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加貝
作文教學的主體是學生,不可否認,有些學生視寫作為快樂,但大部分學生體會不到多少寫作的樂趣,常稱作文是“榨文”或“擠文”,其苦澀程度不難想象。
寫作的確需要寫作主體的積累、悟性甚至天賦,但除去這些主觀因素外,學生寫作的引領者—語文教師,為學生作文營造了怎樣的客觀“生態環境”呢?值得關注和反思的是,我們的作文課一度成為“模仿秀”,教師讓學生模仿書本的作文知識,模仿中考滿分作文,學生不得不為形式的訓練去選擇內容,乃至為了某種形式不得不去假造內容,內容也不得不遷就形式的需要,這種刻意模仿造成了學生作文嚴重的形式性,傷害了學生作文的真情實感,甚至寫出的文章“千人一面”,極易讓人產生“審美疲勞”,這種脫離生活、脫離自我的寫作習慣可以說是導致學生作文缺乏個性和生命力的客觀原因。
寫作教學主要圍繞有沒有想寫想表達的欲望,有沒有東西可寫和怎么寫三個方面問題展開。作文教學如果只關注第二、第三個問題,那便是“本末倒置”了。事實上,作文基本的問題是“想不想寫”的問題,解決了這個問題,才談得到“會不會寫”和“怎么寫”。葉圣陶先生也說:“寫作的根源是發表的欲望,正如同說話一樣,胸中有所積蓄,不吐不快。”可見,激發“發表欲望”是作文教學的起點,寫作的“內動力”對寫作非常重要。
基于這一點,我們的作文教學不能僅僅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生的靜態習作上,而要關注寫作的全過程—尤其是寫作發生的初始過程,要致力于捕捉和激發學生寫作的“第一推動力”,從而促使學生文字寫作能力的生成與發展,要使學生從“奉命而作”轉變為“一吐為快”。
在實際的作文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愿寫作或者難以進入放松、自主的寫作狀態,往往與作文命題有很大關系。教師或圍繞單元進行命題,或圍繞單個題目進行指導,所選題目有的老套乏味缺少靈性,如“記一次春游”“難忘的一件事”,有的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缺乏生活氣息,如“家鄉的春天”,有的大而空泛語言陳腐,如“母親的愛”“我的老師”“我的課余生活”。面對這些作文題目,學生是被動的、封閉的,他們的生活積累、情感世界和創新思維往往處于“沉睡”狀態,寫作的情緒沖動和智慧藝術難以被激起,皺著眉頭,咬著筆頭,因此,寫作便成了一種不折不扣的“痛苦”。
教師的作文命題應當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心靈世界延伸,讓學生的寫作成為一種真正的“傾訴”。
就一篇文章而言,題目是作文的“眼睛”,眼睛靚麗動人,給人以慈善和藹之感,人才愿意接近。因此,教師在作文題目的選擇和設置上必須別出心裁,以情感觸發情感,以智慧啟迪智慧。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設計的作文題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范本:
一年級:當太陽被烏云遮住的時候、春天的第一朵花。
二年級:夏天和秋天、一粒種子怎么變成面包。
三年級:候鳥從溫暖的國度飛來了、晴天的蔚藍色的天空和下雨前的陰暗的天空。
四年級:湖與河(比較)、我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五年級:秋天的第一次微凍、愿天空永遠晴朗。
六年級:人的生活中什么東西比生命更寶貴、飛往宇宙的幻想。
七年級:我們為什么需要知識、堂吉訶德是怎樣的人(課外閱讀后寫)。
八年級:天生爬行的東西是不會飛的(摘自高爾基《鷹之歌》)、沒有目的的生活就像沒有舵的船(印度格言)。
九年級:我對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小說《怎么辦》里主人公—“新人”的看法、我在生活里向誰看齊。
十年級:從年輕時就要愛惜榮譽(按諺語的意思寫作文)、任何一個不做事的公民都是賊(盧梭語)。
這些作文題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清晰而系統的作文訓練路徑和序列,為學生創造了一個作文的生態環境,從不同角度引領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表達,的確很有借鑒意義。就初中三年的作文教學而言,作文的命題也應當呈現這樣的生動化、系統化、序列化的階梯。下面以如今最為普遍的命題作文和半命題作文為例,說說初中作文命題的方法。
第一階段:就地取材,展現真實自我,記錄多彩生活,探求生活中的獨特感受。
作文命題不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作文就無從談起,“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地表達”,這句話應建立在學生生活世界的基礎上,要讓學生的作文煥發生活和生命的氣息,就要使作文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與體驗緊密聯系起來。例如,“—(人名)寫生”“2008那場大雪”“開學前一天的晚上”“班主任給我的第一印象”“美食總動員”“自習變奏曲”“班級眾生相”“最近比較—”“—風波”“都是—惹的禍”。這些題目讓學生有真話可說,有真事可寫。在寫作過程中,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明白,看似平淡乏味的日常生活實則有許多精彩和富有意義的內容。生活就是一面多棱鏡,每一面都有不同的色彩,甜酸苦辣,構成的便是真實的人生,只有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心靈世界的命題才更能內含有價值的生成因素。
第二階段:激發想象,釋放獨特個性,美化作文語言,期待形象化的表達方式。
寫作不是生活的“原生態記錄”,而是寫作者通過錦口繡心“再創造”出具有審美價值的文字。要讓學生學會用美和靈動深情的語言去表達,就要讓作文題目“明媚”起來,“跳動”起來,“煽情“起來。例如,“為他人開一朵花”“心中流過一股溫泉”“讓我緊握你的手,—”“對此如何不垂淚”“讓心靈去旅行”“—讓我如此美麗”“給心情涂上—色”“第一次親密接觸”“綠色—”可以說,一個題目本身就是一個動人的文學符號,它挑動起寫作者的“審美神經”,激發寫作者用較為精確和傳神的文字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階段:碰撞智慧,開啟思維之窗,發表理性見解,展現多維心靈空間。
伴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的人生閱歷不斷豐富,理性思維方式逐漸養成,情感態度價值觀日益生成,作文不再僅僅是感性的抒發,更應當是理性的表達。要讓學生豐富的心靈世界和美好哲思得以充分展現,就要把每個作文題目設定為智慧的“沖浪“,在每一次思想的砥礪中,學生的才智和創新思維才得以舒展。例如,“—約會”或“約會—”“O的斷想”“與—對話”“—漫想”,這些屬于發散思維的作文題;“我看‘班門弄斧”“知足真的長樂嗎?”“開卷未必有益”“為‘異想天開正名”“美麗的錯誤”“有一種—叫成功”,這些屬于逆向思維的作文題。這些呈現多向度的命題激活了學生思維,促使其生疑、懸疑、質疑,產生追問、探求的興趣和反思批判的意識。
“文好題一半”,以上這些作文題是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精心設計的,體現了學生在寫作中的主體性,讓學生寫自己想寫的,不受外部過多干擾,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胡編亂造,吐露出自己發自內心的聲音,寫出誠實的話語來,甚至敢于發表獨出心裁的見解,突破舊的框柩,運用新的表現手法和新的寫作風格寫出充滿個性的文章來。
作文的生命力在于具有獨特的個性,作文應當是“寫我的自得之見,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筆,顯我的自在之趣”。作文教學要從“文本”轉向“人本”,要高揚個性,讓學生在書寫人生中尋求自由、幸福,完成自我引領。作文題目不應成為學生表達的“枷鎖”,而應成為學生開啟心靈的一扇窗,放飛想象的一雙翅膀,自由表達的浩瀚的思想庫。要提供給學生無窮無盡的好作文題,教師首先要做到思維不僵化、不陳舊,在比較和篩選中有創意地擬出一批有時代氣息的鮮活題目,避免重復和平淡。“眼睛有神龍會飛,標題有神文添彩”,讓開放性、延展性、生成性的作文命題成為學生放飛情感和智慧的舞臺,成為他們抒寫真、善、美的樂土。