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紅 張福增
(陜西神木富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陜西榆林719319)
A/O+A/O工藝在處理煤制油廢水方面的工藝及影響因素分析
■楊淑紅 張福增
(陜西神木富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陜西榆林719319)
煤制油廢水是一種很難處理的廢水,其成分復雜,本文簡要介紹了煤制油廢水的來源,我公司使用A/O+A/O工藝處理煤制油廢水的工藝流程及處理效率,并對運行影響因素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焦化廢水處理 A/O+A/O工藝 影響因素
隨著煤制油行業的快速發展,其所導致的水污染問題也逐漸引起廣泛關注,目前,大部分煤制油企業雖然都有自己的污水處理設施,但因其處理工藝落后或是設備運行不佳等原因污水處理后都不能達到排放標準,由于煤制油廢水水量較大,且含有較高的COD、氨氮及硫化物、油類物質、其酚含量也相對較高,若處理不達標就排入河流,將對水環境造成較大污染。
煤制油廢水水質由于具有上述特點,作為高濃度有毒廢水,如果單獨采用生物處理,其可生化性能極差,針對水質特點,某公司污水處理采用單獨的蒸氨裝置進行預處理,后續工藝采取A2/O工藝,目前處理效果達到國家一級排放標準。
該廠廢水主要有兩種:一是生產廢水,包括熱解、蒸氨廢水、含酚廢水、含油廢水、及各崗位地面沖洗水等;另一種是生活污水,生產廢水設計75 m3/h,生活污水7 m3/h,總計82 m3/h.
為了降低部分污水中污染物的含量,使其盡可能滿足生化系統的進水要求,現將大部分污水經蒸氨后送入生化系統。蒸氨后污水中的COD通常在10000~25000㎎/L左右,NH3-N在100~250㎎/L左右,硫化物在10~30㎎/L,揮發酚:1000~2500㎎/L。
1.1 最終出水水質見下表

項目 指標pH 6 – 9 COD (mg/L) 40~100色度 60~100氨氮(mg/L) 0硫化物(mg/L) 0
1.2 運行影響因素分析
溫度:溫度對硝化反應有較大影響,通常硝化細菌和反硝化細菌適宜生長的溫度范圍是25~35℃,低于25℃或高于35℃都生物生長都有影響,該系統冬季運行采用蒸汽加熱的方法來控制廢水溫度。
PH值:硝化反應的最佳PH值為8.0~8.4之間,通過投加NaOH來調節曝氣池的PH值,大多數單位也通過投加Na2CO3來調節。尤其是厭氧產甲烷菌對PH值最為敏感,其PH值適宜范圍為6.8~7.2,過高或過低都會對其產生影響。該廠系統上游工段在試車過程中運行不穩定,經常造成生化系統PH波動太大,后大部分廢水經蒸氨后來水較為穩定。
溶解氧(DO):生物在講解廢水中的有機物過程中需要消耗一定量的溶解氧量,系統調試結果表明曝氣池溶解氧量控制在2~6㎎/L為宜。因硝化菌屬專性好養菌,以氧化氨氮或亞硝酸鹽來獲取能量,溶解氧的高低直接影響硝化菌的生長與活性。該廠之前因風機風量和風壓不夠,導致硝化速率下降,后改換大風機,系統處理效率明顯提高。
營養物質:微生物的生長需要足夠的營養物質,好氧池的C:N:P通常控制在100:5:1。而焦化廢水磷源嚴重缺乏,所以每天需給曝氣池補加一定量的磷,以供給微生物正常生長的需要。該廠投加的K2HPO4按上式比例每天需加。
有毒物質:有毒有害物質對微生物的生長起抑制作用,故一定要控制好有毒有害物質的濃度,實踐表明硫化物對該系統的影響較大,當進水硫化物濃度>100㎎/L時,污泥活性受到抑制,處理效率變差,且A2/O+A/O工藝受沖擊后恢復較為緩慢,故一定要控制好有毒有害物質的濃度。
進水水質水量:在運行實踐中發現A/O+A/O工藝抗沖擊負荷能力較差,所以必須嚴格控制進水水質,一旦進水COD濃度>2500㎎/L,NH3-N>300㎎/L,曝氣池泡沫將增大,出水水質變差,由之前的出水COD從40~100㎎/L增加到200~300㎎/L,NH3-N由零增加到20~60㎎/L。所以進水一定要平穩,不可忽高忽低,波動太大將影響系統的正常運行。
該廠焦化廢水處理投入運行兩年多,出水水質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的一級標準。曾有段時間系統運行良好,達到了陜西省黃河流域排放標準(COD<60㎎/L,NH3-N<12㎎/L)到目前為止,除了色度偶爾達到80倍外,其他指標全部合格,實踐運行表明:A/O+A/O工藝處理煤制油廢水效果較好,特別是對氨氮和COD有較高的去除效率,同時控制進水水質在焦化廢水處理中起關鍵作用,因A/O+A/O工藝抗沖擊能力較差,故事故池的調節作用不可忽視,對于高濃度的廢水可先進入事故池,稀釋后在進入調節池。該工藝與傳統的活性污泥法比,可大幅度的去除廢水中的氨氮和COD,使之達到國家排放標準。
[1]諸林,潘億勇.含油廢水處理技術進展 [J].上海環境科學,1997,16(8):38-41.
[2]韓洪軍.含油廢水電解氣浮的理論和試驗 [J].環境工程,2000,11(6):7-10.
[3]李國鼎,閻鴻炳.石油石化工業廢水治理 [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2,12.
DF467[文獻碼]B
1000-405X(2016)-5-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