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巴爾且
小時候,經常在山坡上放羊,看見一條條羊腸小道,心里面總是在想,這路是誰走出來的,怎么那么彎彎曲曲,那么不好走?為什么后來的人都跟著他(她)的足跡走?為什么不選擇一條很好走而又很近的一條路呢?
我的家鄉就坐落在縣城對面,我們每天出門在外都能看得見縣城,看見縣城白晃晃的一大片,總覺得那是在天際,只想長大了就可以到縣城去趕集。平時一直呆在老家,8歲那年,父母說我聽話讀得起書了,把我帶到縣城,我第一次出遠門。那時候由于家里貧困,基本上溫飽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父親一大早就把我喊起來,把補了又補的那雙膠鞋找給我穿,生起火,煮了一些洋芋給我作干糧。
走了一個小時左右,平時沒有怎么穿膠鞋的我,腳已經被膠鞋打起血泡了,怪痛怪痛的。走路一直落在父親的后面。父親為了安慰我,說下這個坡就到縣城了,翻過這座山就到了,可就是走不攏。
我一邊氣喘吁吁,一邊埋怨自己為什么這么想去縣城而傷心。還好,父親讓我自己走一段,他又背我一段。在生氣和悶悶不樂之中達到了縣城。
第一次到縣城,第一次看見公路,第一次看見車子,第一次看見密密麻麻的人群, 第一次聽見漢語……
問父親公路是通往哪里去?我們那里為什么沒有公路?我們為什么不住在縣城?漢族說話我們怎么聽不懂?父親被我問得啞口無言。
到了縣城,父親把我帶到縣城獨一無二的一個館子,他從兜里取出一個用報紙包了一層又一層的幾塊錢和幾斤糧票,買了10多個水果糖塞在我褲兜里,在館子里打了一碗飯,一碗粉條給我吃,沒幾分鐘被我狼吞虎咽地下了肚,至今依然回味無窮。而父親一邊高興地看著我吃,一邊拿起他的煙斗,坐在我的對面,啪嗒、啪嗒地抽著土煙。
在縣商業局壩子里面,第一次看見一輛解放牌貨車,是那么的龐然大物,我很想爬上車,自己親自操作一下,過把癮,可父親連摸都不讓我摸一下,他害怕被我整壞。晚上回到家里,不顧長途跋涉,疲憊不堪,我馬不停蹄地走到伙伴們家里,告訴他們今天的所見所聞。
有了第一次去縣城的經歷,有那么好玩好吃的,當然我會抓住機遇了。父母背公余糧到縣城,我也鬧著要去。父親說與其不讓他去又哭又鬧,還不如鍛煉一下說:“拿一點糧食給他背起去”。于是我成為和大人一樣背公余糧的人。下坡和平路還勉勉強強跟得上父母,一旦上坡,我就上氣不接下氣,汗流浹背,落伍在后面多遠,還要不要哭鼻子。父母在前面喊我快點來,我都不答應。
沒辦法父母只好把我的糧食分給他們自己背,而我空著手跟著他們。此時此刻我想得更多,最盼望的是我們老家有一條公路就太好了,我的父母他們就不這樣累死累活。
過兩年,縣城到洛覺區的公路開始修建了,也經過我們營盤上邊。公路修建好了,要不要十天半月有一輛車路過,特別是那些裝滿糧食、油鹽、布匹、白酒等各種東西的重車,一旦經過我們營盤對面一個很陡的山坡,貨車慢得來和走路一樣,噪聲震耳欲聾。我們小朋友們會跑到公路上去看貨車,也常常去爬車,呆在車箱上,或一直用目光把這一輛車送到看不見為止。
小學畢業了,我如愿以償考起了我們區的天臺中學,在父母監督下要不要看看書的我,終于緊張的神經放松了許多,與老師同學們告別后,匆匆捆好鋪蓋、衣服和一些課本,懷揣夢想,拿起錄取通知書,離開了家鄉,離開了父母。
不是“輕裝”走路,而是“負重”遠行。多想有公路,有車子路過,能夠坐起車去,那該多好啊。運氣真的還很好,在半路上我看見一輛貨車空車回去,于是跑到公路邊搖手搭車,也許是駕駛員沒有看見我,也許駕駛員根本就不想理我這個太不自量的學生,一晃而過。
我還是不服氣,背著行李又跑到下一層公路邊,這時已經大汗淋漓,氣喘吁吁,駕駛員看見我招呼,把車慢慢剎住,讓我站在車箱里面。我很高興地想著,我要好好學習,以后當一個駕駛員,盡可能地幫助人。也想下車以后好好的記住這個讓我實現坐車夢的駕駛員,長大以后好好的回報一下他。
第一次坐車有些不適應,飄飄倒倒,也很害怕。要到學校了,我大聲喊師傅我要下車了,但是由于路況不好,車子很抖,駕駛員沒有聽見。于是我把行李丟下去,然后跳車,沒有跳車的經驗,差一點跳進車輪胎里面。駕駛員被我嚇得全身都在顫抖。到學校后幾天我走路都還在蹣跚而行。
1985年2月,我初中畢業在家修養了近兩年,全縣招干10國家干部,我榜上有名。我第一次遠離家鄉,到我從來沒有聽說過的一個邊遠、貧困的高寒山區小銀木鄉。
那時候,從區上到小銀木鄉,根本就沒有公路,我只能把父母給我準備好的嶄新棉被放在區上,一個人邊走邊問,前往小銀木鄉。到這個鄉,從區上一出門就爬山,又是陰雨連綿,大霧籠罩著大地,和晚上一樣,伸手不見五指,能見度不足5米。沒有走多久就疲憊不堪了,加上又走了一段幾公里的冤枉路。
半路上,早上吃的那點早餐已經被消化到哪里去都不知道了,饑寒交迫。沒辦法找到一農民家里和乞丐一樣討點飯吃。還好人家雖然貧困得食不果腹,衣不遮體,但涼山饅頭(洋芋)留種用的還有一點,生起火,噼哩啪啦地把洋芋丟進熊熊燃燒的火塘里,半生不熟地狼吞虎咽著。這天走了7個小時,就筋疲力盡,舉步維艱了。
我歇下來,躺在路邊,想著長長的山路。這山路為什么轉不完的彎,翻過一條溝壑,越過一道山梁,繞著山根轉,圍著山腰旋,左一個彎,右一個彎,太難走了。這天太陽落坡了,我才走到了鄉上。
我們這里有金礦就好了,國家肯定把公路修到這里來;沒有金礦有品位好的其它礦,國家也會把公路修到鄉上來的;猴年馬月才能調到交通方便的地方去工作哦。參加工作以后,我換了兩個高寒邊遠的高山鄉,工作之余,茶余飯后,大家說得最多的就是路、山路、公路的話題。
大家都說只是沒有辦法,不然到區上或縣上開會,由于路途遙遠,不想去,去了以后也不想回到鄉上。那些年代在鄉上工作的日子里,沒有特殊情況,除了春節和彝族年放點假,回家看看父母,平時間大家都一直呆在鄉上,請假的人也很少,走讀這樣的詞聽都沒有聽說過,也沒有領導查崗。
鄉干部開會走路,下村組也走路,不敢想坐車開會或下村組。大家都羨慕在交通方便地方工作的人,也常常看著遠山盤旋的公路和公路上的各種車,目瞪口呆地佇立著。還好這樣的日子沒有過幾年,要致富先修路,全縣廣大干部群眾,投身于修建通鄉公路,一場轟轟烈烈的修路熱潮在大山深處鋪天蓋地,一條條通鄉公路,一條條致富路不斷地在腳下延伸。
而今,全縣34個鄉鎮早已經都通了公路、油路和水泥路,大部分村組也通了公路,致富路也修到了家門口,交通四通八達,條條道理通世界。許多老百姓有大貨車、小車、面包車、摩托車,連下地干活去都騎摩托車,家家戶戶喂養的馬兒已被摩托車取而代之。
瞧,現在我們老家老百姓到縣城趕集,除了暈車的人不得不走路,其他人不是坐自己的車,就是坐其它車。鄉間的小路走的人少了,現在快要連毛路都沒有了。
人們常說:“人生之路”,如果人生真的是一條路的話,那么它就肯定是一條長長的彎彎曲曲相扣的山路。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上路了,那么你就肯定是負重在身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遠目標。因此我們走路要一步一個腳印的走,日子要一天一天地過,吃飯要一口一口地吃,事情要一件一件地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