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禧超 張賢峰 薛力鵬
(1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地質研究所天津300170;2云南省有色地質局地質地球物理化學勘查院云南昆明650216)
云南省寧蒗縣宜龍銅礦地質特征及成因簡析
■劉禧超1張賢峰2薛力鵬2
(1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地質研究所天津300170;2云南省有色地質局地質地球物理化學勘查院云南昆明650216)
礦體主要賦存于華力西期輝綠巖節理裂隙中及輝綠巖與圍巖的接觸帶附近,輝綠巖與銅礦(化)體的形成有直接的關系。屬接觸交代-熱液型銅礦床。
宜龍銅礦 地質特征 接觸交代-熱液型銅礦床 寧蒗宜龍云南
云南省寧蒗縣宜龍銅礦位于寧蒗縣城280°方向平距約32km的庫腳村一帶,行政區劃隸屬寧蒗縣翠玉鄉管轄。該銅礦具有較好的成礦地質背景和找礦條件,筆者在開展野外地質工作的同時,總結該銅礦的地質特征和控礦因素,簡析了礦床成因,以期提出下步工作依據和找礦方向。
宜龍銅礦在區域上處于青藏滇板塊與揚子板塊的匯聚帶,屬揚子地臺西緣的鹽源—麗江臺緣拗陷帶的中村—培德臺穹帶的核部,歷經多期次、多旋回的構造運動,形成了復雜的地層—構造—巖漿巖背景。該區經歷了興凱、加里東、華力西、印支、燕山等多旋回構造運動,形成于前震旦紀,由上元古界的昆陽群組成基底(本區未出露),震旦紀以來的沉積蓋層發育較全,總厚可達21651m。區內構造線以北東向為主,北西向次之,褶皺、斷裂較發育,褶皺軸與斷裂方向近于一致,褶皺形態呈向斜開闊、背斜緊密的隔檔式褶皺的特點,以長圓形褶曲為主,多呈短軸狀,高角度的正、逆斷裂發育。喜山運動使蓋層發生褶皺,并奠定了現今的構造輪廓。
2.1 地層
礦區地層總體呈近南北向展布,總體傾向西。主要出露泥盆系下統班滿到地組、阿冷初組-山江組;志留系中-上統、下統;奧陶系中-上統、下統,寒武系下統及震旦系上統等地層,另外還有第四系地層零星出露。現將主要地層從新到老簡述如下:四系(Q)為坡、沖積、洪積礫石、砂礫及泥土,厚0-10m,分布于溝谷低凹地帶。
2.2 構造
區內發育有5條斷層,即F1、F2、F3、F4、F5。F1斷層位于礦區東南邊部,斷層走向167°、南西陡傾,長約2.4km,表現為壓扭性斷層性質。F2斷層為礦區最主要的斷層,位于礦區中部,斷層走向顯弧形,地層北端交于輝綠巖;上盤為為泥盆統下統班滿到地組(D1b)地層,下盤為志留系和奧陶系地層。F3斷層分布在礦區中部,斷層走向290-330°、傾向不清,長約0.75km。明顯切斷志留系下統(S1)地層。F4斷層分布在礦區中部。斷層走向40°、傾向不清,長約0.48km。其北西盤為泥盆統下統班滿到地組(D1b)地層,南東盤為志留系中上統(S2-3)地層。由于地表掩蓋大,斷層跡象難以觀察清。F5斷層布在礦區中部。斷層走向105°、南東陡傾、傾角80°,長約0.44km。寬0.2-0.5m,充填砂巖角礫,角礫次棱角狀,還可見斷層泥,顯壓扭性斷層性質。上下盤均為奧陶系下統(O1)地層。
2.3 巖漿巖及圍巖蝕變
礦區內巖漿巖為華力西期侵入的翠玉巖體群,巖性主要為輝綠巖及輝綠玢巖、粗玄巖等。巖體分布在礦區的中部,總體呈北東—南西向的巖床(巖墻)產出,侵入于震旦系上統—泥盆系等地層,長2.4km,出露面積約1km2。巖體局部具銅礦化。個別巖體具有明顯的分異具硅質條帶粉晶含白云質灰巖、粉晶白云巖、灰質白云巖。
現象,巖體邊部巖石具細粒結構,并伴有含閃輝綠玢巖,中心部位巖石礦物粒度較粗,為單一的輝綠巖。巖石蝕變現象明顯。斜長石普遍具鈉黝簾石化、少部分具綠泥石化;輝石普遍綠泥石化,局部蝕變為綠泥石;部分磁鐵礦次生變化為褐鐵礦等。
近礦圍巖蝕變有綠泥石化、綠簾石化、黃鐵礦化、硅化、鈉黝簾石化;接觸帶附近具炭化、褪色、硅化、大理巖化、黃鐵礦化等。其中褪色、硅化、黃鐵礦化、大理巖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與礦化較為密切。
2.4 礦體地質特征
礦體主要產于華力西期輝綠巖體內的構造節理、裂隙中及賦存在輝綠巖與圍巖接觸帶附近。礦體產出受巖體中節理、裂隙及接觸帶控制,形態復雜,多呈透鏡狀、囊狀、不規則狀和細脈狀。共發現銅礦(化)點11個,礦體一條。Ⅰ號主礦體產在輝綠巖與泥盆系下統班滿到地組灰巖夾炭質板巖接觸帶部位。礦體呈似層狀產出,控制走向長約300m,走向約40°,南西傾,傾角51°左右。礦化不均勻,可見斑銅礦、輝銅礦、黃銅礦星點及風化后形成的孔雀石呈細脈狀、小囊狀、不規則樹枝狀分布,礦體厚0.22-1.90m,銅品位0.22-0.66%。接觸帶附近的泥盆系下統班滿到地組地層,巖石較破碎,節理裂隙及揉皺發育
2.5 礦石特征
金屬礦物主要有黃銅礦、輝銅礦、斑銅礦、孔雀石、褐鐵礦等。脈石礦物輝綠巖中以斜長石、輝石、綠泥石為主,其它巖石以石英、方解石等為主。礦石的結構主要有半自形粒狀結構、半自形—它形粒狀結構和交待殘余結構及膠狀—纖狀集合體結構。礦石的構造主要為細脈狀構造、網脈狀構造、點狀、浸染狀構造、塊狀構造和薄膜狀構造。從光譜分析結果(見表1)可看出除銀達伴生有用組份指標要求外,其余均均低,有害組份均不超標。

表1 宜龍礦區礦石主要元素光譜分析結果表(Ag g/t、其它均為%)

表2 化學全分析結果表
全分析結果(參見表2)可以看出,礦區礦石產在兩種巖石中,其化學組份不同。產在輝綠巖中(組1)的銅礦石SiO2、Al2O3、TFe2O3、FeO、MgO、Na2O、TiO2、P2O5、MnO2、SO3較產在灰巖夾板巖(組1)中的高;CaO及K2O較產在灰巖夾板巖中的低。
3.1 礦床成因
宜龍礦區在區域上處于青藏滇板塊與揚子板塊的匯聚帶,屬揚子地臺西緣的鹽源—麗江臺緣拗陷帶的中村—培德臺穹帶的核部。該區褶皺、斷裂較發育,巖漿活動也較頻繁,歷經多期次、多旋回的構造運動,不同時期的構造運動使含礦物質發生一定的活化轉移,再加上華力西期輝綠巖的侵入提供了一定的含礦熱液和熱動力,使成礦物質進一步活化轉移,在有利部位(接觸帶及次級小斷層)能夠富集成礦。宜龍礦區巖漿巖主要出露華力西期的翠玉輝綠巖體群。巖體群主要沿陪德背斜的翼部侵入與震旦-泥盆系不同層位。形態受狗鉆洞-貓家村斷裂斷裂控制,由十數條長、寬不一的巖床(巖墻)構成北東-南西向的巖體群。巖體具銅礦化,局部有鐵礦化的特點。
3.2 成礦特征
宜龍銅礦化主要賦存于華力西期輝綠巖節理裂隙中及輝綠巖與圍巖的接觸帶附近;輝綠巖與銅礦(化)體的形成有直接的關系。礦化體形態復雜,多呈透鏡狀、囊狀、脈狀等。銅礦石以塊狀浸染狀構造、薄膜狀為主,次為細脈狀、團塊狀。在巖體附近圍巖遭受一定的蝕變,巖體中常發生綠泥石化、硅化、黃鐵礦化,圍巖局部有褪色、硅化、大理巖化、黃鐵礦化等,蝕變強弱與礦化呈正比關系。礦化體與圍巖界線多為突變接觸關系,局部為漸變關系,顯示了接觸蝕變交代成礦及熱液成礦的特征。
3.3 找礦標志
巖性標志:礦(化)體受華力西期基性巖漿巖控制,礦化體呈脈狀、囊狀產在輝綠巖體內的構造節理、裂隙中及輝綠巖與圍巖接觸部位。在巖體附近圍巖遭受一定的蝕變,巖體中形成的蝕變有鈉黝簾石化、綠簾石化、綠泥石化、硅化等,圍巖局部有褪色、硅化、大理巖化、黃鐵礦化等,蝕變強弱與礦化呈正比關系。民采點標志:民采老硐、民采場(坑)也是找礦標志之一。
[1]王義昭等,云南省區域地質志 [M]。云南省地質礦產局,北京:地質出版社,1990
[2]王明;西藏羅布莎鉻鐵礦床地質特征及三維模型的建立和應用 [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3]郭文平,胡受權,徐旃章,張壽庭;寧蒗地區銅廠河銅礦控礦條件與熱液成礦模式探討 [J];火山地質與礦產;2001年03期
[4]胡受權,郭文平,楊鳳根,徐旃章,張壽庭;寧蒗銅廠河銅礦床成礦條件研究 [J];云南地質;2001年01期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5-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