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耀東
(青海黃河礦業有限責任公司青海西寧810006)
淺談青海大場金礦床地質找礦模型
■何耀東
(青海黃河礦業有限責任公司青海西寧810006)
我國礦產資源豐富,青海地區更是為我國資源作出了巨大貢獻。青海大場金礦床位于巴顏喀拉造山帶北緣西段。礦區內主要賦礦地層為三疊系巴顏喀拉山群砂巖、粉砂巖及炭質板巖。本文重點分析了青海大場金礦的地質特征與成礦規律,希望本文的寫對對同行有所幫助。
蝕變巖型金礦床 土壤地球化學 找礦模型 大場金礦床 巴顏喀拉造山帶
1.1 采樣
研究區位于黃河源區,海拔4500~4800m,氣候寒冷,年溫差、晝夜溫差大,年均氣溫0°以下,區內降雨量少,植被稀缺,溝谷發育,屬于典型的內陸高寒山區氣候。為縮小靶區范圍,提高找礦效果,對大場礦區開展了1∶1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工作,采樣網度為200m×20m,采樣層位為B層底部,深度40cm以上,選擇粒徑D=0.28~0.90mm(20~60目),樣品經干燥、過篩后質量為200~250g。樣品由青海省第五地質礦產勘查院(以下簡稱五院)送至青海省巖礦測試應用研究所測試分析。
1.2 異常特征
筆者對提供的礦區16172件土壤樣品的Au、As、Sb3種元素測試數據進行了地球化學參數統計,其特征為:①Au、As、Sb3種元素質量分數均值明顯高于背景值,分別是背景值的4.0,1.43,1.64倍,尤其是Au元素,表現為強烈富集特征;②3種元素均值都大于中位數,表明Au、As、Sb3種元素都存在局部富集或者疊加富集的可能性;③3種元素變異系數均較高,其中成礦元素Au變異系數達3.10,表明其分散性較高,可能趨于局部富集,這與異常呈NW向帶狀分布,異常濃集中心明顯的特征相吻合。

表1 大場金礦床元素地球化學參數
此次對原始測試數據采用平均值±3倍標準差(X±3S)的方法確定異常下限,Au、As、Sb3元素異常下限分別為8.43× 10-9,65.83×10-6,13.48×10-6,按異常下限1,2,4倍圈定異常外帶、中帶、內帶,并繪制了元素異常圖(圖1)。由圖1可以看出,異常呈NW-SE向帶狀分布,與主斷裂大致平行展布,從北到南分為3個帶,嚴格受斷裂構造控制,與礦體分布基本一致。
從異常強度和規模來看,主帶和南帶異常規模和強度最大,具有延伸的趨勢,尤其是南帶異常,異常面積和強度甚至超過主帶,指示具有較大的成礦可能性;北帶異常規模和強度較小,異常較為分散,面積較小,成礦潛力較小。
剖面上Au、As、Sb3種元素含量變化步調基本一致,均呈跳躍式變化,在礦體上方3種元素含量均為明顯的高值區,且異常位置與已知礦體對應良好,未發生明顯的位移。
在綜合分析大場金礦床地質和土壤地球化學特征的基礎上,筆者建立了基于地質找礦標志和土壤地球化學找礦標志的地質-地球化學找礦模型。
(1)地質找礦標志 ①賦礦地層。昌馬河組砂巖、粉砂巖及板巖是主要含礦層位,其上段粉砂巖及炭質板巖互層發育蝕變巖型礦體,礦化強,是重要的找礦地層;下段長石石英砂巖、巖屑砂巖及粉砂巖地層發育石英脈型礦體,礦化較弱。②NWW向逆沖斷裂構造及其派生的次級斷裂構造。斷裂構造帶在地表出露有構造角礫、石英脈及斷層泥,石英脈中可見皮殼狀、團塊狀或細脈狀褐鐵礦。逆沖斷裂帶中礦體產狀淺陡深緩,規模較大,次級斷裂帶中礦體產狀較陡,深度淺,規模較小。
總體上礦(化)體具有平面上左行右階、垂向上右行左階,并向SE側伏的展布規律。③圍巖蝕變。發育硅化、黃鐵礦化、毒砂化、絹云母化、輝銻礦化和少量碳酸鹽化等蝕變,蝕變分布與礦體或礦化帶分布基本一致。其中硅化、黃鐵礦化和毒砂化與金礦化關系密切,且礦石中金品位高低與毒砂含量密切相關。
(2)土壤地球化學找礦標志 大場金礦床土壤地球化學異常Au、As、Sb3種元素異常明顯,濃集中心突出,分帶清晰,呈NW向帶狀或串珠狀分布,與礦化帶或礦體分布基本吻合,元素異常濃集中心套合較好,尤其是Au、As2種元素。
成礦元素Au異常規模最大,經工程驗證,土壤測量中w(Au)≥20×10-9的地段一般均可見金礦(化)體,w(Au)>20×10-9的土壤異常中就有工業礦體存在,因此,土壤異常規模大、濃度分帶好、梯度明顯的地段可作為直接找礦標志。剖面上3種元素含量峰值突出,變化一致,峰值與礦體位置對應良好,對淺部隱伏礦體具有重要指示意義。
上述模型的建立,有望為大場國家級整裝勘查區構造蝕變巖型金礦的進一步找礦勘查工作提供重要參考。
(1)大場金礦床主要賦礦地層為三疊系昌馬河組砂巖、板巖地層,礦體嚴格受到NWW向逆沖斷裂構造控制,沿構造破碎帶呈帶狀分布,圍巖蝕變和礦化特征明顯,可劃分為4個成礦階段。
(2)土壤地球化學異常中Au、As、Sb3種元素異常明顯,異常濃集中心突出,異常呈NW向帶狀分布,與礦體分布基本吻合,元素含量變化曲線峰值能較好地指示礦體位置。
(3)地質-地球化學找礦模型的建立能有效地指導大場金礦找礦工作,有望為大場國家級整裝勘查區構造蝕變巖型金礦的進一步找礦勘查工作提供重要參考。
[1] 金圣凱.青海大場金礦地質特征及成因探討[D].長春:吉林大學,2013.
[2] 王維,童海奎,郭世珍,等.青海省大場地區金礦床成礦特征及成因探討[J].黃金科學技術,2009,17(2):23-27
[3] 王文,劉應平.青海扎家同哪金礦勘查區地球化學特征與找礦潛力分析[J].地質與勘探,2012,48(6):1206-1213
[4]吳偉.青海省大場金礦田遙感地質特征及找礦意義[D].西安:西北大學,2012.
[文獻碼]B
1000-405X(2016)-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