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毅
(福建省永惠林業有限公司,福建 永安 366000)
?
林地施肥對人工林幼樹期生長的影響研究
盧 毅
(福建省永惠林業有限公司,福建 永安 366000)
以杉木為例,研究了林地施肥對人工林幼樹期生產產生的影響,通過對杉木連續施肥5年,并進行觀察,分析了其生長情況,確定施肥對其生長的影響,以尋找杉木施肥品種和施肥量對杉木生長的影響,從而得出了適合永安杉木栽植的最佳肥料品種和施肥量。結果表明:施肥可有效提高杉樹的生長量,隨著樹齡的增加,施肥與不施肥的差別越大,杉木樹枝、樹干、樹葉、樹根、樹皮生長量得變化幅度依次減小,杉木生長成效結果為:磷酸一銨>復合肥>有機肥>不下肥。通過研究,為今后杉木及其他人工林幼樹期的撫育管理提供參考,希望在今后人工林種植可以獲得更多的效益。
施肥;人工林;杉木;幼樹期;生長
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重要性的認識,破壞林地的發展模式已經日益減少,退耕還林方案的實施,種植了大量的人工林,做好人工林的撫育管理,尤其是幼樹期的撫育管理,具有重要意義。做好人工林幼樹期的撫育管理,確保林木的成活率,國家做出了專門的規定,要求人工林的成活率必須達到85%以上。在人工林幼樹期的管理中,林地施肥對于其生長具有顯著性的影響,通過林地施肥,可以有效提高土壤中的肥力,促進林木的生長,提高樹苗的生長速率,施肥是促進林木生長、調節土壤養分條件、提高林產品產量與質量的重要栽培措施,不同地區的環境、水資源、土壤不同,導致所需要的肥料、施肥時間、施肥量也不同,為了最大化地提高林分產生的經濟效益,做好人工林幼林的施肥管理顯得十分重要。基于此,試驗探討了施肥對杉木幼樹期生長的影響,確定了杉木幼樹期生長所需要的施肥量和施肥種類,為今后杉木種植中合理施肥提供參考。
2.1試驗地點概述
試驗地點位于永安市西洋鎮蚌口村,該地年平均氣溫為14.3~19.2 ℃,1月平均氣溫4~9 ℃,極端低溫-7.1 ℃,7月平均溫度20~21 ℃,極端高溫40.5 ℃,年降雨量為1490~2050 mm,年蒸發量1 455 mm,相對濕度80%以上,年日照時數1529~2367 h, 雨季明顯,氣候具有春早、夏長、秋遲、冬短的特點。試驗地造林前地類為杉木采伐跡地,坡度為26°,長坡,坡位為中部,東南坡向,土壤為紅壤,腐殖質厚10 cm,土層厚度80 cm,立地質量為Ⅱ級較肥沃級。
2.2試驗時間
2009年1月~2014年12月。
2.3試驗設計
試驗總面積為187畝(蚌口村15林班6大班2小班),造林時間為2009年1月,栽植密度為3500株/hm2,株行距2 m×1.4 m,挖穴規格:長60 cm×寬60 cm×深40 cm,底部40 cm×40 cm。以不同肥料品種為處理,共4個處理(含對照),3次重復,共12個試驗小區。種植苗木選擇一年生2.5代杉木實生容器苗(苗高30 cm,地徑0.3 cm),當年施基肥1次(回土時穴內肥料需攪拌均勻,當年不追肥),后4年每年5月追肥1次,追肥采用沿苗木滴水線外側左右分別開追肥溝,追肥后覆土蓋實,開溝規格為(長)40 cm(寬)20 cm(深)20 cm。肥料基肥、追肥為:復合肥(N∶P2O5∶K2O=20∶10∶10)—55%磷酸一銨—有機肥(雞糞),詳見表1。每個小區(處理)面積0.086 hm2(20行×15株),每個重復按山場上、中、下取坡向、坡度、立地相近地段進行布置,每個重復內各處理隨機分布。每個處理四周種植2行木荷做為保護行,造林完成后繪制完整清晰的小區分布圖,每個小區設永久性標樁。

表1 試驗因子的確定
2.4試驗調查
施肥前對所有樹高、胸徑進行測量,分別在施肥1年后、2年后、3年后、4年后的12月份再對其樹高、胸徑進行測量,計算這幾年植株的生長量,取平均值。中間如有植株死亡,植株數減少相應死亡植株數量。杉木植株的生長量測定采用生物量估測模型方法[1],杉木的樹枝、樹干、樹皮、樹葉、樹根的生物量的平均值及總生物量(干重,kg)分別用Y枝、Y干、Y皮、Y葉、Y根、Y總表示,采用Excel軟件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Y枝=2.505D4.988H-4.890
Y干=0.037D3.947H-1.810
Y皮=0.002D10.378H-8.244
Y葉=5.341-0.016D2H
Y根=3.537D4.444H-4.396
Y總=0.198D5.214H-3.247
3.1杉木人工林不同施肥種類植株生長比較
通過調查測量分析,杉木人工林不同施肥種類植株生長比較測定結果見表2,由表2結果可知,杉木生長成效結果為:磷酸一銨>復合肥>有機肥>不下肥,原因是杉木是非速生樹種,N肥效只能維持1~2個月對其影響較小,磷肥為主要因素(永安土壤缺磷,且磷為長效肥),有機肥肥效不明顯。

表2 不同施肥種類植株生長比較結果
3.2杉木人工林植株各組分生物量的測定
通過調查測量分析,杉木人工林植株各組分生物量的測定結果見表3,由表3可知,隨著樹齡的增加,不施肥與施肥植株比較,其生長速度慢,施肥處理第5年,杉木樹枝、樹干、樹葉、樹根、樹皮生長量都有很大的變化,其變化幅度依次減小,而未施肥的人工林生物量變化相對較小。

表3 杉木人工林植株各組分生物量的測定結果
3.3杉木人工林植株總生物量的比較
通過調查測量分析,杉木人工林植株總生物量的測定結果見圖1,由圖1結果可知,杉木幼樹期由于苗木尚處低齡,所以需要的養分少,施肥與未施肥生長量差距不大,隨著植株的生長,所需養分增多,施肥的植株與未施肥的植株之間生長量差距明顯。

圖1 杉木人工林植株總生物量的測定結果
牛芳華等[1]研究了林地施肥對廣林9號桉幼林樹高和地徑生長的影響,結果發現,尿素、磷肥、專用肥對苗木的生長影響大,磷肥影響不顯著,尿素影響顯著,專用肥的影響極顯著,由此可知,專用肥用量的增加會更有效的促進苗木生長。另外還研究得出了初植密度的變化對桉幼苗生長影響不顯著
金國慶等[2]研究了配比施肥對兩年生紅豆杉幼林生長的影響,發現在中等肥力下,N、P、K適當配比施肥可以顯著提高南方紅豆杉的生長量,但是如果施肥量大,就會抑制其生長,不同配比的N、P、K對南方紅豆杉幼林生長的影響具有顯著性差異,經過15個試驗組處理,P素對南方紅豆杉幼林生長影響最大,配比施用N、P能顯著促進南方紅豆杉幼林生長。
蔡偉健等[3]研究了檫樹幼林期施肥對比試驗,試驗地點在福鼎后坪國有林場,結果表明經過施肥,檫樹樹高、地徑分別比未施肥的增加了39.5%、52.2%,而且在不同年度間和不同處理間,樹高、地徑生長的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在年度、處理和重復間,樹高、地徑和冠幅生長的互作效應均達到極顯著水平。總之,在不同年度、不同立地條件下,通過施肥,可以提高植株的生長量,減少撫育成本。
在研究中,杉木生長成效結果為:磷酸一銨>復合肥>有機肥>不下肥,經過連續5年的施肥,杉樹樹干的生物量所占比重最大,其中施肥的杉樹第5年樹干的生物量占總生物量的30%,而未施肥的杉樹樹干的生物量僅占總生物量的25%,表明施肥與未施肥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這也與之前研究學者的研究結果相一致。本研究發現,在杉木幼樹期,主要是施肥前兩年,施肥對各個器官的生物量的影響不大,但是施肥3年后,施肥對苗木的影響較大,可以顯著提高杉木幼林生物量的增長速度,促進杉木樹高和胸徑的生長。
[1]牛芳華,王昌熙.廣林9號桉幼林的施肥效應[J].桉樹科技,2011(12):45~49.
[2]金國慶,余啟國,焦月玲,等.配比施肥對南方紅豆杉幼林生長的影響[J].林業科學研究,2007(2):251~256.
[3]蔡偉健,竇霄,王章榮,等.氮磷鉀配比施肥對雜交鵝掌楸幼林初期生長的影響[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11(7):27~34.
2016-05-30
盧毅(1978—),男,工程師,主要從事營林工作。
S147
A
1674-9944(2016)13-00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