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忠明 韓永賢 韓永明
(青海省有色地質礦產勘查局八隊青海西寧810012)
東昆侖地區銅礦成礦遠景
■馬忠明 韓永賢 韓永明
(青海省有色地質礦產勘查局八隊青海西寧810012)
青海東昆侖地區位于秦-祁-昆古陸邊緣深斷裂成礦構造帶西端。本文對東昆侖地區的地質構造等進行了分析,并闡述了該地區銅礦的成礦特征及成礦遠景
東昆侖銅礦 成礦預測 成礦遠景
東昆侖地區位于我國青藏高原東北部,柴達木盆地南緣,西起青新兩省區交界,東至鄂拉山的哇洪山—溫泉斷裂帶,東西長約800km。區內地勢高聳,大多海拔在4000m以上,相對高差500~1600m,尤其是西段的部分地帶為高寒山區。
區處于古元古歐亞大陸陸核基底南緣,秦—祁—昆邊緣構造活動帶,具有獨特的大陸邊緣活動帶的大地構造特點。
自元古代柴達木古地塊南緣發生邊緣斷裂以來,東昆侖地區先后經歷了4次較大規模的拉伸與閉合過程:
(1)中—晚元古代,柴達木古地塊南緣發生近東西向的邊緣裂陷,在金水口群基底之上沉積有小廟組、狼牙山組與丘吉東溝組的石英巖、石英絹云母片巖、長石石英巖夾黑云母斜長片麻巖,白云質大理巖、硅質白云質大理巖等沉積變質巖,局部有萬寶溝群淺變質碎屑巖、玄武巖、碳酸鹽巖,構成本區第一蓋層。
(2)寒武紀早期,沿昆中大斷裂該區再次張開,形成邊緣海盆,發育有火山噴發沉積巖系,具有大陸邊緣裂谷特征。至奧陶、志留紀時,該區又大幅度拉伸,形成灘間山群(納赤臺群)以基性、中基性為主的厚層火山噴發沉積巖系及與其有關的噴流沉積鐵多金屬礦層或礦源層。加里東運動結束了第二次裂陷拉伸環境歷史,使柴南緣形成了一個由緊密褶皺及大量花崗巖侵入體組成的柴南緣加里東造山帶,使柴達木古陸塊南緣大面積增生。
(3)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自昆南斷裂帶以南發生大面積、長距離裂陷,即古特提斯洋形成,該區為多島海洋。其北面陸地一側形成泥盆—石炭紀的小型陸相火山和碎屑盆地沉積;其南面海洋一側形成大片淺海相碳酸鹽臺地沉積。諸多古老片巖和片麻巖島及早古生代島嶼被包在石炭—二疊紀的碎屑—碳酸鹽巖層之中。二疊紀末的海西運動結束了第3次拉伸沉積歷史,古特提斯洋在該區消失,形成海西期昆中褶皺造山帶,并有造山花崗巖侵入。

(4)在大陸體制下,該區由于基底近東西向斷裂和后期疊加的北西向、北東向及近南北向斷裂所形成的局部拉伸、斷塊升降,形成許多斷斷續續、雁列分布的陸相碎屑沉積中新生代山間盆地,即盆山構造。
按該區構造演化和地層組合,東昆侖地區有4個構造層群:①前古生代變質巖構造層群(金水口群與萬寶溝群);②早古生代淺變質巖構造層群(納赤臺群[10]和灘間山群);③晚古生代海相沉積?火山沉積巖系構造層群;④中新生代陸相沉積?火山沉積巖系構造層群。前三者均位于柴達木古陸塊南緣,代表3次構造上的開合運動,而最后一次則代表大陸內部開合與升降運動。在前3次開合運動的后期,都有相當規模的巖漿侵入活動,特別是印支期的造山巖漿侵入活動對該區的內生成礦作用影響最大。
分析認為,該區銅礦床主要有3種類型,各分布于不同的構造巖漿成礦帶內:一是造山晚期矽卡巖型+斑巖型礦床,如卡爾卻卡銅鉬礦等;二是造山晚期斑巖型礦床,如烏蘭烏珠爾斑巖銅(錫)礦和鴨子溝銅鉬礦等;三是晚元古代熱水噴流沉積并經巖漿疊加改造礦床(如督冷溝銅鈷礦)或晚元古代熱水噴流沉積+斑巖的復合型礦床(如東大灘)。
(1)東昆侖地區是一個位于柴達木陸塊南緣的邊緣深大斷裂活動帶,具有多期活動、開合演化特征,以昆北、昆中和昆南三大斷裂為界跨3個三級大地構造單元,即祁漫塔格晚元古—早古生代疊加裂陷帶(Ⅰ)、東昆侖古生代島弧帶(Ⅱ)和古生代消減雜巖帶(Ⅲ)。區內地層出露較全,地質構造復雜,巖漿活動強烈,有多種金屬成礦類型。
(2)印支期構造巖漿活動對該區內生成礦具有決定性影響,它一方面活化改造早期地層中成礦物質,另一方面又疊加了巖漿帶來的新組份,結果形成了該區特有的多種類型礦床組合格局。該區銅多金屬成礦類型主要有矽卡巖型+斑巖型礦床、斑巖型礦床、熱水噴流沉積(改造)或熱水噴流沉積+斑巖的復合型礦床,且常有數個類型的礦床同位產出。
(3)根據區內成礦地質條件和部分物化探資料分析認為,該區銅等金屬礦產找礦潛力大,并初步選出雪山峰斑巖型銅礦靶區、烏臘德斑巖型銅礦靶區、東大灘斑巖與噴流沉積復合型銅礦靶區、牙馬托層控熱液改造型銅礦靶區、哈圖溝那仁矽卡巖型—斑巖型銅礦靶區、哈爾汗火山噴流沉積(改造)型銅鈷礦靶區和馬爾爭熱水噴流沉積型銅礦靶區等7個有力找礦靶區。
[1]朱谷昌,豐臣友.柴達木南北緣大型銅鉛鋅礦資源基地評價技術開發及應用報告[R].北京: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2011.
P62[文獻碼]B
1000-405X(2016)-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