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楊子穎
(青海省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青海西寧810029)
青海大場金礦床成礦模式
■劉勇 楊子穎
(青海省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青海西寧810029)
青海大場金礦床位于北巴顏喀拉造山帶的中段,為區域印支造山過程晚期Au-Sb成礦作用的產物。該礦床為具有層控性和受斷裂構造、隱伏巖漿活動控制的金礦床。礦體主要呈脈狀、似脈狀和透鏡狀賦存于三疊系巴顏喀拉群砂巖板巖互層組內,并嚴格受斷裂破碎帶的控制。該礦床與造山型金礦具有相似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其金礦化屬造山型金礦的中成礦化,其銻礦化為造山型金礦的淺成礦化。
成礦模式 大場 青海
大場金礦床的大地構造位置處于松潘-甘孜印支褶皺系北巴顏喀拉造山帶,其北部以布青山斷裂為界與阿尼瑪卿縫合帶毗鄰。
礦區內出露地層簡單,主要為二疊系布青山群馬爾爭組(P1m)以及三疊系巴顏喀拉群中亞群(Tby)。二疊系布青山群馬爾爭組僅少量分布在礦區北東角的甘德-瑪多斷裂帶之間,呈狹長條帶狀,出露寬度0.4~2km,南北兩側與三疊系均為斷層接觸,其巖性以碳酸鹽巖和中基性火山巖為主,碎屑巖次之。火山巖多呈條帶狀、透鏡狀,主要為安山巖。碳酸鹽巖為粗晶結構,層狀構造,組成礦物以方解石為主,礦物重結晶現象明顯,巖石節理發育。碳酸鹽巖與火山巖間見有薄層火山角礫巖、角礫狀結晶灰巖,局部發育硅化灰巖。
迄今,大場礦區內共圈定出25個金礦體,主要分布在大場河以北長約5km、寬3km的范圍內。礦體賦存于甘德-瑪多主斷裂的南西側(下盤),嚴格受主斷裂派生的次級斷裂構造的控制,礦體的規模及品位與破碎蝕變帶的規模和蝕變強度呈正相關關系。礦體走向NW或NWW,與主斷裂方向基本一致,傾向SW。礦區中部有一背斜構造,其軸跡與主構造線方向一致,兩翼揉皺發育,其北翼向北傾,南翼向南傾,傾角30~75°。礦體也受該褶皺的控制,隨褶皺變形而變形。
造山型金礦床是指那些在時空上與造山作用有關的主要受構造控制的金礦床。這類礦床具有相似的地球動力學背景,且具有相似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形成于匯聚板塊邊緣的增生體以及碰撞造山帶的擠壓和轉換擠壓變形環境中。這類礦床可形成于自地表向下2~20km的不同深度,并呈現出組分分帶,從上向下依次為:Hg、Hg-Sb(淺部),Au-Sb(淺成相),Au-As-Te(中成相),Au-As(深成相)。同時,Groves等(1998)還延用了Lindgren(1933)的淺成、中成和深成的深度分類方案,將造山型金礦床劃分為3個亞型,即淺成(<6km),中成(6~12km)和深成(>12km)。
早三疊世,巴顏喀拉山北緣為巴顏喀拉洋的弧前盆地,大規模的濁流沉積形成了巴顏喀拉群復理石沉積建造(圖1中的①)。在區域上,巴顏喀拉群是Au、Sb的高背景場,這為后期的金銻成礦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質基礎。
中三疊世,隨著巴顏喀拉洋的洋殼向北俯沖,產生了NS向的擠壓,巴顏喀拉洋由拉張轉為收縮,從而逐漸閉合,并發生強烈的構造-巖漿活動。巖漿熱液沿斷裂構造上侵,從巴顏喀拉群復理石沉積含礦建造中萃取部分成礦物質Au,同時,發生廣泛的天水循環交流,導致成礦物質Au在條件適合的構造部位聚集成礦,形成大場金礦床的金礦體(圖1中的②)。此時,抬升、剝蝕均較弱,成礦深度較大,為造山型的中成(mesozonal)金礦床。
晚三疊世,隨著巴顏喀拉洋的最后封閉,巴顏喀拉地塊與柴達木地塊南緣發生強烈碰撞,形成巴顏喀拉造山帶。這一碰撞作用不但使三疊系復理石沉積巖發生低綠片巖相變質作用和褶皺,而且使其被逆沖作用強烈變形,與此同時,還形成了大規模的逆沖-走滑斷層、韌-脆性剪切帶以及與之配套的低級構造體系,這就為流體的運移和沉淀成礦提供了路徑和場所。在此過程中,發生了強烈的殼-幔相互作用,巖石圈拆沉、地幔底侵作用明顯,構造體系開始從擠壓構造體制向伸展構造體制轉化。伴隨著地殼的強烈抬升,構造從深層次的韌性剪切向淺層次的脆性破裂轉變,構造-巖漿活動強烈。巖漿熱液沿深大斷裂遷移,并與大氣水發生循環,從圍巖中不斷萃取成礦物質Sb,在構造、物理化學條件適宜的地方聚集形成銻礦體,成為造山型金礦床的淺成(epizonal)礦床(圖1中的③)。

圖1 大場金礦床成礦模式
大場金礦床具有層控性和受斷裂構造、隱伏巖漿活動控制的特點,礦體主要賦存在三疊系巴顏喀拉群砂巖板巖互層組中,并嚴格受斷裂破碎帶的控制。先后經歷了金、銻2期獨立礦化,金礦化屬造山型金礦的中成礦化,銻礦化為造山型金礦的淺成礦化,銻礦化的成礦深度略淺于金礦化。
[1]包存義,許國武,李玉春,高永旺.2003.大場地區金礦成因類型及成礦潛力分析[J].青海國土經略,3:17-22.
[2]陳華勇,陳衍景,倪??培,張增杰.2004.南天山薩瓦亞爾頓金礦流體包裹體研究:礦床成因和勘探意義 [J].礦物巖石,24(3):46-54.
[3]毛景文,王義天,韓春明,楊建民,王志良.2002.中亞地區南天山大型金礦帶的地質特征、成礦模型和勘查準則 [J].地質通報,21(12):858-868.
[4]邵潔連.1988.金礦找礦礦物學 [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38-45.
P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5-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