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鹿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二九三大隊廣東廣州510800)
下莊礦田黃沙坑地區鈾礦找礦方向探討
■陳俊鹿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二九三大隊廣東廣州510800)
黃沙坑地區構造發育,熱液活動強烈,伽瑪偏高暈,水中鈾異常暈密集分布,吻合性較好,是鈾成礦有利地區。近年來,在該區黃陂石英斷裂帶上新發現蝕變碎裂巖型鈾礦體。本文通過分析黃沙坑地區鈾成礦地質特征,指出該區今后鈾礦找礦方向:在黃陂石英斷裂帶上尋找蝕變碎裂巖型鈾礦。
蝕變碎裂巖型鈾礦 鈾成礦特征 找礦方向 黃沙坑地區
黃沙坑地區位于下莊礦田西部,根據下莊礦田“北部攻深、南部擴群、兩翼探新”的戰略部署,黃沙坑地區為“探新”地段。近年來,在黃沙坑地區黃陂石英斷裂帶上新發現蝕變碎裂巖型鈾礦體,為該區今后鈾礦勘查工作明確了方向。
下莊礦田位于貴東巖體東部,大東山—貴東EW向花崗巖帶與粵北山字型構造東翼弧之黃陂石英斷裂帶、馬屎山斷裂帶以及油山—下莊新華夏系斷裂帶組交匯復合部位,是國內目前花崗巖型富鈾礦的重要產地。
礦田內巖漿活動頻繁,具有多期多次特點,主侵入體、補充侵入體、中基性巖脈發育。主體巖石為印支期花崗巖[1],巖體分相較好,巖性為漸變關系。中基性輝綠巖巖脈成群成組近東西向分布。礦田東北側和東側為寒武奧陶系淺變質砂巖、板巖及含炭板巖,南側主要為泥盆石炭系砂巖、碳酸鹽巖。接觸帶附近的圍巖均發生不同程度的接觸變質作用。礦田內斷裂構造活動強烈,除早期控巖斷裂構造外,成巖晚期及成巖后斷裂構造非常發育,表現為多期、多階段、多向成群成組出現,主要有北西西、北東東及北北東向3組,這3個方向的斷裂構造控制著礦田內鈾礦床、礦點的展布。
黃沙坑地區位于下莊礦田西部,東接斜子礦點,北東與竹筒尖礦床相連,區內構造發育,鈾熱液活動強烈,是鈾成礦有利地區(圖1)。

圖1 下莊礦田黃沙坑地區地質簡圖
(1.細粒二云母花崗巖;2.中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3.細粒黑云母花崗巖;4.中粒二云母花崗巖;5.粗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6.硅化帶;7.輝綠巖;8.石英斷裂帶;9.異常點)
2.1 巖石
該區出露巖石主要為燕山期的粗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中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中粒二云母花崗巖、細粒二云母花崗巖、細粒黑云母花崗巖等,區內脈巖發育,以輝綠巖為主。巖石圍巖蝕變強烈,普遍發育于構造帶內及上下盤圍巖。區內巖體與侵入體的接觸界線明顯,侵入體呈巖株狀侵入于中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中;巖體間呈侵入接觸,其接觸部位常有異常點分布。巖石接觸邊界部位提供了成礦熱液活動空間,形成了良好的氧化還原環境,而巖脈中二價鐵等低價元素含量高,還原能力強,有助于成礦熱液中碳酸鈾酰離子、硅酸鈾酰離子解體,使鈾沉淀富集[2]。
2.2 構造
區內構造較為發育,并且有多期性和繼承性特點。斷裂具有多次強烈活動、多帶交接復合、錯移特點。按構造展布方向可分為北東及北西向兩組,其中北東向展布的斷裂構造帶為區內的主要控礦構造。
(1)北東向構造。黃陂石英斷裂帶:為區域性成礦、儲礦構造帶,由西南往東北橫貫本區。區內出露長度約5km,寬幾米至幾十米,主要成分有硅化花崗巖、塊狀石英、碎裂花崗巖、角礫巖、糜棱巖、輝綠巖等。由于構造活動的多期性,各種硅質細脈發育,帶中硅質細脈可見有瀝青鈾礦產出。該斷裂構造總體走向為60°~65°,傾向南東,傾角55°~72°。具有分枝、復合,膨脹收縮等特點。
35號帶:總體走向為85°~90°,傾向南東,傾角50°~80°。區內出露長約2km,厚度變化大,最寬達30m,最小約2m。充填物主要是硅化花崗角礫巖、塊狀石英巖等,硅質小脈發育。帶內有礦化或異常點。

圖2 黃沙坑地區1勘探線剖面示意圖
(2)北西向構造。主要充填基性巖脈,以237、236號為主,次為239、242號,該帶總體走向為315~320°,傾向南西或北東,傾角50~70°。該斷裂帶中異常點多,尤其是與硅化帶交切處,鈾礦化明顯,可見鈾的次生礦物。
2.3 鈾礦化特征
近年來,對該區的成礦規律、礦體產狀與規模有了新的認識,區內的鈾礦化嚴格受構造和巖性控制,構造控制鈾礦明顯,主要鈾礦化類型為蝕變碎裂巖型,為下一步找礦工作確立了方向。
(1)礦體特征。蝕變碎裂巖型礦體形態主要為脈狀、透鏡狀,礦體產狀與構造產狀一致(圖2)。主要分布在黃陂石英斷裂帶及其下盤次級構造中。礦體規模一般與蝕變碎裂巖帶、破碎帶的發育規模相關,在鈾熱液活動強、蝕變強的部位能形成大礦體。礦體受反接及重接復合軌跡的控制,主要呈薄板狀賦存于構造內與上下盤附近,大礦體比較穩定,小礦體平行大礦體成群產出。
(2)礦石特征。區內礦石礦物共生組合簡單,金屬礦物有瀝青鈾礦、黃鐵礦、黃銅礦、赤鐵礦、閃鋅礦;脈石礦物有石英、螢石和方解石;次生礦物有鈣鈾云母、銅鈾云母、硅鈣云母、銅藍。礦石結構較為簡單,瀝青鈾礦多呈顯微球粒狀、葡萄狀、腎狀等結晶形態,礦物以膠狀結構為主,交代殘余結構、鑲邊結構次之。礦石多為片狀、條帶狀構造。
(3)圍巖蝕變。礦區主要圍巖蝕變有綠泥石化、高嶺土化、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硅化、碳酸鹽化、赤鐵礦化、電氣石化及褐鐵礦化等。賦礦或近礦圍巖一般較為破碎,多為蝕變碎裂巖或硅化碎裂巖,與鈾礦化有關蝕變:硅化、黃鐵礦化、赤鐵礦化和少數絹云母化及褪色化。
黃沙坑地區位于黃陂石英斷裂帶與上洞斷裂帶的夾持部位,區內白水寨補體、中基性巖脈為區域鈾礦化提供鈾源物質、熱液條件及鈾活化富集空間[3]。其東鄰竹筒尖鈾礦床,而竹筒尖鈾礦床是下莊礦田蝕變碎裂巖型鈾礦的集中區。
黃陂石英斷裂帶是控制下莊礦田的區域構造,規模大、延伸長,斷裂帶分枝復合、膨脹收縮,產狀變化非常明顯,充填白色塊狀石英、硅化碎裂巖、碎裂巖及硅質脈等,蝕變碎裂巖是鈾礦化有利圍巖,鉆孔揭露黃陂石英斷裂帶時發現有工業鈾礦體,也說明黃陂石英斷裂帶不僅是區域上的導礦構造,同時也是含礦構造,具備了形成好礦大礦的成礦空間。
下莊礦田黃沙坑地區花崗巖體斷裂構造活動強烈,巖石蝕變明顯,區內有多次富鈾熱液活動,是鈾成礦有利地區,區內黃陂石英斷裂帶控礦、導礦,同時也含礦,蝕變碎裂巖是鈾礦化有利圍巖。因此認為,在黃陂石英斷裂帶上尋找蝕變碎裂巖型鈾礦是該區找礦工作的一個重要方向。
[1]賴中信,等.南嶺下莊地區鈾成礦條件及找礦新思路 [J].鈾礦地質,2010,26(5):277~282.
[2]王學成,章邦桐,張祖還.暗色巖脈與鈾成礦關系研究 [J].礦床地質,1991,11(4):359~370.
[3]賴中信,王娥.下莊礦田竹筒尖地區花崗巖型熱液鈾礦床定位條件分析 [J].鈾礦冶,2011,30(2):109~112.
P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5-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