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希源
三進赤都尋舊址,繪描壯景獻丹心
——瑞金葉坪毛主席舊居寫生創作隨感
文/董希源

瑞金是舉世聞名的紅色故都,素有“共和國搖籃”之稱,它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歷史一直吸引著我。自從去年開始大型紅色歷史題材的創作以后,我就把到瑞金的寫生列為一項最重要的創作任務,并提前在去年10月底專門前往采風,尋訪紅色遺跡,查閱圖片資料,搜集創作素材,醞釀創作思路,構思初步草圖。今年5月16日,我第三次來到瑞金葉坪,在毛主席舊居前現場寫生,這也是我今年紅色寫生之旅的第二十六站。
作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葉坪村紅色遺址上的每一幢歷史建筑都很重要,但它們又不能全部放進畫面,那該怎么取舍?要以什么作為表現主體?盡管我之前早有構思,不過我到了現場后仍是反復推敲,不斷討論,多方征求意見,最后再確定創作方案。站在毛主席舊居前,但見葉坪四處古木參天,綠草如茵,幢幢米黃色歷史老建筑掩映在古樟樹冠之中,毛主席舊居就是其中一幢兩層樓的贛南民居。舊居后面,有一棵千年古樟木,樹被木柵欄圍著,樹主干已經蝕透中空了,一截幾米長幾乎全部枯朽的軀干外殼也掉在地面上。這里就是毛主席當年的讀書閱報處,有一次毛主席在此樹下看書,國民黨飛機的一顆炸彈掉下來,正好落在樹上,所幸沒有爆炸,后來古樟還遭到過一次雷擊。但這些災難都沒有將這棵有著頑強意志的老樟徹底擊垮,樹主干剩下的另一半仍舊不可遏制在茁壯成長,枝繁葉茂,而更神奇的是掉在地面上的那一截竟然吐出新芽長出新枝,生機勃勃。
毛主席舊居以及枯木逢春、老樹新芽的這段生動故事,令每一個來此參觀者都無不嘖嘖稱奇,它也理所當然地成為我這次寫生創作中重點突出的表現主體。為了能夠酣暢淋漓地抒發自己對革命先輩的敬仰之情,更好地表達紅色創作的主旨,突出與毛主席有著生死不解之緣的千年古樟那蒼勁高大的形象,我還特地帶來了一件丈六匹的巨宣,并在畫面中心位置開筆,中鋒連勾帶皴,用筆繁復,認真刻畫細節,濃墨淡墨交替復皴,在樹干的背凹處更是皴擦多遍,使得前濃后淡的樹干細節層次分明,整棵千年古樟的古樸滄桑、厚重遒勁、頑強生機的意境也得以較完整地表達出來。這棵有著頑強生命力的千年古樟,也暗喻著紅軍是打不垮的,革命的紅色事業永遠后繼有人。接著我又改小管細筆中鋒,工描精勾出毛主席舊居這座兩層小樓,從屋角飛檐到窗欞門框,尤其是夾在古樹枯干片中那棵尚未爆炸的航空炸彈,每一個細部毫節都精準到位,以更客觀真實地還原歷史狀貌。一俟畫面主體勾畫清楚,我便又開始用手中的筆組織調度場面的其他幾個重要元素:子彈型的紅軍烈士紀念塔、臺狀式的紅軍檢閱臺、列寧臺以及中華蘇維埃一大會議舊址,并畫出成片成群的奇樟古木,以那參入云天的橫干斜枝、茂葉樹冠作為紐帶,將各個分散的歷史建筑點聯系起來,從而連串起一個完整的歷史畫面。
等我將初稿畫完時,已經是夕陽西下,此時的葉坪,四周一片安詳寧靜,那些歷史老建筑正無聲地矗立在這里,同樣是黃色的墻、黑色的瓦、小小的方窗、簡陋的木門,然而,墻角潮濕的印記和臺階上濕滑的苔蘚,分明在告訴人們,那段令人難忘的艱苦歲月早已鐫刻在這片紅土地上,它也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我在畫面中所要表達的筆墨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