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要點:
1、基因編輯技術受投資界追捧。
2、新一代技術商業化趨勢愈發明顯。
2015年11月,媒體報道了基因編輯技術成功救治罹患白血病的女孩,基因編輯再次受到廣泛關注。尤其是最新的第三代CRISPR基因編輯技術,2013年和2015年兩次被《科學》雜志評為年度十大科技突破,幾家龍頭CRISPR技術公司2013年以來總計獲得3.74億美元的風險投資,其中不乏富達、蓋茨基金、谷歌風投等著名投資機構。
我國基因編輯研究處于世界領先。我國一直重視發展基因技術。2015年3月,首次精準醫學戰略專家會議決定在2030年前在精準醫療領域投入600億元,2016年3月精準醫學入選“十三五”百大項目,上升為國家戰略也為我國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帶來強有力的催化作用。我國在CRISPR技術方面的研究也屬于國際領先,發表論文數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2015年中國全國自然科學基金會向至少42個Crispr項目撥款2300萬元人民幣。
商業化正在路上。新一代CRISPR技術與前兩代技術相比,操作更加簡便、成本更加低廉,非常有助于基因編輯技術的商業化發展?;蚓庉嬙诨蛑委煛⒒A研究、藥物制備、農業生產、環境保護、頻危動物救助等方面均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目前,基因編輯技術的商業化應用主要包括科研、制藥和動植物產品生產等幾大領域,發展前景相當廣闊。
A股相關上市公司包括涉足基因編輯技術基礎研究的銀河生物、東富龍、澳洋科技以及在基因治療、細胞治療研究方面布局的勁嘉股份、安科生物、佐力藥業等??祻歪t學:新模式新技術造就康復新藍海
投資要點:
1、康復醫學應用價值顯著。
2、政策+資本+技術合力推動千億市場。
康復醫學是“預防、臨床治療、康復”三位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治療緊密相連,分為急性期康復、急性期后康復和長期護理三階段康復治療。康復醫學在綜合醫院中具有明顯的應用價值,更有效加快了患者的康復進程,顯著降低致殘與致死率。
我國康復醫療空間廣闊但供給不足,機制不完善制約發展。我國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疾病譜改變,加上慢性病致殘帶來的需求,持續擴容康復醫療行業需求空間。至2013年,我國國內康復醫療市場規模僅有200億人民幣,據預測至2023年我國康復醫療產業規模有望達到103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不低于18%。同時,目前我國康復醫療供給不足,醫療服務體制機制不夠完善,制約了我國康復產業的發展。
政策、資本和技術合力推動,數千億市場即將啟動。分級診療、醫療保險等國家政策對康復醫療扶持力度已顯著增強。我國康復醫院有不同的業態種類,部分由公立二級醫院轉型而來,部分由公立綜合醫院托管經營,此外,社會資本與公立醫院合作建立康復醫院成為主流的雙贏模式,康復醫院憑借其人才要求低、盈利周期短、標準化程度高、易復制擴張等優勢,同時緩解公立醫療系統看病難、看病貴的痛點,受到社會資本的青睞。康復機器人、康復信息化、大數據及虛擬現實等先進技術進一步激發康復需求。
重點關注公司:1)布局上游康復器械公司:東富龍;2)下游提供康復醫療服務的公司:湖南發展、澳洋科技、和佳股份、華邦健康。
投資要點:
音樂版權:理想很豐滿現實需跟上
1、國內音樂產業基礎薄弱。亟需結構優化。
2、秩序重建推動音樂版權內容價值重估。
音樂產業的最上游為音樂創作人,具有極度分散的特點,以廣播音樂公司為例,其代理的詞曲作者及出版商超過70萬個。不過個體音樂產出者必然具有溢價能力低、收入確認難的問題,而良性的產業生態又需要讓創作者獲得應得的收入以維持創作產出量。因此,類似美國等發達國家音樂產業就出現了完備的版權保護機制和創作者集體代理組織,這兩大制度設施對產業良性運轉產生了重要作用。
國內音樂產業基礎薄弱,亟待結構優化。2014年中國音樂產業市場總規模約為2851.5億元,核心層的市場規模約650.61億元。國內音樂產業結構總體存在兩大問題:(1)2014年,中國數字音樂的市場規模達491.2億元,已確立主體地位,但上游音樂CP因渠道強勢及付費難推處境艱難,亟待產業環境優化;(2)出版商缺失及版權管理機構低效導致版權價格嚴重低估,版權經紀(管理)市場規模僅為實體及數字音樂總規模的0.55%。
若秩序重建,音樂版權內容價值將迎來重大重估。根據我們的測算,若國內音樂行業秩序重建,(1)數字音樂:市場規模增加增加一倍,版權價值重估10倍;(2)音樂作品及錄音作品出版授權理論規模為383億元,具備極大重估空間。
我們認為音樂產業需要關注兩大類公司:(1)具有音樂版權儲備,且具有持續創造版權能力的公司,如共達電聲;(2)具有數字版權管理能力且有望拓展到音樂版權服務領域的公司,如安妮股份。
新能源汽車:業績支撐 反彈首選
投資要點:
1、中央明確新能源汽車的戰略地位。
2、銷售量持續超預期。
政策見底,中央明確新能源汽車的戰略地位,地方補貼政策快速跟進。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五項措施;3月“兩會”期間,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我國新能源汽車已經進入成長期,預計今年比去年將有一倍以上的增長。中央政府的接連支持態度,明確了新能源汽車作為未來產業調整方向的戰略地位。同時,各個地方政府補貼政策快速跟進,目前已經有北京、深圳、河北等14個省市明確了2016年地方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而且多以1:1補貼比例為主。
銷售持續超預期。1-2月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3.6萬輛(+1.7倍),預計全年銷量有望達到60萬輛(+58%),銷量逐季抬升。分類別看,新能源乘用車受益于不限行、不限購的牌照優勢,以及今年補貼退坡較小的因素,預計2016年銷量達到46萬輛(+123%)。新能源商用車受補貼退坡、標準提升的影響,預計新能源客車銷量(尤其是6-8米客車)或將大幅下滑;但考慮今年新增新能源物流車補貼,預計2016年新能源商用車銷量約14萬輛(-19%)。潛在超預期的點:1、物流車每輛補貼1800元,若地方補貼1:1,存在套利空間,可能激發大量需求:2、2017年補貼整體退坡20%,可能導致2016年底的搶裝。
重點推薦:1、整車龍頭:比亞迪、宇通客車、江淮汽車、金龍汽車等;2、上游及核心零部件:國軒高科、天齊鋰業、當升科技、南洋科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