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鵬祥
中波廣播雙頻共塔技術分析與運用
廖鵬祥
(作者單位:云南省廣播電視局永仁698臺)
本文針對目前中波廣播在抗干擾能力環節的薄弱問題,闡述了數字調制發射技術的特點,并深入研討中波廣播雙頻共塔技術的系統工作原理,分析中波廣播雙頻共塔技術的實際運用,以期解決中波在傳播過程中的現實問題。
中波廣播;雙頻;共塔;數字調制發射
中波廣播以發射塔為初端,憑借地波、天波在半徑上千米區域產生穩定的場強服務區,以垂直電磁波的形式,穩定傳播信號場,此舉適合于人口散布地域。由此可知,雙頻共塔技術對目前中波廣播的拓展具有深遠意義。
利用中波廣播雙頻共塔技術在同一個發射臺(天線)的基礎上,能滿足傳播雙層頻率的中波信號,并且雙層間不存在干擾互串現象,同時,末端需要滿足接收信號穩定、不受中途無線電波干擾、音質清晰不夾雜噪音、場強覆蓋區域廣闊。在設計時,為保證兩種頻率不出現互擾現象,在發射臺(天線)端口通路中,匹配標準網絡,發射機間保持串聯,通路滿足串聯至阻塞性能的并聯諧振回路,即阻塞網絡。
2.1原理概述
系統通路串聯至阻塞性能的并聯諧振回路,回路即系統阻塞網絡連接至天線底部的負荷網絡,實現天線連接。對于發射機f1、f2,根據饋線饋送自身發射信號至調配室,實現電波過濾、阻抗匹配,通過系統并聯諧振回路(阻塞網絡)輸入發射塔。為防止頻率節目間出現互相串擾現象,在一部發射機的標準通路中,串聯針對下一發射機頻率阻塞的并聯諧振回路,即阻塞網絡,諧振回路中采用的元器件滿足對高頻零損耗,即選擇相對Q值高的元器件,以此提高諧振回路對頻率串擾的抵抗。
2.2設計思路
中波雙頻共塔中的雙層頻率需要維持到相對間隔(f1/f2≥1.25),對于不同頻率的發射機,例如:1458kHz 與1586kHz頻率接近,不滿足間隔f1/ f2≥1.25條件,因此無法實現單臺發射機同時發射,而801kHz與1215kHz頻率,滿足間隔f1/f2≥1.25條件,故選擇共塔發射。圖1為阻塞網絡雙頻共塔應用電路。

圖1 阻塞網絡雙頻共塔應用電路
通過對系統電路結構分析,LC并聯諧振回路為最理想化的阻塞網絡,在諧振電容值選擇范圍下,Q值隨著電容值減小而增大,當電容值過低,而Q值過高時,系統阻塞效果越為理想,通常所選諧振回路的電感取值較大,而電容取值較小。回路中Q值取值一旦過高,在圖樣表示中諧振曲線相對陡峭,阻塞帶寬狹窄,此舉會阻礙系統回路調諧,由此可知,選擇Q值對阻塞網絡至關重要。
中波廣播雙頻共塔技術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系統穩定工作,性能卓越,發射場在滿足場強范圍、設計要求、傳播媒介的同時,降低了裝置成本;雙頻率間實現同時傳播,且不存在功率倒灌和串音現象。傳統中波廣播天調系統伴隨著外界氣溫浮動而變化,在夏季,發射機反射功率由于氣溫過高降低至零,在冬季,反射功率由于氣溫降低反而升高,而雙頻共塔系統兼容不同環境,針對夏冬季節調試天調網絡電感器,可以降低反射功率,設置滑片以紅漆標識位置,便于后期調整。在后續維護天調網絡工作中,滿足電路使用銅質緊固螺絲,嚴禁使用鐵質螺絲替代,因為鐵質配件在遇電路高頻電流時,會出現燒蝕故障,破壞系統電路。
在本文研討的雙頻共塔技術中,涉及技術核心全程參與,通過對傳統中波廣播實施雙頻共塔,不但消除了因技術不成熟引起的安全隱患,而且解決了設施設配、土地資源方面成本昂貴的現實問題。
[1]劉海章.大功率中波廣播發射雙頻共塔技術的應用實踐[J].西部廣播電視,2016(2):224-227.
[2]松貴年.中波廣播雙頻共塔技術分析與應用[J].有線電視技術,2012(4):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