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明帥

筆名翟墨一,1982年5月出生。2004年,畢業(yè)于南京藝術學院,獲學士學位。2010年,畢業(yè)于南京師范大學,獲碩士學位?,F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任教于淮陰師范學院。
寫生需要你走出來,親近大自然。你看到的每一種美,都會讓你產生不一樣的情緒和情感,從而讓我們對大自然心生敬畏。當大自然經過手中的畫筆以理想化的姿態(tài)凝固在紙上,這就是具有生命的溫度的藝術。
《藝術沙龍》:怎樣理解中國畫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關于時代性,你有什么看法?
翟明帥:傳承與創(chuàng)新是相輔相成又對立統(tǒng)一的,創(chuàng)新指向當前,是點性的;傳承指向歷史,是線性的。
以青綠山水畫為例,我們可以梳理出青綠山水畫傳承的清晰脈絡,也可以探尋到不同時代的畫家在這條傳承的脈絡中迸發(fā)出的創(chuàng)新的火花。從中國現存最早的山水畫作品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到唐代李思訓、李昭道,再到之后的王希孟、錢選、仇英、文徵明、張大千等人的青綠山水畫,承銜有序,風格鮮明,勾勒出青綠山水畫發(fā)展的清晰脈絡,同時拓展了山水畫的題材內容,豐富了山水畫的表現技法,綿延千載,至今不衰,這即是傳承。
籠統(tǒng)地看,這些畫都是青綠山水畫,但細察,我們卻能從中明辨出這是王希孟的畫,那是仇英的畫,這就是創(chuàng)新的可貴之處。
藝術作品的時代性是客觀性的體現,也是創(chuàng)新的結果。但時代性不是一個簡單的標簽,更不能用特定的符號化等同于時代性。時代性是要關注時代,反映時代,表現時代,準確地預測和把握時代的發(fā)展潮流和方向,體現出一個時代的獨特精神。同時,好的藝術作品又對當前的時代有能動作用,反過來又影響著特定時代的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審美,從而間接地推動時代向前發(fā)展。
《藝術沙龍》:對于中西界限、畫種間的界限,你的態(tài)度是什么?
翟明帥:無論是中西方還是不同的畫種之間客觀地來看是存在差異的,這是由于地域、社會、歷史等造成的審美差異的外化,然而就其本質而言是沒有所謂的“界限”的,所以也無需加以人為的界定和劃限。而不同的畫種由于材料、技法的差異也都天生地帶有某些優(yōu)勢和不足?;诖?,我認為應該打通這些“界”與“限”,大膽地借鑒與融合,汲優(yōu)補短,去偽揚長,構建不同的畫種和藝術形式共生互益的藝術生態(tài),促進各畫種的進一步萌生與發(fā)展。這種借鑒與融合在當下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已經有了很多的探索和嘗試,有贊譽,也有爭議,但我認為這些并不是中西方或是畫種間的問題,美的本質才是標準。
《藝術沙龍》:過去的一年中,有哪些展覽讓你印象深刻?為什么?
翟明帥:過去的一年中,好的展覽有很多,大的展覽有故宮博物院的“《石渠寶笈》特展”、中國美術館的“典藏活化系列展—人民的形象”、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領袖·人民—館藏現代經典美術作品展”等,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這樣大規(guī)模地集中展示經典作品的機會很是難得,展出的作品經得起揣摩和推敲,有很強的藝術震撼力,讓人過目不忘。小型的展覽更多,內容豐富,多彩紛呈。去年年底的“筆墨·新勢力”做得就很好,透明玻璃架構的展出空間帶有很強的開放性,參展藝術家有活力,有潛力,接地氣。
《藝術沙龍》:你有自己的獨立畫室嗎?你理想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是怎樣的?
翟明帥:擁有一間自己的獨立工作室并不是要躲進“象牙塔”,把自己同外界隔絕起來,而是要擁有一個安靜的作畫環(huán)境,更是保持人格的相對獨立性。我的“西窗窺梧軒”窗外有兩棵很大的梧桐樹,樹上隱著一個雀巢,歲歲更迭,葉綠葉黃,“西窗窺梧知秋冷,半壺香茶聽雀鳴” 。一窗觀得四季,掩簾可聽風聲。所以,理想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應該是與自然隔一扇窗,與社會隔一道墻。親近自然但不據為己有,隱于市但不消融其中。


《藝術沙龍》:你經常外出寫生嗎?你認為寫生重要嗎?
翟明帥:由于教學的需要,我每年都要帶學生外出寫生,常去的地方有楠溪江、武夷山、雁蕩山、沂蒙山等。
我覺得寫生的直接意義在于它能夠為藝術家提供新鮮的創(chuàng)作素材,讓創(chuàng)作不至斷源枯竭。我的“楠溪系列”青綠山水的創(chuàng)作素材都是來自于楠溪江寫生。在寫生中,隨處可見山水畫的基本元素—屋、石、木、溪、云、竹等,一草一木一石一山都可以入畫。通過寫生和創(chuàng)作的實踐讓我對山水畫有了更深的理解:“石為畫之骨,屋為畫之魂,水為畫之脈,竹為畫之神,云為畫之氣,煙為畫之韻?!边@是我在長期寫生過程中對山水靈韻的切身感悟,也是我對“眼中山水”“手中山水”與“心中山水”的深層認知。
寫生的深層意義還在于它能夠激發(fā)藝術家對美的感受力,讓心靈不會麻木遲滯。有了感受才會有表達。當我覺得文字不能足以表達美的時候,我就畫,當畫不出的時候,就用文字,有的詩作就是在寫生的途中創(chuàng)作出來的,如《楠溪翠色》:“雨洗青山苔痕綠,風來篁亂波影重。巧借楠溪為一鏡,抱得翠色入懷中。”
寫生需要你走出來,親近大自然。你看到的每一種美,都會讓你產生不一樣的情緒和情感,從而讓我們對大自然心生敬畏。當大自然經過手中的畫筆以理想化的姿態(tài)凝固在紙上,這就是具有生命的溫度的藝術。
《藝術沙龍》:你經常讀哪些書?對繪畫有影響嗎?
翟明帥:除了畫畫,我喜歡讀一點書。畫畫是生活方式,讀書是休閑習慣。我喜歡讀三類書,一類是人物傳記,可以洞察不同的人生;一類是哲理散文,可以啟發(fā)心智;還有一類是古詩詞,感覺是在與古人交心。

文字是邏輯的、抽象的,繪畫是具體的、形象的,然而它們又是相通的,其內在的敘述性、邏輯性、審美性是有著相似性的。讀書對繪畫是有很大的影響的,讀書會延展繪畫的創(chuàng)作思路,開闊創(chuàng)作視野。我們常說的“畫外功夫”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讀書獲得的文化素養(yǎng)。我在畫《楠溪村舍圖》之前讀一首詩:“雞鳴知曉至,燈明夜歸來。炊煙染屋檐,翠竹送清波。林深遙歌寂,花濃泉不歇。山中有四季,何羨天外客。”我覺得“炊煙染屋檐”是很具有畫面感的,同時畫面中有些地方也受到詩的意境的啟發(fā),互有補益。
《藝術沙龍》:繪畫之外,你是否有其他的愛好?癡迷到什么程度?
翟明帥:繪畫的余暇我喜歡旅行和種花。每當畫畫疲憊了就到大自然中行走,回來時帶回幾塊石頭,因為這顏色像極了錢選山水中的綠,抑或是那塊石頭真像是仇英畫中的某個山頭。有時帶回的是幾株草或是幾棵花,所以對我來說種花是旅行的“副產品”。幾年下來,家里已積攢下百余株花草,種在大大小小各色的盆子里,擺滿了庭院。種花可以在都市叢林中近距離地體察真切的自然,有時會用半天的時間流連其間,忘記吃飯也是常有的事。
《藝術沙龍》:你關注哪些微信公眾號?
翟明帥:微信時代讓人足不出戶可知天下事。我通常會關注兩類微信公眾號:一類是書畫研究和專業(yè)探索方面的,對專業(yè)發(fā)展有所助益;另一類是展覽信息方面的,可以快速獲取展覽信息。
《藝術沙龍》:對于畫畫、寫書法、讀書、玩手機或其他業(yè)余愛好,你怎樣分配時間?
翟明帥:對于畫畫的人來說,時間是一種可貴的資源。這些年,為了專注于藝術創(chuàng)作,確實舍棄了一些東西。舍棄浮躁,練就平靜。放下繁瑣,贏取時間。去除世俗蕪雜,追求生命的本真。在這個過程中,如何讓時間安排更合理、高效,的確需要一個良好的規(guī)劃。時間像海綿里的水,要去擠,但有時候也要像中國畫里的留白一樣,給自己的心靈留一點暇隙,讓時間按照自己內心的意志去自由流淌。

一瀑千山綠成河 200cm × 600cm 2010年
《藝術沙龍》:如果可以選擇,你愿意生活在哪個時代?你理想中的生活狀態(tài)是怎樣的?
翟明帥:如果可以選擇,我愿意生活在宋代,生活精致,有品位,但這一切又那么地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用看宋代的繪畫,就看一看宋代的瓷器,你就會愛上那樣的生活。自然、閑適,不用活得那么緊,這就是理想中的生活狀態(tài)。

楠溪消夏圖 220cm × 160cm 2012年

楠溪村舍圖 200cm × 120cm 2012年

楠溪煙高圖(左) 260cm × 100cm 2011年

松下望岳圖(右) 50cm × 50cm 2015年

湖光山色圖 33cm × 66cm 2014年

平湖遠景圖 33cm × 66cm 2014年

松溪飛瀑圖 50cm × 50cm 2015年

雨后觀溪圖 50cm × 50cm 2015年

攜子訪友圖 50cm × 50cm 2015年

春雨綠江南 50cm × 50cm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