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躍輝
(福建省榕樹王園林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福建 廈門 361012)
?
城市山地公園主題特色的營造
——以大田縣中央蘇區公園規劃設計為例
蔣躍輝
(福建省榕樹王園林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福建 廈門 361012)
指出了城市山地公園的開發建設迫切需要創新設計,可在傳統山水理法基礎上,挖掘地域文化,營造特色主題,賦予城市山地公園以新的生命力。基于此,以大田縣中央蘇區公園規劃設計為例,探討了城市山地公園主題特色的營造。
山地公園;主題營造;地域文化
隨著城市版圖的擴展,越來越多的郊野山地納入城區范圍,風景園林設計師們也將目光投向山地,尋求設計更多的城市綠地空間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游憩活動需求。在寸土寸金的時代,山地公園的開發建設將是城市綠地發展的趨勢,但是山地公園一般地形較為復雜、高差大,可供開發的平地少,這一特性也給山地公園開發建設帶來一定的難度。
當前,城市山地公園的開發建設迫切需要創新設計,探索多元化發展空間,主題特色的營造將成為設計重點。在傳統山水理法基礎上,挖掘地域文化,營造特色主題,賦予城市山地公園新的生命力,既凸顯山林野趣的自然特色景觀,又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城市的歷史文化相結合,不但在轄區上屬于這個城市,而且在地域文化的傳承上更能保持一致。
大田縣位于福建省腹地中心地帶,平原較少,“九山半水半分田”就是該縣地貌的一個形象寫照。作為一座古老而又年輕的縣城,城區現有的公園綠地較少,大田縣政府決定將城區中北部的赤巖山開發建成為一座滿足休閑、健身需求的城市主題公園。 2013年初,筆者參與并負責設計了赤巖山公園,通過對大田縣歷史文化的綜合分析,在傳統山地公園設計的基礎上,增加紅色文化主題。大田的紅色歷史悠久,但未有相應的公園設計。2013年7月23日,中央黨史研究室《關于原中央蘇區范圍認定的有關情況》(中史文[2013]51號)確認大田縣屬于原中央蘇區范圍。大田縣委縣政府明確要求設計單位在原赤巖山公園設計基礎上繼續深化設計,正式定名為大田縣中央蘇區公園,規劃用地約46.0 hm2。
2.1項目區域現狀分析
赤巖山峰巒起伏,地形復雜,呈中北部低,南北高走勢。山勢陡峭,高差較大,最高海拔485.0 m。山體存在人工破壞的痕跡,東南部臨過境公路側削成陡壁,西南部局部裸露。現狀土地利用主要為山體林地,西北部有一水廠,南部有一處破舊民宅,建設中的隧道東西向橫穿園區中部。公園周邊用地主要為居住用地,周邊環境交通便捷,配套齊全。
2.2項目規劃定位
結合大田縣經濟發展狀況及中央蘇區公園自然、人文旅游資源特色,確定規劃定位為:依托大田縣城,整合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規劃建設一個集大田蘇區文化、紅色教育基地、野外運動拓展、娛樂健身休閑、自然山林觀光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中央蘇區主題公園。
3.1景觀分區
根據大田縣中央蘇區公園的風景資源分布和發展條件,規劃形成“一軸四區”的景觀空間格局。一軸:大美之田景觀軸;四區:蘇區史記景觀區、抗日銘志景觀區、解放憶事景觀區、巖城懷古景觀區。
3.2詳細規劃設計
中央蘇區公園設計以時間為脈絡,分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間、現代發展時期4個階段開啟大田的紅色歷史篇章,充分考慮山體的地形特點及游人的景觀審美,合理規劃游覽路線、分布景點,凸顯“紅色蘇區”的主題(圖1,2)。
3.2.1大美之田景觀軸
該軸位于園區的中北部,東南至西北向串聯過境公路主入口廣場及城區主入口廣場,形成一條綜合展示大田革命斗爭史的文化紐帶,既展示紅軍在大田戰斗、生活、宣傳的光輝歷程,又有大田當地涌現的英雄兒女事跡,突出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
主要景點有銘牌城墻、軍民情深(紅軍三進大田的浮雕)、中央蘇區革命歷史紀念館 (游客服務中心)、紅耀閩中(隧道出入口北側山體,處理成三層跌落的生態擋墻平臺,并規劃“紅耀閩中”主題群雕,涵括以在大田戰斗過的21位紅軍高級將領為中心的將帥同輝、龍門戰役、王山軍政等場景,展現閩中紅軍、游擊隊的光輝歷史)、蘇區大田(文化景墻綜合介紹悠遠的蘇區歷史)、組織數緣(景墻以醒目的年代數字記錄中共大田縣地方組織及地方革命武裝組織沿革)、綠野塹橋、歲月留痕(時間小品突出大田蘇區歷史上5個具有時代意義的年份)、紅色政權(展示大田縣土地革命時期的紅色政權分布)、巖城傳頌(藝術浮雕展現大田英雄兒女的風采)等(圖3,4)。

圖1 景觀分區

圖2 景觀總平面

圖3 城市主入口廣場
3.2.2蘇區史記景觀區
該區位于園區的中部,大美之田景觀軸南側,記錄1929~1935年大田土地革命時期,大田作為中央蘇區發展壯大的歷程,涵蓋大田先烈葉炎煌成立中共大田特別支部、大田建立蘇維埃政權等重大歷史事件,弘揚蘇區精神,傳承紅色文化。
DDC使用可變流量系統來控制空調水系統。空調在一定的水溫下工作,提高熱源機的工作效率,并通過水泵調節供水,節省能源。水系統冷水機組與冷凍水泵、冷卻水泵和冷卻塔一對一運行。

圖4 蘇區廣場
主要景點有思源廣場、炎煌紀念、支部始建、炎煌語錄、紅星廣場、紅星亭、攬翠平臺、清風廣場、紅星捷報(選摘《紅色中華》、《紅星報》報告北上抗日先遣隊攻占大田的捷報文章作為景觀題材)、歡歌廣場(回顧展現大田建立蘇維埃政權的歷史事件)、蘇史烙印(大田各鄉鎮蘇維埃政府、農民協會印章藝術地刻)、分田歡歌(以閩南特色的影雕景墻展現朱德在大田主持召開群眾大會以及蘇維埃政府分田到戶,實地插牌的情景)、蘇區煥彩、馬燈愛民(取材紅軍贈送的馬燈)、紅軍歌謠、涵碧景亭等(圖5)。

圖5 歡歌廣場
3.2.3抗日銘志景觀區
該區位于園區的南部,運用多種景觀元素,展現1935~1945年抗日戰爭期間大田在黨的領導下開展抗戰宣傳、武裝斗爭的歷史事件,創造一系列具有深厚情感的文化休閑空間,韻意深長。主要景點有映霞廣場(地勢較緩,觀景視野佳,規劃一處休閑木平臺)、抗日敘事(序列小品,記錄大田抗戰時期的代表事件)、凝暉廣場、抗日旋律(藝術景墻,展現抗日期間大田地下游擊隊歌曲“十勸同志”)、年代星火(文化小品,抗戰期間大田創辦的兩個革命刊物——《田民呼聲》、《田民畫刊》)、烈士詠頌(選材當地特色塊石,銘刻為大田革命事業犧牲的英雄烈士)等。
3.2.4解放憶事景觀區
該區位于園區的西北側,時間定格為1945~1949年,還原大田縣解放的歷史畫面。利用地形的變化,部分區域可規劃展開野外CS運動等戶外活動,增加游客的參與性,豐富景觀空間。
主要景點有戰事陳列(結合現狀保留的戰壕,設置軍事吊橋、網墻等訓練形式,既是對歷史戰事的回顧,也為野外CS運動的開展提供場地及器械)、茅草亭、古城蘊彩(利用至高點規劃一座兩層的仿古城樓——古城蘊彩,底層建筑可作為野戰CS的配套服務房、小賣等;城樓為觀景平臺)、綠蔭廣場、解放紀實(文字景墻,譜寫大田縣解放戰爭期間的重大事件)、赤巖禪寺、赤巖詩頌、朝鳳亭、勝利凱歌(文化矮墻并兼座椅)等(圖6)。

圖6 解放紀實
3.2.5巖城懷古景觀區

圖7 流芳廣場
大田中央蘇區公園根據不同的景觀分區,強調植物景觀生態型和整體性的同時,規劃為5個別具風格的植物特色景觀區,與設計主題相得益彰。
大美之田景觀軸串聯兩個主入口,人流量集中。植物以大花遮蔭喬木為主,配以芳香植物及花灌木,形成四季花香、色彩豐富的植物景觀。
蘇區史記景觀區現狀植物種類較單一,應進行林相改造,重視植被色彩與層次的營造,形成春花爛漫、夏葉蓬勃、秋葉浸染、冬林蒼勁的植物景觀效果。
抗日銘志景觀為呼應抗日主題,綠化植物以紅色為基調,林下成片種植杜鵑,斜坡綠化結合藤本攀援植物和懸垂植物,展示生態景觀。
解放憶事景觀區營造碩果累累、活潑明快的意境,綠化配置上以能招引鳥類的漿果類大喬木及香花類植物為主,并輔以觀葉、觀花地被。
巖城懷古景觀區多為破壞的裸露山體,加強綠化恢復,以香花類植物和色葉地被為主,營造鳥語花香、色彩豐富的植物景觀。
景觀細節的處理對城市山地公園主題特色的營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園區的燈具、座椅、資源解說(景點解說)牌、指示導覽牌、垃圾桶等配套設施均設有中央蘇區公園的特色LOGO,并與山林景致相協調(圖8,9)。

圖8 景觀燈具

圖9 資源解說(景點解說)牌
城市山地公園是構筑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利用其先天優勢可滿足人們親近自然、休閑健身的需求,也可滿足城市化發展的需要。
城市山地公園應在生態保護的前提下合理開發,通
過對地域文脈的梳理及自然地脈的剖析,深度挖掘當地文化、營造特色主題,實現公園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城市的文化品質。主題特色的營造應是城市山地公園開發建設的趨勢,任何一個有生命力的公園都需要主題文化與自然景觀的融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馮維波.關于主題公園規劃設計的策略思考[J].中國園林,2000(3).
[2]王今琪.利用地域特色創造景觀個性[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5.
The Thematic FeatureConstructionof Mountainous Parksin City——Taking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DatianPrefectural CentralSoviet AreaPark as an Example
Jiang Yuehui
(FujianProvincialDesigningInstituteofRongshuwangLandscapePlanningCo.,Ltd.,Xiamen,Fujian361012,China)
The developmentof mountainous parksincity is inurgent need of innovative design.Based on traditional landscape method,we expoited regional cultureto create a theme and give new vitalityto mountainous parksin city.Combining with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city, the parksbelonged to the citynot onlyin jurisdictionsense, but also in the sense ofregional cultural heritage,whichwas more consistent.Any vital mountainous park in cityneededthefusion of thematic culture and natural landscape, combining emotion with scenerywith the scenery depicted and the emotions expressed in perfect harmony.
mountainous park; subject construction; regional culture
2016-06-23
蔣躍輝(1974—),男,高級工程師,注冊城市規劃師,主要從事風景園林、城市規劃方面的研究工作。
TU986
A
1674-9944(2016)15-01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