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慧,江騰飛
(1.福建師范大學 物理與能源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7;2.福建師范大學 旅游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7)
?
高校學術型研究生創新培養模式探討
——以物理學為例
林 慧1,江騰飛2
(1.福建師范大學 物理與能源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7;2.福建師范大學 旅游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7)
指出了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背景下,學術型研究生作為國家的高層次人才,是極其重要的儲備力量和智力來源,行之有效的創新培養模式對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整合高校學術型研究生人才培養的模式,提出了有益于提高學術型研究生培養質量、促進學術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培養模式。
學術型研究生;創新型;培養模式;摸索
近年來,我國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已逐漸成熟,并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成立了一批獨具特色的研究生培養基地,研究生培養目前主要立足于國內培養,研究生培養的數量逐年增加,研究生培養的檢測及評估方式和質量等正在不斷地補充和完善,研究生培養的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及獎勵機制正在逐步地建立和完善[1]。研究生培養大致分為學術型研究生和專業型研究生,本文著重對學術型研究生教育進行探討,學術型研究生教育以培養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教學科研能力的人才為主,重點培養學生的理論與科學研究能力,并主要為高等教育機構、有關科研機構和部門、中等教育學校等部門輸送高層次人才。物理學作為學術型研究生中的基礎學科,對其他學科的培養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我國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的數量盡管在不斷增長,但培養質量的提高幅度并不顯著,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導師制度、獎勵機制上未取得階段性有效的成果。人才培養目標模式相對簡單,我國學術型研究生教育的培養目標主要集中于輸送科研人員和教學人員至科研機構和中等教育學校、高校等部門,這種培養目標容易造成學術型研究生在培養過程中只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忽視實踐經驗的鍛煉與積累,加上研究生長期的活動范圍都在所謂象牙塔的教育機制里,關注的重點只限定在所能學到的理論知識及基礎實驗上,較少結合目前經濟社會轉型及產業化升級面臨的實際問題,缺乏豐富的實踐經驗,造成如今市場上應用型人才呈現供不應求甚至嚴重短缺的現象。除此之外,在教學過程中學科之間因缺乏相互交流與滲透,無法完成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期望與目標,研究生培養中的教學模式出現單一化、守舊的問題,研究生的獨自思考與學習能力及自主創新性的能力培養不被重視[1],這些因素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因此,如何建立有效合理多樣的培養模式,提高學術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將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模式,為探討出行之有效的培養模式提供思路。
2.1建立并完善課程體系建設,培養研究生的綜合素質
對于學術型研究生,高校應把公共基礎必修課、公共選修課、專業課基礎必修課、專業主干課四個層次課程的評價標準放到同一測量體系上來,著力于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全面高效培養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在拓展研究生的知識面及科學研究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及探索精神。改變專業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主導性地位,適當增加選修課程、探索性課程的學分比重,讓研究生可以結合自己的專業、研究方向、論文題目及就業需求等各方面因素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在課程學習達到要求的同時滿足實際需要并擴展自己的研究興趣[1]。以博士點物理學中的凝聚態物理專業為例,專業課部分應加強固體物理等課程的學習,對于研究方向為鋰電池或光電材料的研究生,可適當增加相應課程的學習,為后續進行科研及實驗探究打好基礎,
2.2明確研究生導師的工作職責,加強師生間交流互動機制
導師對研究生的培養和指引在整個研究生培養階段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進入研究生階段,導師作為研究生的第一負責人,應著重推行導師責任制。在研究生培養上,導師必須有獨具本實驗室特色的培養計劃和培養方案,幫助引導研究生明確研究方向,對研究生的論文選題及科研工作進行指導。導師應積極引導研究生參與到本實驗室的科研項目中來,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鼓勵并幫助學生申報各類科研項目。布置并教導研究生閱讀與科研項目、實驗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參考文獻等。另外,還應完善導師與學生之間互動交流的機制,建立和完善師生見面制度[1],作為學術型研究生,應積極參與導師所在小組的會議,導師應定期安排研究生進行文獻閱讀報告、實驗進展報告、論文撰寫等情況,以確保導師能夠及時清楚全面的了解到學生的學習及科研動態。
2.3鞏固和完善學校院系科研平臺建設
通過參與各類課題的研究與探索是提高學術型研究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方式。高校應多建立多個研究生創新獎勵機制及創辦各種研究型交流論壇,支持和鼓勵研究生進行科研及創新實驗,為研究生營造良好的科學研平臺,促進學術交流,以達到培養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及實踐操作能力的效果[1]。除此,學校及院系應多創造機會,為研究生生提供學術交流與研討的平臺,使研究生可以在與國內外學術權威交流與研討中擴寬知識面、吸取科研經驗教訓、激發研究生的創新精神[1]。以物理學中的理論物理專業及凝聚態物理專業為例,研究生每年不定期參加國內外相關學術會議或講座,將研究生近期科研成果進行展示,并與國內外各大高校進行交流,對提高物理學專業研究生的學術水平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基本單元,始終處于國家五位一體的戰略目標的重要地位,是產業創新與科技創新相互結合實踐的基地[2]。作為尚處于科研體系和高校教學內部“儲備”人才的學術型研究生,其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高校的全方位配合和全面實施[2]。基于此,創新型培養模式對培養研究生的創新精神,對滿足社會需求來說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認為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加強創新培養模式的建設與完善。
3.1復合型多學科交叉教育模式
高校可利用自身優勢、進行內部各相關院系資源整合,進而獲得獨具特色的高校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多學科交叉培養研究生是現代高等教育,特別是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趨勢。在全球多樣化及多元文化全面互動的的大背景下,理工學科之間大規模的互助、融合、提升成為科學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學科交叉通過多樣性演化,成就古老學科的創新,實現了新興學科的生長[3]。物理學、生物學、數學、化學等學科的綜合性交叉,衍生出許多對社會發展有益的新興學科,如生物激光醫學、材料物理、生物醫學等。學科內部各方向間的交流協作對擴寬研究生的知識面、增強研究生創新思維能量培養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如凝聚態物理中的納米發光材料與理論物理中的量子信息學結合可促進微納光子學的發展,對培養復合型物理學科人才起到關鍵的作用。在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復合型多學科交叉為研究生培養創造了更加立體多元化的思維發散空間,幫助研究生解決單一學科、單一研究方向較難克服的疑難問題,是研究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模式[3]。
3.2創新協同培養教育模式
研究生的培養不一定非局限于高等學校內部,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特別是對于省屬高校來說,可以借助外部其他有利資源進行協同創新培養,如采用校科研機構、校院和校企等協同培養模式,達到真正的產學研合作的良好效果[2]。高校聯合科研機構、政府部門、企業等外部資源,經過優勢資源整合,探索出一條共同的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新型培養模式[3]。對省屬院校來說,科研平臺建設需依托科研機構及政府部門的設備及資金支持,與科研機構聯合培養研究生,促進研究生基礎性教育及科研能力的提高,對研究生的研發能力及科研能力進行發掘和鍛煉,從而提升研究生的層次;研究生進入相關企業進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企業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實踐創新能力,得到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能力,為更好的走進社會提供有力的條件并做好充分的準備。可見,高校與外部機構協同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模式能更加有效、合理地實現全面的完備的研究生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3]。
我國學術型研究生創新培養模式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全面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和培養質量是現今我國研究生教育培養的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也是多元化社會不斷發展完善的基本要求。為此,學術型研究生的創新培養模式應更加重視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及創新能力的培養與鍛煉,促進復合型、多樣化、交叉型研究生的培養,實現研究生的綜合全面發展。研究生在參與科研活動的同時,還要關注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加強自身多元化知識、信息的儲備。高校應加強同企業、科研機構等外部資源的互動,建立相應的創新培養模式,以達到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及創新能力等各方面全面發展的實質性目的。
[1]伊敏.高校研究澧培養模式探索[J].職業教育,2010(11).
[2]唐志軍,吳笑峰,席在芳,等.面向實踐創新能力的工科研究生培養模式探討[J].山西科技,2015(5).
[3]賀小桐,湯書昆.我國高校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機制、原則與模式[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5).
2016-07-22
福建師范大學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項目(編號:MSY201427)
林慧(1986—),女,碩士,實習研究員,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作者簡介:江騰飛(1988—),男,碩士,實習研究員,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G642
A
1674-9944(2016)15-02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