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弦
(廣東省地質調查院廣東廣州510080)
廣東大龍華地區早侏羅世吉水門組巖性特征及沉積環境淺析
■胡弦
(廣東省地質調查院廣東廣州510080)
侏羅紀地層在調查區內分布廣泛,主要出露豐順縣龍崗鎮桔演村-大埔縣大麻鎮小麻村一線西北側,大致呈北東向展布;其次為大麻鎮恭州村-高陂鎮一帶,呈北西向展布,此外少量在花崗巖區呈殘留頂蓋形式出露。總出露面積約688.92km2,。根據巖性組合、巖相、沉積建造、接觸關系和沉積環境以及區域對比等可劃分為8個組、7個段,分別為早侏羅世長埔組、吉水門組、青坑村組、橋源組,中侏羅世漳平組,晚侏羅世熱水洞組、水底山組、南山村組;吉水門組劃分為上、下兩段,橋源組劃分為上、下兩段,漳平組劃分為上、中、下三段。
早侏羅世 吉水門組巖性特征 沉積環境
廣東地區中生界巖相古地理研究顯示從晚三疊世—早侏羅世發育一個大致呈NE走向的“粵東海盆”。本文主要討論廣東大龍華地區早侏羅世吉水門組巖性特征及沉積環境,對了解早侏羅世廣東地區盆地性質和陸源沉積環境具有重大意義。
吉水門組在區內出露于調查區西南部豐順縣大龍華鎮官田-園子嶺一帶,整體呈北東向展布,出露面積約13.4km2。
該組最初在海豐地區稱為金雞群第二亞群中上部,廣東區調隊(1989)以海豐吉水門剖面命名吉水門段,修訂為吉水門組。原指海豐—惠東一帶位于長埔段之上的一套泥質巖,巖性為紫灰、灰黑色中厚—厚層狀泥質巖夾少量砂巖、粉砂巖和磷鐵質泥質巖。
區內該組主要為一套淺海陸棚相的泥巖夾砂巖建造,巖性主要為灰黑、淺紫、灰綠色中厚層-薄層狀泥巖、泥質粉砂巖,夾灰白、淺紅色中厚層狀細粒長石石英砂巖和粉砂巖,中下部含葉肢介、雙殼類等動物化石。頂、底均以大套泥質巖為標志與下伏長埔組、上覆青坑村組整合接觸。
縱向上,吉水門組下部較細,以泥巖、粉砂巖為主;上部變粗為細粒長石石英砂巖與粉砂質泥巖互層。其自下而上呈細-粗的變化趨勢,體現為海退型沉積序列。
橫向上,該組以泥巖夾砂巖的巖性組合特征變化不大。吉水門組厚度呈現由西南向東北呈減薄至尖滅的趨勢,官田、園子嶺一帶出露較厚,北部銀江、昆侖一帶其與下伏長埔組均缺失,體現為晚三疊世小坪組與青坑村組直接整合接觸。吉水門組地層在園子嶺一帶受北西向應力擠壓,形成褶皺,主要由一開闊型背斜和一開闊型向斜組成,軸線為北東走向。

圖1 廣東省豐順縣園子嶺早侏羅世吉水門組
1-熱水洞組;2-青坑村組;3-吉水門組上段;4-吉水門組下段;5-南巖組;6-中三疊世白云母花崗巖;7-浮土;8-石英砂巖;9-巖屑石英砂巖;10-長石石英砂巖;11-泥質粉砂巖;12-粉砂質泥巖;13-泥巖;14-流紋質熔結凝灰巖;15-絹云千枚巖;16-變質砂巖;17-中細
粒白云母花崗巖;18-閃長巖;19-破碎帶;20-斷層
依據吉水門組下部細、上部粗的巖性特征,結合產狀、接觸關系、巖石地層區域對比等,本次工作進一步將吉水門組劃分為下、上兩段,下段為泥巖夾砂巖互層的巖性組合,上段為砂巖夾泥巖的巖性組合。
本次工作對該段地層在豐順縣園子嶺一帶進行了剖面控制,剖面全長約2280米,沿線露頭尚可,出露較完整(如圖1)。
2.1 吉水門組下段(J1js)a
該段巖性主要為灰黑、淺灰、淺紫紅色中薄層-厚層狀泥巖、粉砂質泥巖,夾少量厚-中層狀細粒長石石英砂巖和粉砂巖,具水平層理、韻律層理,局部泥巖層位中含大量葉肢介及少量雙殼類化石。厚度318.91m。底部主要以大套泥質巖為標志與下伏長埔組整合接觸(圖2);在園子嶺附近,該段則以一高角度正斷層與晚震旦世南巖組變質石英砂巖呈斷層接觸。

圖2 豐順縣大龍華鎮藍屋角附近吉水門組下段整合于長埔組之上素描圖
吉水門組下段的基本層序主要由細粒(巖屑)長石石英砂巖與粉砂質泥巖組成(如圖3)。該段基本層序厚度為數十厘米米到數十米不等,其中以發育水平層理的粉砂質泥巖為絕對主體,細粒(巖屑)長石石英砂巖僅少量出現在基本層序的底部。

圖3 吉水門組下段基本層序圖
2.2 吉水門組上段(J1jsa)
巖性為灰白色細粒長石石英砂巖與淺紅、深灰色泥質粉砂巖、泥巖互層。厚度為122.41m。頂部以大套泥巖或泥質粉砂巖與青坑村組巖屑石英砂巖整合接觸。橫向上該段巖性變化不大;縱向上,向上粒徑變大,吉水門組上段相比下段,砂巖有所增多,粒徑整體呈增大的趨勢,化石數量也呈減少趨勢。
吉水門上段的基本層序主要由細粒(巖屑)長石石英砂巖與泥質粉砂巖(或泥巖)組成,基本層序厚度為2-20m不等。與下段相比,基本層序中砂巖比例較高,與泥質粉砂巖(或泥巖)呈互層產出。

圖4 園子嶺一帶吉水門組泥巖中的葉肢介化石(俯拍)
按巖性、巖石組合及層位本區吉水門組可與梅縣、惠東、海豐等地對比。本區吉水門組相對南西方向的海豐、惠東一帶而言,以泥巖、粉砂巖為主的巖性組合大致相似,而厚度較薄,體現早侏羅世時期“粵東海盆”向北東(閩西南)變淺的特征。
區內豐順縣園子嶺一帶吉水門組下段富含動物化石,如似漁鄉葉肢介Palaeolimna-diopsis sp.(如圖4)、圖土蜆Tutuella sp.等,前人資料顯示鄰區豐順縣坪豐村一帶該組含植物化石擬刺葵Phoenicopsis sp.、新蘆木Neocalamites sp.等,并含大量環圈克拉梭粉Classop
-ollisannulatus、粒紋克拉梭粉Classopollis granulatus、小桫欏粉Cyathidites minor和尖銳蘇粉Cycadopites acerrimus等,且其整合于長埔組與青坑村組之間,因此,把區內吉水門組的地質時代歸屬為早侏羅世,其年代地層屬下侏羅統.
區內吉水門組屬淺海陸棚相沉積,其特征如下:
(1)吉水門組巖性以泥巖、粉砂質泥巖為主,夾細粒砂巖、粉砂巖。發育水平層理、韻律層理,反映為水動力環境較弱的淺海內陸棚環境,波浪等水動力擾動弱。
(2)下段以泥巖為主;上段為泥質粉砂巖與細粒長石石英砂巖互層。向上呈現從細-粗的粒度變化趨勢,反映吉水門組總體為海退沉積序列。
(3)泥巖局部含豐富葉肢介、雙殼類化石,顯示地理環境適合底棲生物生長。
(4)吉水門組向東北減薄尖滅,而北部銀江鎮一帶缺失吉水門組。晚三疊世之后至早侏羅世橋源組之前之間的這段時期內,北部銀江鎮一帶基本處于淺海外陸棚環境,沉積物以砂質為主,故劃歸為青坑村組。進一步體現了早侏羅世時期“粵東海盆”東北淺、西南深的特征。
(1)廣東大龍華地區早侏羅世吉水門組是淺海陸棚沉積。相根據巖性和巖性組合可識別出臨濱砂壩、濁流和靜水泥三種沉積微相。
(2)吉水門組以泥巖、粉砂巖為主的巖性組合大致相似,而厚度較薄,體現早侏羅世時期“粵東海盆”向北東(閩西南)變淺的特征。
(3)吉水門組從下到上粒度逐漸變粗,主體沉積為濁積巖與靜水泥質沉積的互層,為復理石建造。
(4)粵東地區經歷了兩次海平面變化。每次海平面變化均為水體向上逐漸變深,而后逐漸變淺,直至接近浪基面。
(5)南海北部為擠壓背景下的弧后前陸盆地,沉積物受再旋回造山帶和陸塊雙物源控制。
[1]廣東地質礦產局.廣東省巖石地層[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6,134-135.
[2]夏戡原,黃慈流.南海中生代特提斯期沉積盆地的發現與找尋中生代含油氣盆地的前景[J].地學前緣,2000,7(3):227-238.
P2[文獻碼]B
1000-405X(2016)-5-28-2
受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下達的“廣東1:5萬明山嶂煤礦(G50E023010)、高陂圩(G50E023011)、砂田圩(G50E024010)、潭江圩(G50E024011)等幅區域地質礦產調查”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