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帆,陳 進
(1. 中國科學院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云南 勐臘 666303;2. 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049)
?
中國青少年應對氣候變化行為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
胡思帆1, 2,陳 進1
(1. 中國科學院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云南 勐臘 666303;2. 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049)
指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決策需要以教育為基礎,了解影響青少年應對氣候變化行為參與意愿的因素對未來制定有效氣候變化政策至關重要。為此,在全國范圍內的12所學校開展了調查,基于1168名青少年的調查問卷,結合計劃行為理論,利用混合線性模型和中介模型探討了青少年對氣候變化的情感感知對其行動參與意愿的內在影響機理。研究結果表明: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是影響青少年行為參與意愿顯著的直接因素,而對氣候變化的懷疑度及地方危機感知對其行動意愿具有間接作用。今后應注重培養青少年對氣候變化情感參與,進而提高青少年減緩氣候變化的行為參與。此研究對政府應對氣候變化及氣候變化教育的開展有一定參考價值。
氣候變化;青少年;行為意愿;影響因素;計劃行為理論
氣候變化已經被看做是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中國作為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也成為了遭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與此同時,中國現已成為世界上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1],長期以來中國政府對氣候變化問題都高度重視,并在巴黎氣候大會前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提交了《中國國家自主貢獻》,總結和規劃了應對氣候變化所實施的政策與行動[2]。然而在中國,公眾對于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度還很低[3],但社會意識及環境態度又能夠決定社會行動,如果公眾具有強烈的氣候變化意識將能夠極大程度地促進低碳政策的完善及低碳社會的發展建設[4]。
氣候變化是一個長期性的問題,青少年將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群體[5],近年來的一些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發及氣候的變化趨勢也預示著氣候變化將會在未來給當今的青少年群體帶來更多的威脅及挑戰。同時,青少年也將對未來的氣候變化減緩決策及應對方式有重要影響。首先,青少年仍處于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對青少年氣候素養的培養將有助于應對公眾的氣候變化關注度降低等問題,也有助于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各方面挑戰。其次,青少年對采取積極行動富有激情、想象力及活力,這在當今的社交與媒體時代將對氣候變化問題有更重要的貢獻,例如:青少年在家庭中提倡氣候友好型行為;在學校及一些課外群體中扮演重要的信息交流者;能夠通過社交媒體接觸并傳遞全球性的信息[6]。
青少年想要應對氣候變化以求未來的發展,不僅需要具備氣候科學知識,還應具有減緩氣候變化的行為驅動,以及在個人及群體層面擁有實施氣候友好行為的信心。然而,中國現有的對青少年氣候變化教育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傳遞氣候變化知識來增加青少年對于氣候變化的原因及其影響的理解,卻缺乏對最終的親環境行為的探究及培養。因此,了解中國青少年對減緩氣候變化問題的行動參與意愿情況及探究其參與意愿的影響因素,對今后開展氣候變化教育、培養氣候素養、建設低碳社會就顯得尤為重要[7]。
國外已有一些研究基于環境心理學及行為學來探討有效的氣候變化交流機制以及影響個人氣候行為的影響因素。筆者的研究就基于計劃行為理論來進一步探究中國青少年減緩氣候變化的行為意愿的影響因素。計劃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是一個被廣泛接受的來預測個人親環境行為的理論模型[8]。該理論指出,對于最終的行為,行為意愿是最具影響力的預測指標,并且行為意愿又主要由3個因素決定: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及知覺行為控制,即態度越積極、認為周圍重要他人越支持、自我感知的行為能力越強,行為意愿就越強。在Schindler的研究中態度還被定義為針對特定環境問題的態度[9]。一些調查研究也表明,對于特定的環境問題,比如對氣候變化而言,關注度越高,以及地方脆弱性危機感知越強,越能夠激發個人節約能源的意愿[10,11],而對氣候變化的懷疑也將阻礙對減緩氣候變化的行為參與。因此針對氣候變化問題,態度可再細分為3個主要維度:①對氣候變化的懷疑度;②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③基于氣候變化的地方脆弱性危機感知。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細分氣候變化態度的復雜性及特殊性,將有助于進一步探究影響青少年減緩行為參與意愿的重要因素。同時也希望該研究結果還能夠運用今后的氣候變化教育,培養出參與減緩氣候變化及低碳發展的青少年。
2.1調查地點
研究于2014年12月20日至2015年5月30日開展問卷調查。由于非城市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更高,對氣候變化敏感度及脆弱性也更高,因此了解這一地區青少年氣候變化行動意愿將更有助于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而在中國,不同地區對氣候變化的敏感程度存在差異,因此研究參考了中國1960年以來極端天氣的分布及變化情況,如夏季高溫天的變化等,最終選取了12個省的非城市地區開展問卷調查。這些調查地點的海拔跨度從50~3000 m,并且包括了內陸地區及沿海地區,以求盡可能代表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情況。每個非城市地區選取1所小學進行調查研究,共12所學校。
2.2調查內容
調查問卷基于計劃行為理論及細分的氣候變化態度,測量了對氣候變化的懷疑度(如“我認為氣候變化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問題”等)、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如“我不會去關注電視或報紙上有關氣候變化的報道”等)、基于氣候變化的地方脆弱性危機感知(如“我認為氣候變化不會對我居住的這個地方造成影響”等)、知覺行為控制(如“我覺得我的努力對減緩氣候變化不會有什么幫助”等)、主觀規范(如“我的家人認為減緩氣候變化的節能行為是沒有必要的”等)、減緩氣候變化的行為意愿(如“接下來的一年里,我愿意為減緩氣候變化而捐出自己部分零花錢”等)和一些社會學變量,測量題目主要基于國內外相關領域學者的研究結論根據實際情況而設定。為保證調查質量,問卷采用了正向-負向題設計,且先由專家進行討論,修改后又先后進行了兩次預實驗(N1 = 150,N2 = 88),最終問卷共包含51個問題。所有感知變量及減緩意愿都使用了李克特五點量表進行測量(非常同意-同意-保持中立-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社會學變量多采用填空題及選擇題,其中性別、年齡、地區、家庭成員數、家庭私家車及摩托車擁有情況被用于了之后的分析。
2.3信度檢驗
信度檢驗是測定所設計的量表是否具有可靠性和穩定性的有效分析方法,根據Cronbach alpha(α)值評價量表的可靠性,一般認為α大于0.7被認為可信度較高。利用SPSS 22.0軟件對最終問卷中所測的感知變量及減緩意愿進行信度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基于氣候變化的地方脆弱性危機感知、知覺行為控制、主觀規范、減緩氣候變化的行為意愿的α值均大于0.75,對氣候變化的懷疑度的α值接近于0.7,仍在可接受的范圍。由此說明本次調查的問卷具有較高的可靠性,所有變量所得分值將進一步用于的數據分析。
2.4調查參與情況
該調查研究一共邀請到了1229名年齡在9~13歲的青少年參加。依據問卷正向題和負向題的一致性,以及對問卷題目的完成度,共有1168名青少年的問卷視為有效問卷來用于進一步的分析,問卷有效率為95.0%,青少年的社會學信息情況詳見表2。

表1 問卷量表的信度檢驗
注:在氣候變化的懷疑度的測量結果中,分值越低表示懷疑度越低

表2 有效問卷社會學信息基本情況表(N=1168)
2.5數據分析
為探究青少年對氣候變化的情感感知對減緩意愿的重要影響因素,利用R軟件里的lm4程序包用lmer()命令建立混合線性模型來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該模型以行為意愿為因變量,地區作為隨機變量控制,同時加入了社會學變量進行分析,且利用MuMIn程序包里的r.squaredGLMM()命令分析模型中固定變量和總模型的解釋度(R2)。
為了進一步探究細分的氣候變化態度與減緩意愿之間的關系,利用Amos軟件建立了多元中介模型[12]進行分析,Bootstrap法分析次數為10000次。
3.1信息來源途徑
在參與調查的青少年中,絕大多數青少年已經聽說過氣候變化(圖1)。對于氣候變化的信息來源呈現出多元化的途徑,且可能同時存在多種信息獲取途徑,因此途徑累計百分比超過100 %。在這些傳播途徑中,大眾媒體作為信息來源的比重最大,例如電視(69.7 %)、網絡(49.7 %)。其次,課內外課程教育對氣候變化的認知也占有很大比重,如課外書籍(47.3 %)、學校課程(38.2 %)。從家人那里獲知氣候變化(35.9 %)或者從報刊雜志上獲得此信息(34.3 %)相比其他途徑而言比重相對較少,但仍有超過1/3的參與者提及。大眾媒體作為青少年獲取氣候變化信息的最主要來源,其對氣候變化的報道將可能影響著青少年的氣候變化情感感知與參與(表3)。
3.2青少年減緩氣候變化行為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及細分的氣候變化態度探究青少年參與減緩氣候變化情的行為意愿的影響因素,如表3結果表明在社會學變量中只有性別對最終的減緩意愿有顯著影響(B=-0.06,p>0.05),且表現為女生對氣候變化的減緩意愿會強于男生。分析所有情感感知變量對減緩意愿的影響時發現,對氣候變化的懷疑度(B=0.00,p>0.05)和基于氣候變化的地方危機感知(B=-0.01,p>0.05)這兩個氣候變化態度對最終的減緩意愿沒有直接影響,而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B=0.16,p<0.001)、主觀規范(B=0.40,p<0.001)和知覺行為控制(B=0.25,p<0.001)對減緩意愿具有極顯著的影響,即便是在控制了社會學基本信息變量之后,這種影響效果仍然極其顯著。且對青少年而言,主觀規范的影響力最強。此回歸模型分析的能夠解釋48.1 %的變異(R2 = 0.481)。


圖1 青少年關于氣候變化信息的獲取情況及獲取途徑
注:因變量為減緩氣候變化行為意愿,B為標準化回歸系數,雙尾檢驗,*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3.3氣候變化態度與行為意愿的關系
由于對氣候變化的懷疑度和基于氣候變化的地方危機感知這兩個變量在回歸分析中對最終的減緩意愿沒有直接顯著的影響,而同屬于態度的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對減緩意愿卻是極顯著的影響,因此研究建立了中介模型來進一步探究這3個感知變量與減緩意愿之間的關系(圖2)。
結果顯示:對氣候變化的懷疑度可以通過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作為中介變量來影響減緩意愿(直接效應c’=-0.12,p<0.001;總效應c=-0.27,p<0.001),在加入關注度作為中介變量后,懷疑度對減緩意愿的負向影響力增加,且此模型的解釋度達26.4%。同時,基于氣候變化的地方危機感知也可以通過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作為中介變量來間接影響減緩意愿。地方危機感知對減緩意愿沒有直接效應(c’=0.02,p>0.05),而在加入了關注度作為中介變量之后,地方危機感知對減緩意愿的總效應具有了顯著性(c=0.06,p<0.05),此模型的解釋度為25.2%。社會學變量中仍然只有性別在這兩個中介模型中對減緩意愿具有顯著影響(分別為B=-0.09,p<0.001;B=-0.07,p<0.01)。

圖2氣候變化態度與減緩氣候變化行為意愿的關系
(1)從理論上基礎來分析,在Ajzen提出的計劃行為理論中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及知覺行為控制能夠影響個人的行為意愿。通過實證研究,基于理論進行的回歸模型分析也發現,青少年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行為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等情感感知變量能夠有效地影響減緩氣候變化的行為意愿。因此,要鼓勵青少年更多親環境親氣候的行為以應對氣候變化,就必須關注影響青少年行為參與意愿的重要情感因素,從而更有效地開展氣候變化教育。
根據研究中分析總結的影響青少年參與意愿的直接因素,氣候變化教育對情感感知變量的關注應注意以下幾點:①氣候變化教育的重點應該是提高青少年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度。通過有效地信息傳遞,建立青少年自身與氣候變化的相關性,并真正意識到氣候變化與個人生活及行為的息息相關,從而激發參與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意愿。②氣候變化教育應當注重主觀規范對行為意愿的重要作用。主觀規范對于行為意愿具有極強的影響力,這就需要今后的教育注重創建良好的群體認同感,讓青少年個人接受到來自他人的積極性期望,從而觸發他們行為意愿的增強。③今后的氣候變化教育也可以通過提高知覺行為控制來鼓勵更多的行為參與,即提高青少年個人的行動能力以及對自我行為作用力的信心。Moser等的研究表明在氣候變化教育中,直接教授青少年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解決措施比只傳遞氣候變化的形成原因及影響更能有效地提高個人的行動能力感知以及對自我行為作用力的信心,從而付出行動參與其中[13,14]。
(2)根據研究的中介模型分析,雖然對氣候變化的懷疑度和地方脆弱性危機感知并沒有直接對行為意愿有顯著影響,但它們卻是有效的間接影響因素,能夠通過影響關注度來間接地影響行為意愿。這說明,這種負向的氣候變化態度與行為意愿間還存在某種距離,但這種間隙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積極的氣候變化態度來調節,因而深入理解了這3個態度變量之間的作用機制將更有助于全面地分析影響青少年參與減緩氣候變化行為意愿的因素。根據模型結果,可以通過克服青少年對氣候變化問題在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的距離,降低青少年對氣候變化的懷疑度或者增加青少年對當地來自氣候變化的危機感知,來吸引青少年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從而獲得最終的減緩行為的參與。
(3)研究還發現性別在減緩氣候變化的行為參與意愿上存在顯著差異。針對青少年而言已有研究表明,當面對氣候變化問題時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強的氣候變化危機感知,甚至對于其他環境問題也如此[15]。而研究的結果也進一步證明,女性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有更強烈的行為意愿來參與到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中。而這種性別差異導致的行為意愿差異可能由社會經歷的不同而引起,同時這種差異還有可能和價值觀有關,如利己主義或共享主義,而這種價值觀的形成也會與家庭背景、同齡人的影響有關。
隨著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發,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生態危機、經濟危機及社會危機也日益顯著,國際社會也在加強各方面的合作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應對氣候變化。政府提出了低碳社會的發展策略,制定了一系列阻止碳排放高速增長的低碳減排政策,但低碳社會的發展不能僅僅依靠政府,還需要鼓勵更多居民的日常行動參與,以及培養青少年的低碳意愿及行為,才能真正實現低碳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應對長期的氣候變化問題。為鼓勵公眾參與,激勵青少年的行為響應,政府及社會可以通過氣候變化教育入手,做出以下努力。
第一,針對不同的地區細化氣候變化教育活動。研究建立模型及提出的行為意愿影響因素能夠反映出,心理認知過程在對于理解和實施減緩氣候變化教育行為的重要性。已有研究證實了當地的氣候變化信息將更有助于激發個人的參與[16],同時,強調個人經歷和當地影響的信息交流更可能觸發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及減緩行為的發生[10, 17]。因此,基于地方信息的、結合地方氣候特點的氣候變化教育活動更能有效地克服個人對氣候變化的心理距離,改善對氣候變化的情感感知,進而影響減緩氣候變化的行為參與[18]。
第二,鼓勵開展多形式的氣候變化教育來增強公眾及青少年的氣候變化行為參與。氣候變化信息來源途徑的多樣化體現出了對多形式教育模式的需求。氣候變化教育的類型主要可分為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及非正式教育。正規教育主要依托于學校,以傳授氣候變化基本知識為主;非正規教育一般指在非正規的教育場所開展氣候變化教育活動,如植物園、動物園、博物館等;非正式教育主要依靠大眾媒體作為信息渠道開展氣候變化的宣傳教育。多形式的教育模式能夠提高氣候變化教育的有效性,但教育活動應該不僅僅傳播氣候變化知識,還要注重對氣候變化情感感知的培養,強化個人與氣候變化的聯系,激發個人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及自我責任意識,最終引導和鼓勵行動的參與。
基于對全國多地區的青少年調查研究,結果具有廣泛性,對未來開展氣候變化教育、提高青少年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參與具有理論參考價值及實踐指導意義,也對政府應對氣候變化、進行公眾的宣教工作、加強公眾的參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研究僅針對青少年開展,結果又具有一定局限性,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社會特征人群的氣候變化教育建議有待于進一步的探索及驗證。
[1]Le Quéré C, Moriarty R, Andrew RM, Peters GP, Ciais P, Friedlingstein P, et al. Global carbon budget 2014 [J].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2015, 7(1):47~85.
[2]蘇偉. 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R]. 北京: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 2015.
[3]Stokes B, Wike R, Carle J. Global concern about climate change, broad support for limiting emissions [R].Wahsington: Pew Research Centrer, 2015.
[4]趙群,曹麗麗,嚴強. 城市居民的環境態度對其環保行為影響的實證研究[J]. 生態經濟,2015,31(8):159~162.
[5]李玉潔. 怎樣提升青少年氣候素養[J]. 學子:下半月(教育新理念),2015(4):9~10.
[6]Flora JA,Saphir M,Lappé M,et al.Evaluation of a national high school entertainment education program:The Alliance for Climate Education [J]. Climatic Change,2014,127(3-4):419~434.
[7]陳濤,謝宏佐. 大學生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意愿影響因素分析:基于6643份問卷的調查[J]. 中國科技論壇,2012(1):138~142.
[8]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1, 50(2): 179~211.
[9]Schindler F H. Development of the survey of environmental issue attitudes [J].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99, 30(3): 12~16.
[10]Spence A, Poortinga W, Butler C, et al. Perceptions of climate change and willingness to save energy related to flood experience [J].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1, 1(1): 46~49.
[11]崔維軍,羅玉.城市居民氣候變化風險認知對出行方式選擇的影響:基于620位城市居民的調查分析[J].生態經濟,2014,30(11):119~123.
[12]Preacher K J,Hayes A F.Asymptotic and resampling strategies for assessing and comparing indirect effects in multiple mediator models [J].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2008,40(3):879~891.
[13]Moser S C.Communicating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the art and science of public engagement when climate change comes home [J]. 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 Climate Change, 2014, 5(3): 337~358.
[14]Clayton S, Manning C, Hodge C. Beyond storms & droughts: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M].Washington:Eco America, 2014.
[15]Stevenson K T, Peterson M N, Bondell H D, et al. Overcoming skepticism with education: interacting influences of worldview and climate change knowledge on perceived climate change risk among adolescents [J]. Climatic Change, 2014, 126(3-4): 293~304.
[16]Scannell L, Gifford R. Personally Relevant Climate Change: The Role of Place Attachment and Local Versus Global Message Framing in Engagement [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11, 45(1): 60~85.
[17]Weber E U. Experience-based and description-based perceptions of long-term risk: Why global warming does not scare us (yet)[J]. Climatic Change, 2006, 77(1-2): 103~120.
[18]Akerlof K, Maibach E W, Fitzgerald D,et al.Do people “personally experience” global warming, and if so how, and does it matter[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3,23(1):81~91.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the Chinese Adolescents' Behavioral Intentions to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Hu Sifan1,2,Chen Jin1
(1.XishuangbannaTropicalBotanicalGarden,ChineseAcademyofSciences,Mengla,Yunnan666303,China;2.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
Education is regarded as the foundation for behavioral decision-making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Indeed, it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dolescents' behavioral intentions to develop climate change policies and mitigating actions in the future. Based on 1168 questionnaire surveys in 12 schools across China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he study analyzed the internal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how climate change perceptions impact on adolescents' willingness of mitigation. Findings from mixed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e concern about climate change, subjective norm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arewere significant factors that influence behavioral intentions directly. Mediation model showsed the uncertainty about climate change and the risk perception of local vulnerability indirectly affected behavioral intentions mediated by the concerns. The gover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education should place great emphasis on nurturing young generations' emotional engagement to improve further behavioral engagement. This study migh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gover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education to tackle climate change.
climate change; adolescents; behavioral inten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2016-05-04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科普專項基金資助項目
胡思帆(1990—),女,中國科學院大學碩士研究生。
陳進(1965—),男,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動植物關系、進化生態、環境教育的研究工作。
X24
A
1674-9944(2016)12-02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