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西鋒 趙永亮 劉國燕 林貴
(吉林省長春市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吉林長春130023;青海省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青海西寧810008)
東昆侖索阿克賽-那仁郭勒地區多金屬礦控礦因素及找礦前景分析
■董西鋒 趙永亮 劉國燕 林貴
(吉林省長春市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吉林長春130023;青海省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青海西寧810008)
通過研究調查區礦床類型主要以典型矽卡巖礦床為主,具斑巖型成礦的特征。成礦時期為印支期,巖體為印支期二長花崗巖;控礦構造為北西西向斷裂組;成礦元素具明顯分帶性,調查區北部,以鐵為主,伴有(鎢錫銅鉛鋅)多金屬礦床,并在此基礎上分析成礦遠景和指出找礦標志。
青海省 控礦因素 成礦特征 找礦淺析
調查區大地構造位置為秦祁昆晚加里東造山系(Ⅰ級)東昆侖造山帶(Ⅱ級)的伯喀里克-香日德元古宙古陸塊體(Ⅲ級)。隸屬東昆侖成礦省的伯喀里克—香日德印支期金、鉛、鋅(銅、稀有、稀土)成礦帶(Ⅲ12)[1](根據青海省第三輪成礦遠景區劃研究及找礦靶區預測成果)。區域地層出露較簡單,后期構造運動頻繁,各類地質體的分布較凌亂,連續性差。同時后期巖漿活動較強烈,從基性-酸性巖類均有分布(見圖1)。行政區隸屬格爾木市烏圖美仁鄉管轄,位于柴達木盆地西南緣那陵郭勒河上游北岸。

地層:區域內出露地層由老到新主要有古元古代金水口巖群(Pt1b);奧陶-志留紀灘間山群(OST);晚三疊世鄂拉山組(T3e);古近系漸新統(E1)、新近系上新統(Nsz)及第四系(Q)。其中僅古元古界金水口群(Pt1b)、奧陶-志留紀灘間山群(OST)與區域成礦關系密切。
構造:調查區位于東昆侖西段那陵郭勒河地區。昆中斷裂呈北西向從南側通過,至少經歷了呂梁期至印支期多旋回、多體制造山的影響,地殼結構復雜,構造演化歷史悠久,形成復雜的構造圖案。以主造山旋回為基礎,區內構造發育,即北西西向、北西向。北西西向斷裂主要分布于區內北側,北西向斷裂分布于西側。北西西向、北西向斷裂組成了區域主體構造骨架,對地層、巖漿巖、變質巖及礦產的形成起著重要的控制作用和改造作用。局部見有節理裂隙、褶曲及小揉皺等。
巖漿巖:調查區巖漿活動頻繁,形成了巖石類型各異、規模不等的各類侵入巖,主要形成于印支期,本區多金屬礦產與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巖關系密切,為晚三疊世卡而卻卡系列,該序列侵入巖在區內主要分布于調查區北部和南部,呈巖株、小型巖基產出,長軸方向呈近東西向,與構造方向基本一致。侵入巖(體)構造位置上處于東昆中微陸塊中,并對組成陸塊的基底巖系古元古代金水口巖群造成強烈的吞噬和肢解,同時也對早期巖漿活動產物造成破壞。受當時地球動力學發展過程和巖石圈結構的制約形成了各具巖石學特征、類型不同的眾多侵入體。該期侵入巖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巖漿混合作用,造成眾多巖體中發育不同類型的各類包體,并且大多數包體具有熔融狀態下的流動變形特點,晚三疊世的巖體與成礦關系最密切。
索阿克賽-那仁郭勒項目共有兩個1:1萬地面高精度磁測區域,分別對1:5萬磁測圈定的M26、M30磁異常進行了分解。
(1)M26磁異常:經1:1萬地面高精度磁測分解,共圈定了6個子異常,異常編號分別為M26-1、M26-2、M26-3、M26-4、M26-5、M26-6,根據各個磁異常的異常形態、地質特征以及空間展布特征,共劃分為兩類:巖體異常和推斷礦致異常,其中巖體異常5個,分別為M26-1、M26-2、M26-3、M26-5、M26-6,推斷礦致異常1個,為M26-4;測區磁異常特征沒有明顯的構造顯示。將異常特征分述如下:
M26-1磁異常:位于M26磁異常區域西北部,異常中心坐標約為X:4074000,Y:16338500,異常呈面狀,面積約3km2,異常曲線平緩,異常值均為正值,在100-150nT之間,異常部位均為第四系覆蓋,根據異常形態特征,推斷該異常為中等磁性的巖體引起。
M26-2磁異常位于M26磁異常的中北部,異常中心坐標約為X:4073700,Y:16342500,異常呈條帶狀,近東西向展布,長約1000米,寬約400米,異常曲線平緩,異常值均為正值,在150nT-200nT之間,異常區第四系大面積覆蓋,根據異常形態特征,以及空間展布特征(該異常與M26-3、M26-5相鄰),推斷該磁異常為巖體異常,巖體侵入地層時一部分巖體被分割開,形成條帶狀的空間分布特征,經初步檢查零星見花崗閃長巖,未見礦化。
M26-3磁異常位于M26磁異常的中部,該異常為M26的主體異常,在1:5萬磁異常上為M26磁異常的峰值部位;異常中心坐標約為X:4073200,Y:16343500,異常呈條帶狀,近東西向展布,長約3000米,寬約700米,異常曲線較平緩,異常值以正值為主,峰值約800nT,異常部位第四系覆蓋,在異常東北部的地表偶見花崗閃長巖,前人在M18磁異常經鉆探驗證為輝長巖引起,類比兩個磁異常形態有相似之處,推斷該異常由后期侵入的輝長巖引起。
M26-4磁異常位于M26磁異常東部,異常中心坐標約為X:4072600,Y:16344700,異常呈條帶狀,近東西向展布,長約1000米,寬約200米,異常梯度較陡,異常值以正值為主,峰值約600nT,推斷磁異常是磁鐵礦化體的反應。經剖面和槽探檢查異常部位有大理巖出露,局部見磁鐵礦化體零星呈現。
本區通過1:5萬水系沉積物圈出2異常,HS13乙3Hg(Sb)水系異常,該異常位于調查區東北部,呈橢圓狀,異常面積為0.8Km2。,主元素為Hg,組合元素為Sb,具內中外帶,各元素套合性較好,異常區出露地層為金水口群,印支期巖漿巖小面積分布在其北部,兩者斷層接觸。總體認為異常面積小,除Hg外各元素強度低,工作程度較低;HS14乙3Pb(Hg、Mo)水系異常,該異常位于調查區東北側。呈不規則狀,異常面積為6.25km2。主元素為Pb,組合元素為Hg、Mo、Cu,Cu、Ni具有中外帶,其它元素僅有外帶,元素組合單一,套合性一般。異常區出露地層為金水口群,印支期巖漿發育,異常南側發育有韌性剪切帶,地表初步檢查已經發現礦化破碎蝕變帶,因此初步推斷異常由礦化蝕變帶引起,為一礦致異常,具有較好的找礦意義。
4.1 地層與成礦關系
礦區內中寒武-奧陶紀灘間山巖群(OST)地層均有較高的金、銀、鉛、鋅顯示,尤以該地層中的大理巖含金、銀、鉛、鋅較高,金平均含量達13.32×10-9,超過克拉克值的3328倍;銀平均含量達882.22×10-9,超過克拉克值的12603倍;鉛平均含量達540.19× 10-6,超過克拉克值的432倍;鋅平均含量達807.7×10-6,超過克拉克值的12倍以上。目前發現的金銀銅鉛鋅礦體均產于奧陶-志留紀灘間山群地層中,礦化與地層中大理巖關系密切。
4.2 接觸帶與成礦關系
該區二長花崗巖與古元古代金水口巖群、寒武-奧陶紀灘間山巖群(OST)地層接觸部位是成礦的重要地段,尤其是巖體與地層中的大理巖接觸時形成的矽卡巖是該區最重要的成礦地段,矽卡巖型多金屬礦床是該區最主要的成礦類型,其次還要注重尋找沉積變質型鐵礦等類型。
4.3 斑巖體與成礦關系
卡而卻卡Ⅰ號礦帶中39線的ZK3901孔,從開孔至223.9m處,巖性為黑云母花崗閃長斑巖,地表覆蓋較大,零星出露黑云母花崗閃長斑巖,全孔具黃鐵礦化、局部黃銅礦化,蝕變為土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硅化、鉀化;在花崗閃長斑巖體中,黃銅礦化普遍,雖然達不到工業品位,但銅品位0.15%以上地段,累計厚度達117m,全孔連續所采化學樣品,其金品位在0.075-0.2×10-6之間,平均0.1×10-6,厚度達352.21m。具斑巖礦化,另外卡而卻卡A區0-28線,巖性為似斑狀二長花崗巖、花崗斑巖、構造角礫巖等,見銅金多金屬礦,根據0、16、28線蝕變情況劃分出:青盤巖化帶-泥化帶-鉀化帶-絹云母化帶-青盤巖化帶,分析認為礦化體多為構造和后期巖漿熱液引起。因此,在今后工作中,應加強對斑巖體研究和驗證工作。
5.1 地質背景分析
調查區所處大地構造位置屬于東昆侖成礦省的伯喀里克—香日德印支期金、鉛、鋅成礦帶。本成礦帶已發現有卡而卻卡銅礦A區斑巖型—B區矽卡巖型—C區為矽卡巖-熱液型等成礦系列,礦床規模已達到大型,礦種以銅鉬鋅鐵為主,2014年工作區出露地層主要為古元古代金水口巖群的大理巖、片麻巖、矽卡巖和斜長角閃巖,構造為北西西向分布,巖漿活動較為強烈,尤其印支期侵入巖與成礦關系密切,具有形成熱液型和矽卡巖型多金屬礦的必備條件。
5.2 磁異常分析
調查區磁異常分布較多,通過本次工作選擇對M26、M30開展1:1萬的高精度磁法測量,將M26分解為6個子異常,M30分解為9個子異常。通過地表檢查和工程驗證,圈出破碎蝕變帶1條,在帶中圈出銅礦體1條(盲礦體),且有鋅礦化顯示,地表有磁鐵礦化出露。由于地表基巖出露差,工作程度低等原因,雖然沒有大的突破,但是從目前發現的礦化線索看與C區的含金破碎蝕變帶(含A區)對比分析認為為同一含礦帶,其含礦巖性一致,磁電異常有可比性,還是具有尋找多金屬礦的潛力。
5.3 破碎蝕變帶帶情況
圈出蝕變破碎帶1條,蝕變帶寬約400m,長約2000m,區內的破碎帶由近東西向的構造控制,走向上東部第四系覆蓋未圈出。破碎帶內次級構造發育原巖主要為花崗閃長巖、花崗巖和少量大理巖。巖石呈粉末狀、碎塊狀,礦化蝕變主要為高嶺土化、硅化和絹云巖化、褐鐵礦化等。利用地表工作稀疏進行了控制,破碎蝕變帶在走向上有一定的延伸,深部大間距進行了驗證,目前工作程度較低。對比分析認為該蝕變破碎帶與卡而卻卡C區的含礦破碎蝕變帶處于同一成礦帶,地質背景相似,物化探異常分布形態基本一致,出露巖性一致,具有尋找與卡而卻卡C區中低溫熱液型礦的潛力。
5.4 成礦事實分析
在破碎蝕變帶內圈出銅礦體1條(盲礦體),含礦巖性為碎裂蝕變二長花崗巖,成礦類型為熱液型。另外地表發現礦化信息較多,如:M26-4磁鐵礦化,品位13%,厚度1.5m;M30磁異常發現輝鉬礦化、孔雀石化。發現的銅礦體和礦化信息,對比分析認為是卡而卻卡礦區C區的延伸段,破碎帶巖性均為晚三疊世花崗閃長巖。根據出露的巖性、磁電異常對比均有一定的相似性,具有成礦事實。
[1]張德全,等。東昆侖地區綜合找礦預測及突破 [M].地質出版社,2002.
[2]古鳳寶,吳向龍,姜常義,東昆侖華力西-印支期花崗巖組合及構造環境 [J],青海地質,1996(2)
[3]張德全等,東昆侖地區綜合找礦預測及突破,地質出版社,2002.6
[4]韓生福,章午生,田生玉,宋恩玉等,青海省第三輪成礦遠景區劃及找礦靶區預測報告,2006
P62[文獻碼]B
1000-405X(2016)-5-40-2
董西鋒(1985~),男,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地質找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