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友清,伍洪營,趙友福,劉勇軍,刁陽光
(1.四川省寧南縣林業局,四川 寧南 615400;2.四川省涼山州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四川 涼山 615000;3.四川省涼山州林業局,四川 涼山 615000)
?
長角豆在金沙江干熱河谷不同海拔的表現初步研究
趙友清1,伍洪營2,趙友福1,劉勇軍3,刁陽光2
(1.四川省寧南縣林業局,四川 寧南 615400;2.四川省涼山州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四川 涼山 615000;3.四川省涼山州林業局,四川 涼山 615000)
針對長角豆在金沙江干熱河谷不同海拔的表現進行了試驗研究,結果表明:長角豆在金沙江干熱河谷,其生長量隨海拔升高,年均溫降低而降低。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在該區域發展長角豆,原則上燥熱亞區—干熱亞區間海拔高度應控制在1400 m以下。同時,因當地具有小氣候變化多樣的特點,還應參考具體地段的年均氣溫,選擇區域的年均氣溫應滿足在18.0 ℃以上。
長角豆;金沙江干熱河谷;海拔高度
金沙江從涼山州東南緣繞過,流經會理、會東、寧南、布拖、金陽及雷波6縣,該區金沙江干熱河谷區位于北緯26°03′~28°32′之間,這一江段全長560 km。金沙江由于第四紀之后新構造運動的強烈抬升和河流的急劇切割,以致形成該區干熱河谷峰巒重疊,河谷深邃,相對高差大的地貌特點。且由于流域長,上下游即使海拔相同但其干熱程度上卻有較大差異,在立地類型劃分上,將本區干熱河谷劃分為燥熱亞區、干熱亞區和偏干亞區。干熱程度、造林樹種的選擇難度、造林難度自燥熱亞區至偏干亞區逐漸降低。為選擇適宜于本區造林的樹種,在開展長角豆引種試驗中,針對金沙江干熱河谷的特點,為了解長角豆在本區不同海拔高度的生長情況,以確定出本區適宜發展的海拔范圍,為今后在本區生態治理中推廣該樹種提供參考,在進行其它相關試驗的同時,一并開展了長角豆在本區主要地段對海拔高度的反映的試驗。
2.1試驗區自然概況
根據本區干熱河谷分布情況,本試驗根據不同亞區特點,選擇在干熱亞區的寧南縣的葫蘆口鎮和燥熱亞區會理縣的通安鎮進行。兩地自然概況大致如下:
葫蘆口鎮試驗區海拔段在800~1400 m,該海拔段年平均氣溫變幅在18.5~21 ℃之間,年極值最高溫變幅在35~40 ℃,極值最低溫變幅3~5 ℃,≥10℃年活動積溫6500 ℃左右,無霜期變幅340~360 d;降雨量主要集中于6~9月,干旱期長,降雨量僅650~800 mm,且90%集中于雨季,年蒸發量2500 mm以上。
試驗區受氣候及人為活動影響,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現殘存植被均為次生的稀樹灌叢,保存的喬木樹種以攀枝花為代表,主要生長于溝谷及四旁。荒山生長的灌木樹種主要有小葉羊蹄甲、黃荊、金合歡、車桑子等一些耐旱性強的植物。草本植物則主要有扭黃茅、擬金茅、臭根子草等。
試驗區土壤在沿金沙江邊,亦即800~900 m海拔處主要為坡積或洪積的石骨子砂土,石礫含量在65%左右,土壤透氣性好,但保水、保肥性差;900 m以上主要為燥紅土,此種土壤熟化程度低,土壤結構差,雨季土壤含水量高時粘重,旱季土壤水分虧缺時板結,素有“雨天一包糟,旱季一把刀”之稱,肥力低下。
會理試驗區位于涼山州的金沙江上段,海拔1700~1900 m,在立地類型劃分上屬本區的燥熱亞區,該海拔段在本區屬金沙江干熱河谷的上限,雖然多年平均氣溫在17.3 ℃左右,但因試區處于金沙江的迎風面,受金沙江河谷的干熱風的直接影響,大于等于10 ℃年活動積溫仍高達4500 ℃;多年平均降雨量則僅在600 mm左右,氣候十分干燥。
本試驗區屬人為活動較頻繁的區域,1700 m海拔試驗地為宜林石骨子荒山,試驗地上殘存的植物喬木為生長不良的散生云南松,草本植物為黃茅,蓋度在40%左右;1900 m海拔段地類為農業已不能耕種的棄耕多年的荒地,土壤為紫色石骨子土,土壤石礫含量在50%左右。地埂邊殘存植物主要為團狀生長的馬桑,草本植物主要為野青茅、香茅、鬼針草,蓋度在40%左右。
2.2試驗材料及試驗方法
(1)試驗材料。試驗造林所用苗木均系種子培育的同一批實生苗,整地采用穴狀整地,雨季造林,造林后每年分別在雨季初的6月和9月底雜草種子成熟前各進行一次撫育除草,并結合6月除草每株補充施復合肥150 g。
(2)試驗方法。根據寧南、會理兩地的具體條件,為確保試驗數據的可靠性,并考慮或因氣候的不確定性即使因部分造林苗木死亡,亦能使未死亡的苗木能滿足分析樣本的數量,每一海拔段分別設置3個試驗小區,即3次重復,每一重復初植造林株數150株。造林后對每株苗木定位編號,每年于11月苗木基本進入休眠時測定樹高、地徑,連續觀測4年。在每次調查時,剔除死亡后補植的苗木,只對從初植起一直成活生長的苗木進行調查,試驗分析數據為試驗末期調查株的樹高、地徑凈生長量,同時對相關因子進行調查。分析方法采用數理統計分析。
長角豆在不同海拔的生長試驗結果分析見表1、表2、表3。

表1 不同海拔試驗結果統計分析
注:分析表中“**”,示差異極顯著,“*”示差異顯著。下同

表2 不同海拔高度高生長差異比較

表3 不同海拔高度徑生長差異比較
通過對不同海拔高度生長分析表明,長角豆在干熱河谷不同海拔高度其生長差異是十分顯著的。無論高、徑生長均以較低海拔最好,高海拔最差。同時經觀查,在所有海拔段中,試驗期內只有800 m海拔段有15%的植株開花。
(1)長角豆引種到金沙江干熱河谷地區在在800~1900 m不同海拔段的試驗分析可以看出,800~1100 m海拔段較其它海拔高度生長的長角豆,無論高、徑生長均有極顯著差異,而1400~1900 m間雖有差異,但其差異均不顯著。
(2)不同的海拔高度因其氣候,主要是氣溫的的明顯差異,低海拔與高海拔年均氣溫相差3.5 ℃左右,反映在長角豆生長總體趨勢是長角豆的生長隨海拔升高而降低。試驗結果表明長角豆是一個較喜溫的樹種,其生長發育對氣溫的要求較高。
(3)根據初步試驗結果,今后若發展長角豆,在確定發展區控制海拔時,原則上在該區的燥熱亞區—干熱亞區間海拔高度應控制在1400 m以內,但因不同江段所處的緯度不同,且地形地貌亦發生相應變化,從而形成本區在小氣候上,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點,故除考慮海拔高度外,還應重點參考相應地段的小氣候特點,以年均氣溫為重點參考指標,建議選擇年均氣溫18.0 ℃以上的區域種植。
[1]徐裕華,王宗德.西南氣候[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1.
[2]吳中倫.國外樹種引種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3]彭家榮,周偉,刁陽光,等.抗逆樹種長角豆不同品系在金沙江干熱河谷的適應性初步研究[J].綠色科技,2015.
2016-06-29
趙友清(1975—),女,工程師,主要林業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
S481
A
1674-9944(2016)15-00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