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穎 劉勇 趙建鵬
(青海省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青海西寧810029)
龍洼尕當地區多金屬礦床地質特征及礦床成因淺析
■楊子穎 劉勇 趙建鵬
(青海省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青海西寧810029)
龍洼尕當地區鐵多金屬礦普查區位于柴達木盆地東緣,昆侖華力西褶皺帶北部上古拗陷帶內。通過對龍洼尕當地區礦床所處區域地質背景、礦區礦床地質特征討論,初步分析了礦床的成礦條件和控制因素,認為該區是一個較為典型的接觸交代矽卡巖型礦床。
龍洼尕當 鐵鉛鋅礦 地質特征
區內地層為早石炭世大干溝組(C1dg)、晚三疊世鄂拉山組(T3e)、局部有少量第四紀(Q)覆蓋。且區內火山活動較強烈,晚三疊世鄂拉山統不整合于石炭世及華力西期花崗巖之上(圖1)。早石炭世大干溝組(C1dg),屬濱海~淺海相沉積的灰巖及海陸交互相的碎屑巖與灰巖互層,自下而上共劃分四層:石英巖狀砂巖層、大理巖層、灰黑色砂頁巖層、燧石條帶灰巖層。該巖層與花崗閃長巖和上層晚三疊世鄂拉山組火山巖為侵入接觸,按地層順序自下而上,可分為四個巖性層。石英巖狀砂巖層、大理巖層、灰黑色砂頁巖層、燧石條帶灰巖層。
鄂拉山組(T3e),出露于普查區北、西部,屬陸相裂隙噴溢火山巖,以英安巖、流紋巖為主,分布廣泛,在英安巖與沉積巖之接觸帶,廣泛分布矽卡巖,并有磁鐵礦化,以及銅、鉛、鋅礦化等。

該區位于白石崖背斜南翼,區內褶皺構造不發育只見局部的小撓曲,主要表現為斷裂構造。花崗閃長巖沿近南北向斷裂帶并轉折成北北東及北西西向兩支,形成東西兩區的構造輪廓。北北東縱向逆斷層,南端向東傾,傾角60°~70°。該斷裂與接觸構造重合,為層間破碎帶傾向南東,傾角40°~50°略向西傾,控制整個東區的礦體分布。走向,產狀與地層一致。成礦后北西西斜切斷裂,常切割上述兩組斷裂,形成若干礦體、異常群,有時切割礦體。
本區侵入巖分布面積較廣,主要為印支期侵入巖。花崗閃長巖(γδ51b)花崗閃長斑巖(γδπ51b)。區內的花崗閃長斑巖與沉積巖接觸,多呈花崗閃長巖的邊緣相,呈巖枝狀、巖脈狀,接觸帶廣泛發育矽卡巖化及磁鐵礦化。
各礦帶的礦體以脈狀、扁豆狀、似層狀、透鏡狀為主,產狀多與地層走向基本一致,受層間斷裂控制。主要礦帶的礦體特征如下。
Ⅰ號礦帶:產于礦區北部的陸相裂隙噴溢火山巖下石炭統大理巖接觸帶的矽卡巖帶。礦帶帶長280m,寬40m左右;礦體呈似層狀,北北西-南南東走向;平均厚度6m,延深60m。礦體產在碎屑巖與碳酸巖的接觸帶上,規模較大,品位富,北北西向延伸,東部為鄂拉山組(T3e)陸相裂隙噴溢火山巖,西部為大理巖。平均品位TFe: 15.0%~52.10%、Pb:0.22%~2.74%、Zn:0.50%~3.53%。礦帶由兩個礦體組成(Ⅰ-Ⅱ礦體),兩個礦體呈近平行排列,Ⅱ號礦體位于Ⅰ號礦體西面下盤,主要礦體集中在5~6線之間。如圖2所示。
Ⅱ號礦帶:產在區內中部的陸相裂隙噴溢火山巖下石炭統大理巖接觸帶的矽卡巖帶。帶長6 0 m左右,平均厚度3 m,延深30m;礦體呈似層狀,近東西方向。礦體為低品位磁鐵礦體,肉眼見有星點狀、侵染狀的方鉛礦、閃鋅礦。
Ⅲ號礦帶:產于礦區的東部的陸相裂隙噴溢火山巖中的矽卡巖帶上,為一貧磁鐵礦的鉛鋅礦帶,鐵品位較低,TFe品位17%左右、鉛、鋅品位較差;帶寬約2 m~10m,表面呈灰黑色,局部黑色,走向北北西-南南東;磁鐵礦呈稀疏侵染狀,方鉛礦、閃鋅礦呈侵染狀、細脈狀。

層控:大干溝組四個巖必均有鐵礦產生,當碳酸鹽巖與泥質灰巖、炭泥質砂巖互層時,對成礦最有利。鐵礦體一般沿層斷續分布。
巖控:成礦有關的侵入巖為花崗閃長巖,包括花崗閃長斑巖,礦體受花崗閃長巖體的內凹部位控制。巖體接觸帶上有一定物質雙交代作用,鐵含量有不明顯衰減,供給部分成礦組分。
根據以上事實分析,白石崖鐵礦床是在有深部含礦溶液流在巖漿侵入及噴出過程中,具備接觸變質和噴流的交代充填成礦的雙重特征。
該礦床是花崗閃長巖等中酸性巖漿活動過程中,圍巖發生混染作用,獲取圍巖中的成礦物質,中酸性巖漿及其熱液交代碳酸鹽巖形成矽卡巖,成礦流體又充填矽卡巖中的斷裂或交代矽卡巖,形成矽卡巖型鐵鉛鋅多金屬礦床。
P62[文獻碼]B
1000-405X(2016)-5-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