游、發電廠房的上游,之間設置有輸水洞和泄洪洞等建筑物,這些建筑物的泄洪能力應該滿足一定的標準,也應該制定相應的應急處理措施。但是,地震發生后,當地沒有應急力量,處理不及時,導致堰塞湖蓄水,從而對上下游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形成危害和危險,因此,加強水電站應急力量建設和應急處置演習應是電站建成后的必修課,以有效應對地震等自然災害,將災害的危害程度減小到最低。
我國屬于地災多發、頻發區,因此,提高抗震標準是減少災害損失的重要手段,無論公路、水電站、房屋等建筑物或構筑物都有必要適度提高抗災標準。
堰塞湖的成因對應急救援排險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根據成因,可以對排險技術方案、施工措施、安全措施進行指導和優化,為科學排險、安全排險提供依據。紅石巖堰塞湖是一個地震誘發山體崩塌形成的堰塞湖,其成因模式可以概括為:剪斷—推移—拋射—崩塌—滑移—堵江模式。由于在其形成過程中巖塊的相互碰撞,產生了很多巖粉,其堆積體級配相對較好,表現為弱滲漏,有利于泄流槽開挖邊坡的穩定;巖塊相互碰撞、彼此損傷,微裂隙進一步發育,有利于孤石裸露爆破。這種成因模式造成崩塌區殘留了較多危巖體,因此,在排險過程中必須做好安全監測,特別是大余震和大雨時做好緊急避險就顯得尤為重要。
[1]許強,裴向軍,黃潤秋,等,著.汶川地震大型滑坡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汪旭光,等,編著.工程爆破手冊[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11.
[3]黃潤秋,許強,陶連金,林峰,著.地質災害過程模擬和過程控制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李燕輝)
2016-07-12
[TV221.2];X4;TV51
B
1001-2184(2016)04-0043-03
高靜(1984-),女,河南新鄉人,工程師,學士,從事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技術和應急救援等工作;
周志東(1969-),男,湖南新化人,高級工程師,博士,從事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技術和應急救援等工作;
林芳芳(1985-),女,安徽天長人,工程師,學士,從事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技術與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