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秋萍+徐穎婕
許多寶寶可能有這樣一件異常迷戀、愛不釋手的物品,一條毛巾、毯子、一個奶嘴或是一個毛絨玩具,走到哪就帶到哪。有些父母對此顯得非常無奈,總想方設法要讓寶寶戒掉這個“陋習”。其實,這并非一個負面現象,也完全不用刻意避免。
什么是戀物情節?
早在約六十多年前,英國兒科醫生唐納德·溫尼科特就將這些被孩童所依戀的小物件定義為“過渡性客體”,一般它們都有這樣的共同點:柔軟溫暖、可以移動,它們的作用是替代母親給予孩童溫暖和安全感。
我在生活中遇到過很多父母前來咨詢,他們大多因為孩子的“戀物”問題而頭痛不已,其實這是一種非常正常的心理現象,是每個個體在心理發育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階段。這些過渡性客體能幫助孩子們對抗焦慮、寂寞,給孩子以安全感,幫助他們安然入睡。
為何 這些“小物件”難以取代?
要講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解釋一下何為客體與自體?自體即“我”自己,客體則是與自體對應的,與“我”建立關系的外部世界的萬事萬物。對于寶寶來說,母親的愛是最早的客體。
在寶寶還未出生時,他生活在媽媽的子宮里,與媽媽形影不離。心理學家梅蘭妮·克萊因認為,嬰兒在子宮內處于一種完美的狀態,但出生的那一刻,對他來說是第一次創傷:分離,寶寶開始認識到母親并非完全屬于自己的,她也會疲勞,也會暫時離開自己。這個時候,就需要一些能夠充當母親替代物的物件或玩具來尋求安慰,它們可以在母親暫時離開的時候,替代母親的角色給兒童提供溫暖和安全感。
所以說,這些被寶寶們迷戀的柔軟小物件,是母親的“替身”,暫時給寶寶等價的溫暖關懷與撫摸,這也正好解釋了為何大多的過渡性客體,都是柔軟的毛巾或毛絨玩具——因為當寶寶撫摸著它們的時候,就像媽媽撫摸著自己一樣。這些柔軟小物件,往往還帶有一些母親的氣味或聯系。所以依戀物品,或許也是一種潛臺詞,即寶寶希望獲得媽媽更多的陪伴。
戀物≠壞事
寶寶的戀物,跟成年人的“戀物癖”并不等同,因此,寶寶的戀物不等同于一件怪異、亟須糾正的事情。
有時候,它們是寶寶成長經歷中的一個標志而已。比如安撫奶嘴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依戀物件,有不少研究支持寶寶使用安撫奶嘴,因為它能更好地幫助寶寶度過口欲期。在斷母乳的時候,也可以通過安撫奶嘴來幫助寶寶度過斷奶時的焦慮。
其次,它們也能更有效地幫助寶寶度過分離危機。許多研究者發現依戀物件往往會在寶寶面臨分離、喪失的時候出現,比如斷奶、分床、入園、親人離開等階段。對于這些階段的寶寶來說,依靠“過渡性客體”比如一個毛絨玩具或一條毯子,可以減緩沒有母親陪睡而產生的焦慮感,獲得一定的安全感,同時還能幫助他形成獨立的自我空間。
這樣看來,這些小物件,是不是還挺有用的?而且,寶寶還會發現媽媽有時候會因為某件客觀事件而不得不離開自己,而這些過渡性客體則是完完全全屬于自己的,是不會消失的,它們是可控的、安全的。所以,此時強制性地奪走寶寶的依戀物,或千方百計戒除,才是最致命的。不僅會引起一場不小的哭鬧,而且寶寶會長期處于壞情緒、憤怒、沒有安全感中。
戀物情節,會伴隨寶寶一生嗎?
看到這兒,有的父母可能會問,這些寶寶目前所迷戀的小物件,到底會跟隨寶寶多久呢? 答案是也許會很久。大多數人對過渡性客體的依戀會在2~5歲時消失,因為隨著成長,寶寶的關注點和興趣會逐漸豐富并轉移,那時候依戀物件的吸引力就沒有那么強了。但有些寶寶在日后入園階段,或暫時離開親密養育者,獨自出遠門時,他們會突然特別依賴依戀物件,因為這個時候,依戀物件能給孩子一種父母還在身邊的感覺。
這種童年早期的記憶,確實會延續到成年之后。事實上,不少人在成年后,依舊會離不開孩童時期的依戀物件。美國的兒童發育行為學專家芭芭拉·霍華德發現,多達25%的女生在上大學時會帶上兒時的“過渡客體”。我自己剛進大學,搬進寢室的第一天,就發現隔壁床的室友抱著一只破舊的兔子布偶來寢室。
因此,即使寶寶的依戀物件看上去破破爛爛或者臟兮兮的,最好也不要輕易用同一款式的新物件來替代。因為全新的物件會破壞寶寶體驗的連續性,損毀這個物件對寶寶的意義。
物質補償,更需要父母反思
忙碌而快節奏的現代都市生活,作為雙職工家庭的一份子,不少父母難以保證足夠的時間去陪伴寶寶。我最不愿看到的,但是也經??吹降谋闶巧钪杏行└改福驗樽约翰荒芘惆閷殞?,就用一些物質作為補償,比如給寶寶一個裝滿游戲的平板電腦,這樣就可以讓寶寶安安靜靜地一個人去玩,避免了孩子的“打擾”,父母就有自己的空間和時間去做自己的事情了;或者父母無法滿足寶寶提出的陪伴性需求,如把“一起去游樂園”等價轉換為“送一個玩具娃娃”。這時,作為“補償”的玩具,也是一種過渡性客體,寶寶無法在父母身上獲得的溫暖和安全感,就有這些暫時性的“替身”來完成。
幼年早期的過渡性客體,是寶寶的一種適應性行為代償,很正常,但是隨著他逐漸長大,卻依舊需要不斷地去尋找各種過渡性客體,那么這時候就有問題了,而且這個問題大多不在于寶寶,而在于父母。此時爸爸媽媽或許需要進行一下自我檢討,看看是不是自己缺乏耐心和關心惹的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