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紹鵬,王江萍
(武漢大學 城市設計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
基于園林學視角的美麗鄉村規劃建設探析
——以古人墩村為例
陳紹鵬,王江萍
(武漢大學 城市設計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圍繞當下最熱門的美麗鄉村建設問題,從美麗鄉村的定義出發,對美麗鄉村的地理差異、文化差異、經濟差異進行了闡述,從園林學視角對鄉村的生態性、文化性、地域性和可持續性進行了相關的解讀。以古人墩村美麗鄉村的建設為例,從園林學的角度探討了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相關的建議,以期為相關的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參考。
園林學視角;美麗鄉村;生態性;文化性;地域性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藍圖,美麗鄉村建設是新時期下新農村建設的延續和升華,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環節。在美麗鄉村的建設浪潮下,很多地方建設了屬于自己的美麗鄉村,也成為聯系著城市和鄉村的紐帶。而在大規模的美麗鄉村建設中,由于建設步伐過快,忽略了鄉村最本質、最關鍵的要素。基于此,本文試圖從園林學的角度去思考,結合案例探析美麗鄉村建設需要注意的問題。
2.1社會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對建設美麗鄉村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很新的思想和論斷。2012年農業部發布了《關于開展農村綜合改革示范區試點工作的通知》,開展了以美麗鄉村建設等十項主要改革重點的示范試點[1]。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美麗鄉村。
2015年4月29日《美麗鄉村建設指南》發布。對美麗鄉村的村莊規劃和建設、生態環境、經濟發展、公共服務和鄉風文明等建設提出了相關要求[2]。指出村莊規劃原則應因地制宜、村民參與、合理布局、節約用地。
2.2人文背景
美麗鄉村大家已經耳熟能詳,究竟什么樣的鄉村是美的,美麗鄉村美在何處?是否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墻”、“文化雕塑”、“文化長廊”等文化景觀就意味著美,是否將城市中的景觀模式搬到鄉村建設中,鄉村景觀城市化就是美?
2015年頒布的《美麗鄉村建設指南》對美麗鄉村的定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規劃科學、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宜居、宜業的可持續發展鄉村[2]。定義更大程度是從國家層面,宏觀的角度去界定美麗鄉村,顯得粗略和寬泛,而具體如何在實踐中實施,涉及較少。
對于什么是美,中國先秦的哲學家們有著自己非凡的見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老子認為,最自然的才是最美的,美要合乎自然之道,體現自然無為,這也是最重要的審美標準和境界。老子追求的是一種,“復歸于樸”的狀態,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的自然純樸狀態之美,反對違背自然的矯揉造作之美。
美麗鄉村建設不是作秀,而是要讓農民能夠更好、更有質量地生活。李迪華教授認為:鄉村因為自然、生活、自然與生活的和諧,以及包含了人類生命的心靈基因,才如此美麗。無論是否生活在鄉村,都與自然、鄉村有一種天然的聯系,只是很多時候這種聯系沒有被激發出來[4]。
2.2.1美麗鄉村的地理差異
土地是人們賴以生存的載體,不同的地區承載著不同的生活印記。中國面積遼闊,包含著多種地貌特征,自然衍生出各種帶有明顯地域特征的鄉村聚落。有逐水草而居,不被一地牽絆的草原居民(圖1);有生活在丘陵或平原地區,安土重遷,精心料理家園的內陸居民(圖2);有傍水而居,熱愛海上追逐冒險的沿海居民等。地理差異和生活環境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反過來人的活動又影響著土地環境。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著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也產生著不同的文明形式和鄉村景觀形式。
2.2.2美麗鄉村的文化差異
三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不同的鄉村文化差異是巨大的,但卻承載著當地的精神氣質和文化特性,是一代代本土居民思想與當地文化的沉淀。美麗鄉村之美源于其特定的環境美、生態美、特色美,人文美、整體美。可以將鄉村的文化簡單地理解為一種符號。這種符號不僅包括鄉間的語言文字、地標建構筑物、鄉土的禮儀與習俗,也包含著鄉鄰之間的共同的情感和認知。

圖1 逐水草而居的草原居民

圖2 安土重遷的內陸居民
園林學在建造中講求縮移模擬,因此,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應該將鄉村的符號及特異性在建設中體現,在一個小的范圍內凸顯鄉村的記憶符號。在文化差異巨大的中國,美麗鄉村建設更大程度上應該是文化的復興,應該是精神信仰,行為方式在美的方面的復興與升華。
園林學是研究如何合理運用自然因素(特別是生態因素)、社會因素來創造優美的、生態平衡的人類生活境域的學科[5]。
3.1園林學視角下的生態性
景觀生態學將鄉村景觀視為建立在自然景觀基礎上的復合生態系統,研究對象包括鄉村生物、生境, 農田、農業、濕地景觀、景觀多樣性、人居環境等。
目前鄉村面臨著生態環境減弱、污染嚴重等問題,園林學者在村莊的規劃設計中應該著重保護鄉村的生態環境,通過對鄉村的環境進行改造,有效地控制鄉村生態環境的減弱、控制鄉村的點狀污染以及面源污染,遵循生態發展的規律,展現鄉村的生態優點,從園林的角度推進鄉村的生態文明建設。
3.2園林學視角下的地域性
對園林人而言,鄉愁不單是兒時的回憶、親人的溫情,鄉愁是一種味道,一種田園詩般的味道。鄉愁是美好的風景,是地域文化的傳承和弘揚[6]。
鄉村的地域性包含著情感記憶、地域特征和生活特征等多方面的要素。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當地居民對生活的空間和場所,對山水植物建筑這些園林構成的基本要素有著其他人難以感知的鄉土情懷。這些要素不僅依附在特征性的建筑、古樹名目、山水之中,也依附在飽含著地域情懷的文化認同和地域認同之中。
3.3園林學視角下的文化性
園林學視角下的文化,更加注重的是鄉土文化。我國的鄉土文化源遠流長,它產生并服務于農耕社會[7]。從陶淵明的“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歸園田居》)到孟浩然的“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過故人莊》—孟浩然),均從文化的視角展現著鄉村的園林之美。
園林視角下的鄉土文化不僅包含傳統文化形態,還包含農村精神信仰、交往方式等內容。古典園林中時常會用到牌匾、對聯等能突出園林文化特征的元素,一方面文字可以很好地傳達該地的獨特個性,另一方面牌匾、對聯等本身就是文化特質的一部分。美麗鄉村中的文化應該區別于同質化的鄉村文化,而更加突出鄉土的血脈。尊重和延續具有特性的鄉土文化,使美麗鄉村更具本土性和多元性,使鄉土民情得以留存,使鄉民之間更具親和力和自豪感。
3.4園林學視角下的可持續性
可持續的設計理念包含多方面的含義,園林學主要注重其自然生態方面的可持續性,其本質是揭示人和自然之間的相處關系。掠奪式的發展模式會讓鄉村逐漸衰敗,美麗鄉村建設應綜合考慮鄉村的生態環境、鄉村的特色風光,將景觀與鄉村的特色結合起來,找到人和鄉村和諧共存的方式。
生態方面的可持續應關注生態平衡、環境和生物的多樣性,合理地利用可再生能源,改變“人類中心”的誤區,樹立“永續利用”的觀念,建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關系。發展生態農業,將現代的科技知識與農業技術結合,使之成為具有生態合理性良性循環。
4.1古人墩村的相關概況
古人墩村位于湖北羅田,地處湖北省東北部、大別山南麓,是一個有著"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村,自然環境優越,有著較好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如宋代的余氏祠堂、孝子墳、孝子祠、孝子牌坊等(圖3、圖4、圖5)。

圖3 孝子祠

圖4 孝子墳

圖5 孝子牌坊
4.2美麗鄉村建設的生態性
在古人墩村莊建設過程中,充分地體現了鄉村的生態性。村莊布局與山體、山形、溪流、河道形成有機的結構,或背山臨水、或枕山面水、或依山跨水,與自然山水相融合,充分依托現有的景觀資源進行綠化建設,綠化建設顯山露水,體現農村山水風貌特色(圖6、圖7)。

圖6 現狀場地節點平面

圖7 改造后場地節點平面
在河道治理方面,注重保護生物多樣性,多采用自然緩坡入水,還原自然生態駁岸(圖8),沿河岸建設濱水步道,配置濱水植物,以垂柳、烏桕等基調樹種,結合觀花地被植物營造可游可憩的親水步行空間。植被采用適地適樹原則,注重季相變化,創造怡人的景觀環境。

圖8 水塘改造前后對比
在植物種植方面,首選鄉土植物,有選擇地引入部分外來植物;其次,加強地被植物的種植,以期構成預期的生態群落。充分利用建筑周圍空地閑置地等,栽植本地盛產的果木等經濟作物或觀賞植物,如葡萄、梨、李、桃等,增加農民經濟收入的同時提高建筑周邊環境美觀性(圖9)。實現春季有花,夏季有果的美好景色,在實現“庭院經濟”的同時,實施“庭院美化”工程。

圖9 護坡改造前后對比
4.3美麗鄉村建設的地域性
在地域方面主要針對當地居民所生活的場地和場所記憶進行針對性的改造設計。強化地方認同和地方感知,留住鄉愁。主要體現在建筑及建筑的空間改造方面。
在建筑改造方面,對村域范圍內具有一定保留價值的歷史建筑,對其破損墻面進行原真性墻面修復,以保留村莊的文化地域特色,并有利于地域文化的傳承與保留。新建居住建筑通過門廊、窗子、窗楣、門等在顏色、形式上的處理與原居住建筑取得協調統一,并采取傳統建筑的設計元素表現地方特色和文化,使空間具有識別性和領域感。對于當前住宅形成的巷道空間,在盡可能保留原有肌理的情況下,可以通過空間的梳理,使其在空間上更加開合有序;景觀上,可以通過綠化種植、景觀構筑物的空間開合等使環境形成統一有序的整體。
4.4美麗鄉村建設的文化性
鑒于傳統民間文化在逐漸消逝,公共文化空間逐漸弱化。農村文化設施存在分布不均、效益不高、不夠實用、同質化較普遍等問題。古人墩村結合自身特點,重視對鄉土文化的傳承與重構,盡量避免農村文化建設中出現上述問題。古人墩村鄉土文化的構建,重點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保護,以及確立傳統與現代融合的農村新型文化樣態。
根據村莊用地規劃以及當地的地形地貌特征,依托豐富的人文景觀(孝子祠、孝子牌坊等)建設文化景觀風貌區。在孝子祠南面設置休閑廣場,作為村民鄰里交流感情,組織活動的區域,同時結合對面山體設置小游園,營造一個可供休閑娛樂的活動空間。廣場結合孝文化設置24孝浮雕墻,以及中心景觀雕塑,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觀。廣場作為村內集會、活動的空間,設置花缽和綠籬,濱水區域設置親水平臺,休閑坐凳及小品,供村民品茗下棋,體現農家文化,滿足村民求知、求樂、求美的需要(圖10)。

圖10 古人墩村鳥瞰效果示意
在景觀環境設計方面,設置“四個主要景觀節點”:古人墩村委會的入口景觀空間,利用孝子祠,修建入口廣場,供人流集散和集會使用,該處作為中心村灣的景觀開端;孝子祠至村委會道路兩側建設道路綠化景觀,配置開敞的小游園和文體健身廣場,該處作為中心村灣的主體景觀,同時設置具有鄉村特色的體驗景觀,包括菜畦體驗園和果園體驗園;村莊廟宇作為另一處主要景觀,供有人參觀以及村名祭祀活動之用;古人墩水庫沿途的水景及小型活動場地,作為中心村灣的景觀延續;居住區的附屬綠地附近建活動廣場,主要供居民日常休閑活動需要,作為中心村灣的景觀基礎(圖11)。

圖11古人墩村建設平面
4.5美麗鄉村建設的可持續性
4.5.1環境上的可持續
在古人墩美麗鄉村建設中,環境的可持續一方面是對村莊污水、廢棄物的可持續利用,對于人畜糞便采用沼氣池氧化處理繼而作為農業綠肥,固體廢棄物集中收集后進行處理。另一方面引導村民進行宅前屋后綠化,種植板栗、甜柿等經濟果樹。庭院綠化以經濟植物為主,兼顧觀賞、收益、遮蔭等要求。對水塘進行清淤和加固,對破損塘埂采用生態方式修葺,水塘周圍植樹種草,營造特色鄉村水體景觀。各個庭院綠化、水體、大型綠地、山體形成點、線、面、體相結合的景觀空間,展現農村新風貌。
4.5.2經濟產業上的可持續
作為旅游型的鄉村,其經濟上的可持續可以理解為低影響的開發模式,但低影響開發并不阻礙村民致富,相反它聚焦的是挖掘地方的產業特色,讓村民有所依靠。河鋪鎮總體規劃對古人墩定位為,重點發展觀光農業,特色鄉村旅游,特色農產品初加工(山野菜、中藥材、甜柿等),旅游產品加工、歷史人文、自然山水風光休閑旅游。
作為大別山生態旅游線路上的重點村莊,擁有著獨特的地理人文資源,現狀古人墩村主要產業為板栗、茯苓、天麻等經濟作物。因此古人墩村在注重旅游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更應該注重的傳統的保護和延續,應以自然生態系統的景觀為背景,圍繞農林生態系統的為第一生產力和以自然生態系統為基礎的人工生態景觀發展。合理地配置生態旅館、生態飯店及生態交通,在不影響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的前提下,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實現經濟產業上的可持續發展。
園林學視角下的美麗鄉村建設涉及多學科多門類,但同一目的就是如何讓鄉村更美麗。在城市化進程飛速的時代,美麗鄉村不應是標語式的吶喊,而應是一方守衛著生產生活和心靈之美的樂土。相比城市在快速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美麗鄉村的建設更應加強其在生態、文化、地域和可持續的關注度,使美麗鄉村規劃建設真正能留住鄉村中的美,使生活其中的鄉民生活得以改善和提高。
[1]李愛紅.對《美麗鄉村建設指南》國家標準的幾點思考[J].北京農業,2015(32):200~202.
[2]李正權.美麗鄉村建設之隨想:我讀《美麗鄉村建設指南 [J].大眾標準化,2015(6):18~21.
[3]陳國雄,史建成.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美學詮釋[J].江西社會科學,2012(8):36~40.
[4]李迪華.小農經濟智慧與鄉村文明復興[EB/OL].http://www.toptour.cn/tab1648/info226273.htm.
[5]李景奇.走向包容的風景園林:風景園林學科發展應與時俱進 [J].中國園林,2007(7):85~89.
[6]胡燕磊.讓美麗鄉村建設留住鄉愁記憶[J].農家科技,2015(4).
[7]雷煥貴,李衛朝,段云青.鄉土文化在農村治理中的功能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51~54.
2016-06-22
陳紹鵬(1990—),男,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風景園林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王江萍(1963—),女,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園林景觀設計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TU986
A
1674-9944(2016)15-01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