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素梅
(上海亦境建筑景觀有限公司,上海 200062)
?
區域性綠地植物景觀質量的整體評價研究
——以昆山白士浦周邊的綠地為例
姚素梅
(上海亦境建筑景觀有限公司,上海 200062)
利用AHP層次分析法建立了綠地植物景觀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對白士浦周邊的綠地拍照、調研、打分,分別對綠地的生態性、游憩性、觀賞性進行了評價研究,總結得出了區域性綠地植物景觀質量的等級評分,進而對白士浦濱水綠地的景觀改造提出了指導性意見。
綠地植物;景觀質量;生態性;游憩性;觀賞性;AHP層次分析法;昆山白士浦
此次的評價研究是為昆山白士浦濱水景觀改造設計所做的前期準備工作,在對白士浦及其周邊區域內的綠地進行植物景觀質量的整體評價后,分析總結區域綠化的優劣及不足,從而對白士浦濱水景觀的設計提出指導意見,彌補區域綠化的劣勢,提高片區內整體綠化景觀的質量等級。
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是單塊綠地內的各項評價因子之間的比較分析,從而總結得出該綠地內各項評價因子的質量等級排序,而對于不同綠地之間的橫向評價以及區域性整體綠化質量等級的評價比較少。一個項目基地是區域大環境背景中的一個小斑塊,其景觀設計需要放在整體大環境中考慮,所以對周圍的綠地景觀質量進行評價,從而取長補短,在此次設計中進行優化、補足是很有必要性的。
2.1AHP層次分析法
植物景觀的評價始于美國,主要針對景觀的視覺美學。近年來,隨著各國學者在評價方面的研究不斷發展,出現了不同的學派和研究方法。目前,園林中運用較多的植物景觀評價方法有層次分析法(AHP)、美景度評價法(SBE)、審美評判測量法(BIB-LCJ)、語義分析法(SD)及人體生理心理指標測試法(PPI)等[1]。其中,以AHP的應用頻度最高。
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法)是美國匹茲堡大學運籌學家Thomas L. Saaty提出的一種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多目標決策方法。它根據問題的性質和要達到的總目標,將復雜問題分解為若干個層次,通過分析、比較、量化、排序,形成一個多層次的分析結構模型[2]。
研究中采用AHP法,將影響植物景觀質量的幾個因素分解為幾個層次,利用專家咨詢法及打分法進行權重計算,最后通過量化、分析、比較得到綠地植物景觀質量的排序。
2.2評價因子的選擇及評價標準
在充分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3,4],再通過專家咨詢并結合此次研究的目的特性,總結出構成綠化景觀質量(目標層)的3個準則層分別為:生態性評價,游憩性評價,觀賞性評價。每個準則層又由幾個評價因子(指標層)構成(表1)。
由于此次的評價研究是基于改造項目的需要而不同于一般的學術研究,因此在各項指標的評判上均采用了定性的評價方式,由專業人員通過現場目測或觀察所攝照片進行判定,而不是通過Simpson指數公式進行計算。評價分值從1~5分不等,分別表示極差,較差,一般,較好,極好幾個等級。
2.3權重的計算
構成目標層的3個準則以及準則層下的指標因子之間重要程度不同,需要構建兩兩比較的判斷矩陣進行權重計算。
下面以準則層權重計算為例:當B2與B1同樣重要時,B21=1;當B2比B1重要時,B21>1(分別取3,5,7,9,表示稍微重要,明顯重要,強烈重要,極端重要);當B2沒有B1重要時,B21<1(即取3,5,7,9的倒數)。取多名專業人員打分結果,利用計算機輔助計算并對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從而得到權重值如表2。
對指標層(C)的14個指標進行同上計算,分別得到指標層(C)相對于準則層(B)以及目標層(A)的權重值,從而得到最終評價指標的權重結果(表3)。
3.1研究對象概況
本次研究范圍以白士浦為中心向南北輻射,共有公園綠地7處,總面積82.676 hm2,道路綠地17處,總面積151.7 hm2。公園綠地與道路綠地面積占區域面積的11.73%,與生態園林城市38%的標準相差較大。

表2 準則層判斷矩陣及權重計算
公園綠地內植物品種豐富,運用了大量的鄉土樹種,但是以香樟、廣玉蘭、櫸樹、合歡、水杉、垂柳、烏桕、意楊這幾種為主,比較單一缺乏變化;花灌木以桂花、桔樹、垂絲海棠、紅楓、日本晚櫻、紫葉李為主,品種較少,且缺乏規模化、有體量感的片植區,植物特色不夠明顯。

表3 最終評價指標權重計算結果
道路綠化兩側行道樹以香樟為主,占80%左右;其余有廣玉蘭、杜英等,總體比較單一,季相變化不明顯,每條道路的識別度不高。道路分隔帶及兩側綠化帶內植物品種較為豐富,但是種植形式比較單一,林緣缺乏變化、景觀序列性不強。
3.2以白士浦北側綠地為例進行植物景觀質量的評價
由于研究范圍內綠地數量較多,此處以白士浦北側綠地為例,介紹綠地內植物景觀質量的評價過程及結果。
首先采用專家打分法,對各項指標進行打分,取平均值從而得到評分(D)的值,(D)分別乘以指標相對于目標層的權重,得到每個評價因子的得分。同一準則層內的評價因子的得分相加即該準則層的得分,3個準則層得分相加即為該綠地的植物景觀質量總分(表4)。
3.3白士浦周邊區域性綠化景觀質量評價結果
通過上述方法對白士浦周邊的公園綠地及道路綠地進行打分評價,得到以下結果(表5)。
3.4評價結果分析
3.4.1整體質量——東優西劣
研究范圍內黃浦江路以東的綠地植物景觀質量總體好于黃浦江以西(圖1)。
3.4.2公園綠地
公園綠地植物景觀質量總體較好,得分均值為2.9691分,處于三級到二級之間的水平。其中夏駕河公園植物景觀最佳,青陽港東側綠地次之,白士浦南側綠地最差,其余公園綠地植物整體景觀質量相差不大。
3.4.3道路綠地
道路綠地植物景觀質量總體一般,得分均值為2.7171分,處于三級水平。其中以景王路兩側綠地最佳,黃浦江路兩側最差。

表4 白士浦北側綠地植物景觀質量評價結果

表5 白士浦周邊綠地植物景觀質量評價結果
注:由于部分道路綠地不具備游憩性這一準則層,只有生態性和觀賞性這2項,所以權重分配有所不同,但是計算方法與3個準則層的相同,此處不做贅述

圖1 植物景觀綜合質量等級分布
此次改造項目白士浦所在區域內的綠地植物景觀質量一般,尤其是西段劣于東段,因此在白士浦改造中尤其要加強西段的優化提升設計。而由表5中的數據可見,白士浦兩岸本身的綠化景觀質量均不佳,尤其是南岸綠地,無論在生態、游憩、觀賞性方面均較差,因此凸顯出改造的必要性,也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策
略:①以鄉土樹種為主,適當引入合適的新興品種,豐富群落組成,穩定群落結構,提高綠地的生態性;②營造曠奧有度的林緣線,高低起伏的林冠線,規?;渲糜^花灌木,營造區域內的特色景觀;③利用植物形成圍合的休憩空間,提高林下空間的利用率。
[1]張哲,潘會堂.園林植物景觀評價研究進展[J].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1,28(6):962~967.
[2]趙煥臣,許樹柏,和金生.層次分析法:一種簡易的新決策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
[3]唐東芹,楊學軍.園林植物景觀評價方法及其應用[J].上海園林科技,2002(1):59~62.
[4]李舒儀.南京玄武湖公園植物景觀評價與優化[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9.
[5]李昆侖.層次分析法在城市道路景觀評價中的運用[J].武漢大學學報,2005,38(1) :143~147.
[6]寧慧娟,卲鋒.基于AHP法的杭州花港觀魚公園植物景觀評價[J].浙江農業學報,2011,23(4) :717~724.
[7]衣官平.上海公園綠地植物群落景觀評價及優化模式構建[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09.[8]劉抱,楊瑞卿.徐州市道路綠地植物滯塵能力的分析與比較[J].綠色科技,2014(4).
2016-05-27
姚素梅(1985—),女,工程師,主要從事園林綠化景觀工作。
S731.1
A
1674-9944(2016)13-02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