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緒磊+徐穎婕
提起產后頭痛,你腦海中的第一個想法是什么呢?會不會認為這只是個小問題,只要好好休養就能解決?可有時候,并沒那么簡單。在過去的一年間,我所在的科室就接待過兩例產后發生的致死性頭痛,這不得不讓人對此警醒。
顱內靜脈竇血栓惹的禍
產后發生的致死性頭痛,一般是因為新媽媽出現了顱內靜脈竇血栓。顱內靜脈血栓形成,是指腦內的靜脈血流回流受阻,導致顱內靜脈竇和顱內靜脈的血栓形成。它的致病病因十分復雜,發病機理也尚未被弄清楚,一般被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大類。
顱內靜脈血栓形成后,幾乎80%的患者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頭痛,相當一部分人僅僅只有頭痛。如果不予重視的話,隨著病情的進展,可以出現癲癇、意識改變、一側肢體活動障礙或者受限等情況。由于血栓形成的位置不同,癥狀和體征是有不同的。
血栓的4大種類
根據血栓部位的不同,顱內靜脈血栓形成可分為4個大的類型。
●海綿竇血栓形成
此類血栓形成多是因為眶周、鼻部和面部的化膿性感染或全身感染所致,很多患者都有過“危險三角”的擠壓史。具體癥狀有發熱、頭痛、惡心嘔吐、意識障礙等感染中毒的癥狀。這類的預后最差,死亡率曾經高達90%。現在隨著診療技術的提高,死亡率也下降至50%左右。
TIPS:什么是危險三角?
危險三角指鼻根部到兩側嘴角之間的連線所形成的一個三角形區域,出現在這個部位的任何粉刺、疥癰都不能隨意擠壓,鼻竇炎也應該及時就醫治療。
●上矢狀竇血栓形成
此類靜脈血栓形成中最常見,多見于產后,尤其是產后1~3周的產婦,但不僅僅只局限于產后,在妊娠期、口服避孕藥的女性,嬰幼兒和老年人中也可以發生。病因多與感染無關,可能與雌激素的變化有關。對于處于產褥期的新媽媽來說,此時她們的血液處于高凝狀態,遇到誘發因素會導致靜脈竇血栓形成。這類患者除了頭痛外,還可以發生癲癇或精神障礙。老年人發生這類病情時,有時僅有輕微的頭昏、眼花、頭痛、眩暈等癥狀,極易誤診。
●側竇血栓形成
包括橫竇和乙狀竇血栓形成,病因常常是化膿性乳頭炎或中耳炎引起,主要表現為顱內高壓癥狀和局部神經癥狀,都與感染有關。所以,耳朵后面的乳突部位出現的疥、癰等,也不要自行擠壓,以防感染。
●大腦大靜脈血栓形成
多為非感染所致,以顱內壓高壓癥狀為主,如頭痛、嘔吐、嗜睡、意識障礙等。病情危重時,出現昏迷、高熱等。由于大腦大靜脈是接受大腦深靜脈回流的主干靜脈,預后也差。
產后頭痛,還請盡早就醫
由于種種原因,人們對于產后頭痛的認識依舊不足,一些新媽媽不把它當一回事,因此釀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劇。比如去年我接觸到的兩例致死性頭痛,其中一位在剖宮產術后第7天出現頭痛,但當時她去的醫院未查出異常,4天后頭痛欲裂,并且突然昏迷、抽搐,送醫后搶救失敗;另一位順產后第11天的時候出現頭痛,本人及家人未予重視。頭痛4天后痛得“撕心裂肺”,送到醫院后不久就開始全身抽搐。雖然醫生很快就診斷為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予以了抗凝治療,但最后還是沒有挽救過來。
所以,對于產后頭痛,我們不得不提高警惕。顱內靜脈竇血栓的最終確診需要患者去醫院進行CT檢查,或者腦血管數字造影(DSA),或者使用MR或MRV,其中MRV是目前公認的無創性檢查腦靜脈血栓的最好方法。如果有條件的話,使用DSA(腦血管數字造影),可以直接顯示血栓的部位,是診斷顱內靜脈血栓形成的金標準。但這個方法具有一定的創傷性,且價格昂貴,在臨床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我們該如何治療?
過去,人們對這類疾病認識不清,診斷和治療都難以跟上去,預后很差。但隨著診療技術的提高,尤其是隨著MRI、MRA和MRV的廣泛使用,正確診斷率不斷提高,及時有效的抗感染和抗凝治療,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有些早期患者完全康復后,可以不遺留任何后遺癥。目前臨床上一旦確診感染性血栓形成的患者,會給予強有力的抗感染治療;對于非感染性血栓,則予以抗凝治療。其中,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U,每天兩次,有助于阻止血栓擴大,使閉塞的血管部分甚至全部疏通。目前,國內外的專家都認為這個辦法安全、有效。肝素治療2周之后,還應該口服抗凝藥3月。
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后如果發生了誤診或誤治,極易導致死亡。因此,如果新媽媽產后出現了頭痛時,可千萬別把這種頭痛當成感冒,一定要及時就醫。如果在門診時有醫生建議做核磁共振,也千萬別認為這是過度治療。懷孕生產就像一場長跑,即使沖過了終點線,結束后也不能立即松懈下來,不錯過任何一個異常信號,讓自己慢慢恢復到正常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