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元路 黃湘燕
(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調查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00;2海南省地質局海南海口570100)
黔東南天柱-錦屏地區金礦研究現狀
■程元路1黃湘燕2
(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調查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00;2海南省地質局海南???70100)
黔東南地區金礦資源豐富,開采歷史悠久,成礦地質條件優越,但全區內未發現成規模的大型礦床,多為小型金礦床(礦化點),呈現出"只見星星,不見月亮"的礦床產出形式,其主要原因在于本區金礦產出類型特殊,礦點分布零散,構造控礦特征突出,但控礦規律復雜,雖有充足熱液活動的證據,但巖體活動證據匱乏。筆者主要通過前人研究,總結歸納各成礦地質要素與本區金成礦的關系,成礦年代學、成礦物質來源及成礦年代、礦床前景評價等方面的相關研究,為本區金成礦規律的總結和找礦勘查提供理論依據。
黔東南 金礦
黃金因其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造就了其世界貨幣的功能及特殊的工業價值,其資源儲量、產量和規模標志著一個國家、地區的經濟硬實力和地位,金礦資源的勘查與開發是金礦產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來我國黃金保有地質儲量銳減,許多金礦山面臨資源枯竭,預測和尋找新的金礦資源成為當務之急。貴州省是我國重要的黃金生產省份之一,其金礦資源集中分布于黔西南與黔東南地區。黔西南位于我國重要的滇黔桂金三角地區,是我國發現最早的卡林型金礦,其研究、勘探、開發程度較高,該區先后發現了爛泥溝、紫木函、泥堡、戈塘、水銀洞等多個大型金礦床,并且建立了多個礦山進行黃金開采,從而使黔西南成為貴州省最重要的黃金生產基地。
黔東南地區金礦開采歷史悠久,該區成礦地質條件優越,金礦點眾多,但找礦勘查成果并不顯著,未發現成規模的礦床,全區金礦“只見星星,不見月亮”,屬典型的“雞肋型”礦化勘查區。近年來,隨著勘探、開采工作的深入,新礦點不斷涌現,并且區內以前被認為儲量小、前景差的金礦床,其實際開采出來的黃金儲量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期,存在明顯的探采對比誤差,說明該地區具有良好的找礦前景。筆者通過文獻調研對本區金礦產出的大地構造背景、含金建造、構造控礦、成礦年代、成礦流體來源、成礦物質來源和深部隱伏巖體等方面進行歸納總結,以期對本區金礦成礦規律及找礦勘查等方面提供依據。

圖1 研究區大地構造位置圖
黔東南及其鄰區位于江南造山帶西南段的北亞帶、中亞帶和揚子陸塊的東南緣,其Ⅰ級構造單元歸屬于揚子陸塊區(位于該區的東南大陸邊緣),Ⅱ級構造單元歸屬于上揚子陸塊,Ⅲ級構造單元歸屬于雪峰山構造帶(圖1)。雪峰山構造帶位于揚子板塊與華夏陸塊接合部位的西側,處于華南板塊的核心部位,即江南斷裂和慈利-保靖斷裂以南,江紹斷裂、溆浦-龍勝斷裂北西地區。研究區屬于江南造山帶的一部分,江南造山帶是由不同時期、不同性質的造山帶亞帶構成的一個復合造山帶,其西南段(黔東南地區)經歷了從活動型地殼向穩定型地殼演化,從洋陸轉換階段向板內活動階段的地殼演化歷程。該區出露地層主要為中、新元古界四堡群(梵凈山群)、下江群(板溪群)一套淺變質巖系以及少量晚遠古代-新生代未變質地層。區域上經歷了武陵、加里東、印支-燕山等多期次構造運動,北東向、北北東向、近東西向構造較發育,背斜頂部的張性破裂,NE向和近EW向是主要的控礦構造,背斜軸部及兩翼由于構造運動產生的虛脫空間是主要的容礦構造,而背斜軸部的斷裂則為主要導礦構造,石英脈大多順層產出,形態規模受背斜控制。
曹新志[1,2]、余大龍[3]、彭建堂[4]、鮑振襄[5]、楊瑞東[6]、陶平[7]等眾多學者在研究區及鄰區開展過含金建造及其與成礦的關系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認識??傮w認為,本區含金建造均廣泛遭受區域變質作用,主要為區域埋深變質,其次為區域低溫動力變質。區域變質程度為低綠片巖相,有利于原始含金沉積建造中金的富集;而區域低溫動力變質作用主要發生在褶皺-斷裂構造組合區域,它使深埋的含金建造沿某些大的構造帶發生強烈擠壓、褶皺、斷裂和剪切變形,并產生透入性劈理密集帶或剪切帶,從而為金的沉淀、富集提供有利條件。
黔東南地區褶皺構造、剪切帶構造及基底斷裂構造異常發育,縱觀區內的金礦床,無論是石英脈型還是構造蝕變巖型,無不受這些構造形跡的控制。在該方面,余大龍[8]、盧煥章等
[9]、杜定全等[10]等研究者分別進行了控礦構造特征描述、構造控礦規律總結、建立構造控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區內的主要金礦床,明顯受加里東期形成的近東西向和北東向展布的褶皺和斷裂控制(據盧煥章等[9])。東西向構造帶控制了較多金礦田的分布;北北東向背斜或北北東向扭性、扭壓性剪切斷裂帶、密集構造帶控制了金礦床(點)的分布,各礦床(點)多呈帶狀沿背斜軸部發育的北北東向、北東向、東西向斷裂交匯部位分布。背斜軸部、層間剝離帶、剪切帶和小斷裂等控制了金礦體的分布、形態和產狀,是主要的容礦構造。不同力學性質構造形跡控制著不同類型的金礦化。石英脈型金礦體主要分布在沿張性構造充填形成的含金石英脈內,在張性層間剝離帶和背斜軸部虛脫空間,以及縱向張性小斷裂中,也常形成石英脈充填的脈金礦體;蝕變巖型金礦體主要沿多期活動的受擠壓和剪切作用形成的斷裂帶分布,多分布于壓扭一扭性小斷裂密集帶及劈理密集帶。
對湖南漠濱、柳林杈、金山金礦等做了K-Ar和Rb-Sr同位素測定,對雪峰地區平茶和肖家等金礦進行Rb-Sr及Sm-Nd同位素測定,均提出金成礦時代為加里東期;對平秋、同古、金井、金頭金礦的含金石英脈進行流體包裹體及年代學測定,其結果顯示5組年齡數據變化范圍為492~340Ma,均屬于加里東成礦期。研究成果顯示,賦存于前寒武紀淺變質碎屑巖中的金-銻-鎢礦床,同位素年齡主要為435~380Ma,表明雪峰地區金礦在加里東期發生了大規模成礦作用;對錦屏平秋金礦蝕變巖型毒砂用Re-Os同位素測年,其等時線年齡顯示為400±24Ma,說明加里東期對于黔東南地區是一次重要的金成礦事件。
研究者對天柱-錦屏-黎平地區平秋、同古、八克、磨山以及油麻坳、桐落坪等金礦床的成礦流體進行了研究,研究內容主要為流體包裹體巖相學、流體均一溫度、流體鹽度、流體成分以及氫氧同位素組成等,結果表明黔東南石英脈型金礦床成礦流體是一種中溫低鹽度的碳質流體,表現出變質流體低鹽度、富CO2包裹體,氣相成分以H2O、CO2和CH4為主等特征,而成礦流體較低的F-/Cl-比值以及相對較高的Ca2+含量表明可能大氣降水參與了成礦作用。成礦流體氫、氧、碳同位素亦顯示變質流體與大氣降水均參與了成礦作用。所以,該區脈狀金礦床成礦流體主要來自變質水與大氣降水的混合。
巖漿巖體在研究區未見出露,但在周邊地區有所見及。后來通過區域構造分析、區域地球物理數據處理、遙感地質解譯推斷,認為黔東南地區存在兩條近東西向斷裂帶,北邊為凱寨-高釀基底斷裂帶,南邊為凱里-臺江-劍河-啟蒙基底斷裂帶,這兩條東西向斷裂帶構成一個地塹型的主構造格局(盧煥章[9])。同時推斷區內可能存在數十個隱伏巖漿巖體,隱伏巖漿巖體(隱伏花崗巖巖體、隱伏基性-超基性巖體)都分布于重磁異常推斷的斷裂構造帶上、兩斷裂帶之間、斷裂帶始(末)端、斷裂帶旁側(據盧煥章[9])。
經研究認為,湘黔主要金礦分布區均處于莫霍面的地幔陡坡帶,是地殼薄弱帶、長期活動帶及高滲透帶,各種物理和化學條件變化強烈,有利于構造巖漿活動,長期控制著地層巖相、構造巖漿及成礦作用。李志偉[11]認為不但能為新元古代地層提供金源,也為后期金活化遷移和富集提供環流通道及沉淀富集場所。余大龍[8]認為,本區存在區域性東西向斷裂,它們與成礦關系密切。東西向斷裂,無論規模大小,都明顯地與富礦相關,它們與北東向的構造,主要是背斜,聯合控制了金礦的產出。
研究人員開展黔東南銅金礦遙感預測及方法技術研究時,首次提出東西向的隱伏古隆起的存在。其后,依據遙感弱蝕變信息異常的提取,也映證了東西向成礦帶的存在呈東西向排列的若干環形構造與之吻合較好,并與天柱蘭田、錦屏平秋和劍河南加-錦屏同古東西向成礦帶對應。此外,利用物探重磁數據處理與解譯,推斷出一些區域性的深斷裂,并且認為在下達-金井、同古-山洞金礦田深部存在著隱伏花崗巖體,在平秋至啟蒙、地稠-羅里金礦田南部、主山沖-安架金礦田及其附近推斷出隱伏基性-超基性巖體。
前人通過巖礦石的巖石化學特征、微量元素、稀土元素、鉛同位素、硫同位素和碳-氧同位素分析認為,黔東南地區金礦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賦礦地層(鮑振襄等[5],曹新志[2])。青白口系下江群地層富含中-酸性火山巖系來源的沉凝灰巖,并富含粘土、炭質及硫化物,容易吸附金成為原始含金巖石,在其后期的變質作用和成礦作用過程中成為理想的容礦巖石。礦脈與圍巖凝灰質板巖的稀土元素組成反映出兩者的地球化學演化具有一致性和繼承性,顯示其物質來源可能相同。對于成礦流體具有變質水、巖漿水和大氣降水多來源特征的認識,主要依據是脈石英流體包裹體氫氧同位素。通過對八克金礦作鉛、硫穩定同位素分析,表明鉛為正常鉛,組成穩定均一,是從深部源富集而向上運移的產物。硫同位素顯示較低的δ34S值,具隕石硫特點,反映礦質可能來源于深部。從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研究角度認為,金礦的礦質是多來源的,部分來源于對含金建造中礦物質的萃取,部分來源于地殼深部流體攜帶的礦物質。
[1]曹新志,范永香,王燕.湖南漠濱金礦床明金特征及其形成機理探討 [J].地質科技情報.1991(04):59-62.
[2]曹新志,顧秋英.湖南前震旦系變質建造對金礦成礦的控制及找礦方向探討 [J].黃金科學技術.1995(01):6-13.
[3]余大龍,周德忠,張瑞蓉,等.湘黔地區地層含金性研究 [J].礦物學報.1999 (03):362-369.
[4]彭建堂,戴塔根,胡瑞忠.湘西南金礦床成礦物質來源的地球化學證據 [J].礦物學報.1999(03):327-334.
[5]鮑振襄,萬榕江,鮑玨敏.湖南前寒武系銻金礦床成礦的獨特性 [J].黃金地質. 2001(03):30-36.
[6]楊瑞東,張曉東,劉玲,等.貴州錦屏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下江群稀土、微量元素分布特征--探討金的來源問題 [J].地質學報.2009(04):505-514.
[7]陶平,肖旭東,張慧.湘黔桂淺變質巖區含金建造及其與金礦的關系 [J].地質科技情報.2009(02):110-114.
[8]余大龍.黔東脈型金礦構造控礦規律研究--兼論黔東尋找大型金礦的方向 [J].貴州地質.1993(04):308-313.
[9]盧煥章,王中剛,吳學益,等.貴州東南部的地質構造與金礦床的關系 [J].地質學報.2005(01):98-105.
[10]杜定全,劉志臣,孫士軍,等.黔東南地區金礦控礦構造的空間關系分析 [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10(04):380-387.
[11]李志偉,戴恒貴,李光勛,等.從華南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含金性論康滇地區找金問題 [J].云南地質.1999(01):2-22.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5-152-2
程元路(1989~),男,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研究方向為礦產地質調查與成礦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